【奋斗者 正青春】凤栖枝头报桐香
——博士张沛远与吕梁的双向奔赴
【奋斗者 正青春】凤栖枝头报桐香
——博士张沛远与吕梁的双向奔赴
2月17日晚上7时,在吕梁市第一中学的食堂内,青年教师张沛远匆忙地吃过晚餐后,便和校长干小平一起向教学楼走去。“新学期刚开始,各项工作比较多,学生的状态都需要调整,我们当班主任的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张沛远一边走一边说着自己最近一周的工作计划和打算。
2024年5月21日,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城武汉,张沛远通过一场“人到山西好风光”的人才宣介会,开启了与家乡吕梁之间的双向奔赴。
那天是张沛远博士论文答辩的前一天,出于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他忙里偷闲来到了会场。瞬间就感受到了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久别重逢的喜悦感和家人在身边的踏实感。回忆起这些,张沛远至今感慨万千。
在当天的活动现场,吕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马金彪为张沛远热情介绍吕梁市人才引进政策,并专程在其论文答辩结束后到访武汉大学,邀请他参加6月份举行的“青年博士吕梁行”活动。
生机勃勃的盛夏六月,受邀回到故乡的张沛远第一次迈进了吕梁市第一中学的大门。漫步在绿意盎然的校园里,他感到耳目一新。“学校的教学设施非常齐全,尊师重教的氛围特别浓厚,各项人才政策也很完善。”张沛远被学校的工作环境和各项人才激励措施所打动,看着奋笔疾书的学子们,听着琅琅的读书声,他决心把教育当作自己人生的新起点。
在张沛远的心里,故乡真心求才的诚意和一系列暖心的举措给了他做出选择的底气。博士行活动当晚,相关部门就组织召开了座谈会,逐人逐项了解博士们的岗位意向、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和住房等需求,实现“一人一策”精准服务。同时,政府还为他们提供了住房补贴和人才津贴。“这里的引才政策非常全面,从工作到生活,甚至许多小细节都考虑得很周全。”张沛远的妻子尹国利也被这份温暖和真诚深深地打动。2024年7月,在家人的支持下,张沛远正式入职吕梁市第一中学,吕梁市公办高中也实现了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零的突破。
引进人才是起步,留住人才是关键。从去年成功举办“青年博士吕梁行”活动以来,吕梁市委组织部多次举办人才座谈会,做好常态化联系服务工作,用心用情解决青年人才关心的“关键小事”。相关领导多次深入人才所在单位,对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进行认真了解,实地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为他们安心工作扫除后顾之忧。
如今,在吕梁市第一中学工作的张沛远,担任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师兼班主任。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长久以来养成的学习习惯,张沛远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讲好每一个知识点、真诚帮助和指导每一位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当中,受到了学生、家长和同事们的肯定和认可。“张老师自入职以来,就深入教学一线,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勤勉认真,兢兢业业,所带的班级在期中联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为我们的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干小平从张沛远入职第一天起就关注着他的成长,半年多的时间里,张沛远的进步和给学校带来的活力都令他印象深刻。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张沛远经常用袁枚的这首小诗来激励自己。他说:“从成为教师的第一天起,我便把自己比作吕梁山下一朵平凡而倔强的苔花,虽然个人的力量微小如米,但我仍会竭尽全力地绽放,只要能在学生成长道路上送去一缕馨香,我的存在就有价值。”
“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30年来,我鲜有如此刻般幸福的感觉。”采访结束后,记者偶然在张沛远的微信朋友圈捕捉到一段深情告白:“大美吕梁用真诚务实的行动赢得了广大博士同仁的倾心向往与热忱奔赴。厚重的吕梁山脉时刻敞开她宽广的胸怀,期待莘莘学子归巢,共赴未来!”
本报记者黄川川 本报通讯员冯凯治 焦晓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