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味在传承中焕发光彩

娘子关“跑马排”面向世界展魅力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本报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2月13日(农历正月十六),“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中最具观赏性的“跑马排”活动在我市平定县娘子关镇下董寨村拉开帷幕,吸引上千名市民、游客现场观看。活动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双语转播的形式,邀请新华社、新华网、山西广播电视台黄河plus客户端等40余家国家、省、市、县级媒体和平台进行直播,向世界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早上6点30分,天还未亮,五光十色的彩灯将下董寨村装扮得红火喜庆。工作人员穿梭在青石古巷中,为“跑马排”做准备,时不时还能听到村民们讨论前一天表演中,“大灯官”在衙役的簇拥下赏灯观景、处理案子的热闹场景。

跑马,是由古代传递公文、呈报军情演变而来的骑术表演活动。其独特之处在于马背上无鞍韂,马腹部无脚蹬,仅凭骑手坐稳马背,夹紧双腿,抖缰驱马驰骋。“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来年二月二结束,持续40天左右,始于唐代,兴盛于明清,延续千年,近年来在传承创新中焕发光彩。

跑马之前要传三遍锣。一个小时后,第一遍锣声敲响了,激扬的锣声打破了古巷的宁静,“跑马排”活动即将开始。村民们将砂土细致地铺在青石板上,洒水,将大块的石头捡到路旁。这个环节叫“垫道”,是为了防止马匹在奔跑过程中打滑。以前,每到快过年的时候,古巷里的住户会把炉灰渣子保存起来,在“垫道”时,撒在自己门前。虽然炉渣被砂土替代,但是村民们参与的热情依然高涨,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二遍锣响后,骑手们跨马巡街,做着跑马前的准备。

三遍锣敲过,跑马正式开始,看热闹的市民、游客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来了,来了。”随着一声游客的叫喊,不少人举起手机记录下精彩时刻。马上的骑手,头裹包巾,身扎短衣,为首的反穿皮袄,背着公文和木架。公文上写着“军情紧急、不得延误”等字样。木架上套着青铜串铃,跑起来一片叮当声响。据老人们讲,这种装束是为模仿古时传递要件的公差形象。

宽约4米的古巷两旁站满了游客,让古巷更加狭窄,有时后面的马会追上前面的马形成并驾齐驱,让刺激的感觉急剧上升。骑手双手平举,驾驭马匹疾驰通过,扬起一片沙尘。游客欢呼声四起,100米长的青石小巷沸腾了,讨论着近距离观看的感觉,“好刺激,我下次要躲快点,避免被小石子弹到。”“跑马排”进行过程中,秧歌、扇鼓、龙灯舞等社火精彩的表演,赢得了阵阵喝彩声。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游客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三轮“跑马排”的展示让大家深刻感受到“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的魅力,过了一把瘾。

千姿百态的年俗传统将人们汇聚在一起欢度佳节,在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凝聚团结力量。本次活动全程直播,让人感受到“跑马排”的独特魅力,同时举办的“非遗好物 蛇年大集”非遗购物体验活动,让大家了解到文化的“厚家底”,激励大家用精神气、人情味、创造力去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9年,下董寨村被列入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21年,“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下董寨村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非遗旅游村寨。2024年,“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作为子项目位列其中。

我市将继续深度挖掘“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背后的故事,持续优化展示效果,在音乐、沉浸式体验、马匹的故事等方面精心打磨,同时加强文旅融合,持续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龙潭峡谷景区、娘子关景区以及其他景区用一项项精彩的活动串联在一起,提升游客体验,传播更多阳泉故事。魏君桦/文 刘胜/图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