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 非遗太平绣球“绣”出好光景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正月十四,临汾市襄汾县赵康镇赵康村红红传统手工专业合作社内一派忙碌的景象。合作社的绣娘们围坐在一起精心制作“太平绣球”,以满足市场的旺盛需求。“我们的太平绣球供不应求,每年制作几万枚太平绣球都销售一空,目前没有现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太平绣球代表性传承人刘云芳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说。
  吕良伟倾情推荐襄汾太平绣球
  太平绣球,是一项源自中国北方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晋南地区,太平绣球不仅作为爱情的象征,更是民间广受喜爱的吉祥物,被广泛应用于婚礼、节日等喜庆场合,成为不可或缺的吉祥饰物,见证着一个个重要的时刻。如今,这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欣赏与喜爱。
  2月11日,山西晚报记者从临汾市妇联了解到,蛇年大年初一,在CCTV4中文国际频道《“四海同春”2025年全球华侨华人春节大联欢》上,香港著名演员吕良伟倾情推荐襄汾太平绣球,并向观众介绍太平绣球的寓意。“绣球是吉祥的名称,不同颜色的绣球有着不同的寓意。红色绣球是姻缘绣球,婚姻美满到永久;金色绣球是招财球,蛇年富贵不用愁;绿色绣球是状元球,金榜题名不用愁;其他颜色的是许愿球,现在许愿马上实现。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吕良伟推荐道。“太平绣球是由12片精致的花瓣精心拼接并缝合而成的,从而构成一个完美的球状体,寓意着一年十二个月团团圆圆、平平安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太平绣球代表性传承人、太平绣球手工艺第五代传承人刘云芳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太平绣球是广受喜爱的吉祥物,其制作工艺融合了针织、刺绣、雕绘等多种艺术手法,各道工序环环相扣,在花瓣之中,巧妙地填充了诸如艾叶、藿香、菊花等中草药与香料,它们赋予了绣球提神醒脑、防虫驱邪的特殊功能,共同铸就了这一指尖上的传奇。“根据年轻人的喜好,我们现在做太平绣球融入了很多新花样,颜色也更加多元化,搭配流行色系,除了传统的红色,还有景泰蓝、青花瓷、金粉世家等。”刘云芳说。
  传统文创助力就业增收
  具有悠久文化传承历史的太平绣球,过去多为家庭传承,襄汾县赵康镇赵康村是有名的“绣球村”,家家户户的老人都会做绣球。近年来,襄汾县鼓励创办专业合作社,开展手工技能培训,发展传统文创产品,打造“太平绣球”文化产业。2016年,刘云芳创办赵康红红传统手工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对太平绣球进行传承、挖掘与创新,带动了农家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合作社加工车间,绣娘们巧手翻飞,剪裁布料、缝制花瓣、填充棉花、镶嵌珠子……一个个精美的太平绣球逐渐成形。刘云芳告诉山西晚报记者,目前,赵康村红红传统手工专业合作社有60个绣娘,她们地里有活儿了就去忙庄稼,没事就做绣球,一年能挣一万多元,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创新是最美的传承,使用是最好的守护。”刘云芳说,通过对太平绣球进行传承、挖掘与创新和市场化运作,太平绣球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经济收益,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产品类型更加丰富多样,包括狮子绣球、姻缘绣球、招财绣球等特色工艺品,以及挂件、鞋艺、布老虎等创意产品。目前,合作社制作的传统绣球车挂、家饰、耳环、胸针、项链等产品,远销北京、广东、深圳等十余个省市,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经济收益,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刘云芳表示,将围绕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节庆”等多个新业态,把太平绣球做成年产值百万元的文化产业,让老手艺在新时代与更多年轻人产生共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通过制作太平绣球,也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心窝窝”暖起来,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山西晚报记者 梁成虎

(责编: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