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我在山西过大年】平定县:民俗表演展现非遗魅力
【文化中国行 我在山西过大年】平定县:民俗表演展现非遗魅力
多彩的行头、精致的脸谱、威风的锣鼓……2月8日,平定西郊,由21人组成的武迓鼓队正在变换阵型,磨合走位。
武迓鼓是阳泉市平定县特有的民俗表演,据史料记载,武迓鼓最早可追溯到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它的表演很多都源于宋代真实的行军战鼓,融合说、唱、舞、打等多种形式,所有角色既是舞蹈者又是伴奏者,角色所持打击乐器同时被视为征战兵器。
正在表演的是经典名著《水浒传》中“朱仝上梁山”。表演中,主要人物朱仝的扮演者身处C位,由众多梁山好汉簇拥。表演时,动作、演阵同鼓点紧密配合,一收一放有条不紊、繁而不乱;绕出绕进,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鼓点、舞姿、演阵、剧情形成有机的结合,整套表演行云流水,引得围观群众拍手叫好。
室外气温很低,但一场排练下来,不少人的额头已经渗出了密密的汗珠。“通过大家的努力,能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武迓鼓,我们的付出很值得。”村民杨威说。
西郊武迓鼓艺术指导穆永茂介绍,因为具有民间武社火的风格,所以得名“武迓鼓”。它是庙会、闹元宵活动中的重要娱乐形式。
为了让武迓鼓既保留传统故事情节,又适应当下人们的审美,主创人员还对演出道具等进行了创新。该项目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下,如今的平定西郊武迓鼓队伍中已经多了不少年轻的面孔。平定西郊武迓鼓第七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郝崇俭说,西郊加大对武迓鼓的保护力度,从鼓点、曲牌、舞蹈阵法、服装道具等方面进行改造和创新,让其更富有时代气息,“时代在变,演员在变,但英雄脸谱和家国情怀会代代相传,历久弥坚。”
本报记者白雪峰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