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浑源县:道地黄芪聚力兴业传薪
【新春走基层】浑源县:道地黄芪聚力兴业传薪
“作为全国‘正北芪’的原产地,浑源县素有‘中国黄芪之乡’的美誉。黄芪种植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时期,这里就有了黄芪种植的记载。”2月2日,记者走进浑源县黄芪文化园一层的中国恒山黄芪博物馆,听讲解员孟璐娓娓讲述浑源黄芪的发展故事。
据了解,浑源黄芪又称正北芪,生长在北岳恒山海拔1800米左右的坡地上,有“金井玉栏菊花心”的美称。孟璐告诉记者,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恒山黄芪总皂苷的含量在0.16%以上,最高达到0.38%,是其他产区黄芪的4倍乃至近10倍。早在2014年,恒山黄芪就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一根浑源芪,一条金苗苗。近年来,随着黄芪产业的发展,黄芪附属产品也越来越多。黄芪茶、黄芪羊、黄芪蜜……近20款黄芪创新产品,让道地药材恒山黄芪有了“七十二变”的可能。浑源县围绕黄芪种植端原生态保护、生产端精深加工、销售端小众高端的定位,不断强化黄芪种质种源保护、品种提纯复壮,统筹推进行业标准制定、拳头产品研发、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价值提升、三产融合发展,并相继成立了恒山黄芪产业研究院、恒山黄芪系列标准制修订委员会、国家级保种实验室,也促成了一大批黄芪产业项目、人才、技术等科技创新要素和“国字号”荣誉的聚集。
在黄芪文化园的二层,黄芪系列产品也以网络电商直播带货等方式扩大销售面。在一处挂着“黄芪e镇”的展位里,正在直播的工作人员小张一边轻松地回复着留言,一边不停地用地道的浑源话说道:“喃们这里的黄芪都是全县3万多户芪农自家的产品,无污染,纯天然!”
黄芪文化园作为集游览、体验、购销于一体的全链条式综合性游览地,2024年接待游客超过18万人次,不仅有力提升了恒山黄芪的品牌影响力,也为浑源推进文旅产业提供了新的支撑。“我们接待过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演出,增强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从而激发青年一代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孟璐说。
离开黄芪文化园,记者来到浑源县城永安东街41号,这里是浑源万生黄芪开发公司的所在。在半封闭的晾晒场地上,新收的黄芪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我们的黄芪都来自官儿乡核心产区。一年的鲜芪收购量在70万斤到80万斤。”该公司总经理王杰说,浑源县黄芪产业遍布全县10个乡镇,全县种芪面积28万亩,年可采刨鲜芪2500万多公斤,直接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彭国强 申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