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平遥:千年古城焕新生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流光溢彩的推光漆器深受游客青睐。

平遥源·怡然欢乐谷景区。

千年古城,年味十足。


  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三年时光已过,言犹在耳,催人奋进。“古城守护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肩负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光荣使命,全力推动“遗产保护首善地、国际旅游目的地、晋商文化窗口地、特色产品展示地”建设,着力让这座千年古城历久弥新,让晋商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让更多文创瑰宝走出国门、惊艳世界。

背景链接

  2024年,为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工作,为我省深厚的文化底蕴筑牢根基,省委、省政府发布了一系列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出台责任制实施办法,开展专项督查,明确并压实了各方责任。全省构建起“大保护”格局,通过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监管巡查机制,成功整改了86%的文物安全隐患。同时,实施国宝级文物提质、低级别文物抢险等重点工程,吸引了5.2亿余元社会资金参与文物认领认养。此外,还建立了重点文物数字化信息资源库,让珍贵的文物以全新的方式走入大众视野。
  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迸发出勃勃生机。在A级景区建设方面,平遥古城等国际知名文旅目的地的建设稳步推进,多家景区积极投身5A级景区创建工作,目前全省A级景区数量已达390家。旅游发展业态日益多元,休闲、红色、乡村、工业旅游等多种形式齐头并进,众多优质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单。宣传营销攻势强劲,围绕“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主题,开展四季特色营销活动,借助热点话题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特色活动,并组织线上直播,让山西成功“破圈”,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旅游环境持续优化,编制并实施了完善的标准体系,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已有4家单位成功获评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打造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增进民生福祉贡献更大力量。

王荔

  冬日的暖阳倾泻而下,拥有2800多年历史的平遥古城墙被镀上一层淡金色的光晕。春节前夕,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再次踏入平遥古城,老街与光影交相辉映、人文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一幅充满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的画卷徐徐铺展。

守好文物古迹 留住古城之“形”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距今有2800多年历史,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功能最完善、人居最活跃的“活态”古县城。
  巍巍平遥古城,见证着晋商故里的沧桑巨变。而古城的保护史,则记录着一代代平遥人对珍贵文化遗产的珍视、守护与传承。
  1月17日,天刚蒙蒙亮,平遥古城墙保护服务中心主任张志进便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作为古城的一名“守护者”,他的主要职责就是守护古城内的古建筑,保持古城的原貌。
  “城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不去走一走、看一看,心里总放不下。”从永定门沿着石砖砌成的台阶拾级而上,张志进一路上观察、拍照、上传、登记,走走停停,6143米长的城墙一次巡查就得小半天,但20多年来他却总是乐此不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殷切嘱托催人奋进。为了更好地看护平遥古城,像张志进一样的“古城守护者”付出了诸多努力。
  三年来,平遥县秉持最小干预原则,在保护古城本体上,投资13.9亿元对古城电力、通信、雨水、污水、燃气、消防6类地下管网进行综合提升改造,是保护古城、改善民生的“千年工程”;在保护古城风貌上,铺开了总投资9.8亿元的古城“立面、街面、天面”整治,留住了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在改善古城周边环境上,古城东边、南边断流多年的河流蓄水量化,城北、城东的道路拓宽提质。漫步古城,人在城中、城在景中。
  平遥古城用时间沉淀了历史文化,古城保护则用技术与时间赛跑。
  “在5处有风险的文物本体安装了裂缝计、位移计、测量机器人等9个前端监测设备,共计54个监测点位加入监测预警平台,还成功开发人工巡查手机监测云系统,实现遗产本体的数据采集、信息记录、分析传输,形成数据共享。”平遥县一城两寺研究院院长范丽萍说,将继续增加文物监测的数量和范围,依托“人工巡查+监测+研判”的保护模式,让这座千年古城,历久弥新。

做好文化传承 守住古城之“魂”

  游历古城,其中遍布着特色小吃,平遥碗托、平遥牛肉、油茶……最有名的还要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牛肉。
  走进散发着浓郁肉香的山西省平遥牛肉集团有限公司,车间内一个个包装精美、香味四溢的产品新鲜出炉。
  “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我们成功推出的冠云散牛肉新包装采用低温灭菌技术,0℃-4℃储存条件下保质期延长至45天。”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淼吉告诉记者,2024年集团实现年产值9.41亿元、上缴利税1.99亿元的佳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保护好推光漆器等文化瑰宝,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发扬光大、推向世界。
  创新是让非遗留传下来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为更好地促进非遗传承,平遥县通过鼓励大师创建工作室带徒传艺、校企合作开设漆器班等方式促进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传承发展,成效明显。特别是创建工作室带徒传艺方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薛生金、薛晓东父子已先后培养各类推光漆器人才300余人。
  “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已有171项,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27个。”平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霍文忠表示,将始终秉承“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的理念,把遗产保护作为立县之责,不断提高全民参与度和百姓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形成文化遗产聚集效应,为古城守住“根”与“魂”。

盘活文旅资源 引来四方之“宾”

  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平遥古城的大街小巷已被一盏盏高高悬挂的红灯笼点缀得分外喜庆。
  绾起发髻,化好妆容,着一袭“晋商少奶奶”“晋商大小姐”服饰,在晋商青砖黛瓦巨宅中穿越历史;体验陈醋制作、感受推光漆器、品尝平遥牛肉,晋商独有的文化韵味拉近了年轻人与非遗的距离;打卡大热游戏《黑神话:悟空》取景地,更多“天命人”在此找到情怀归宿;夜幕降临,或沉浸在《又见平遥》情景体验剧中,感受晋商精神;或享受3D灯光秀,看科技手段展现的古城之美……一座古城、万种风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这三年中,平遥县不断探索实践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不仅以古城墙、古民居、老传统、老手艺吸引世界目光,还不断丰富旅游新内涵、培植旅游新业态。据平遥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文琳介绍,2024年,平遥古城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来自全国25个省的5000名跑友用脚步丈量古城历史;携手携程联合打造《月昇平遥》沉浸式夜游文化演绎,拉动了平遥古城夜经济发展;原创动画片《古城小镖师》的热播,掀起平遥古城动漫旋风;国家级沉浸式文旅新业态《又见平遥》实景剧,全年上演307天、934场,门票收入达1.65亿元。
  此外,平遥县还充分发挥县域资源优势,秉持“游在古城、住在古村”的发展理念,深度盘活112个古村落、80座古堡、农村古院落的文化旅游资源。去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梁村、西源祠村等为龙头,总投资达1.79亿元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平遥源·怡然欢乐谷正式对外开放,为平遥的旅游产业增添了新的亮点,也为平遥打造“城乡协同联动、星月交相辉映、功能多元互补”文旅新格局奠定了基础。2024年,平遥县接待游客总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总收入达1.33亿元,旅游业已然成为平遥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
  漫步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欣赏古朴的青砖黛瓦,体验热情浓郁的人文关怀。平遥古城,既记录历史,又焕发活力。

本报记者苗武军 张谦

特写1
有“里子”有“面子” 古城迎来新变化

  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喜庆的福字贴满街巷……元旦刚过,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就已披上了节日的盛装,迎接四海宾朋的到来。
  “街头不见井盖、抬头没有电线……和上次来相比,感觉古城的环境更好了。”1月17日,阔别四年之后再次来到平遥的河北游客张二虎,从迎薰门广场一进古城便深刻地感受到了变化。
  这一显著变化得益于平遥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的实施。2020年3月,平遥县投资13.9亿元,对古城供电、供水、通信、雨水、污水、燃气等地下管道进行综合提升改造。该项目覆盖古城121条街道、30.22公里的综合管线工程、道路改造与恢复工程,同时包括城外约5.25公里的电力通道工程。目前,这一为古城重塑“地下经络”的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
  “这里就是北大街综合管廊,这一片的电力、通信、给水管道,全部都集中在这个‘房子’里。”在古城北大街的拱极门下,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生产科科长张永泽指着一个类似地铁站口的建筑向记者介绍。
  在张永泽的带领下,记者顺着管廊入口逐级而下,行至五六米深处,一座“地下城”赫然展现在眼前:密密麻麻的电力、通信、燃气、给排水等各类管线整齐有序排列,放眼望去,视线尽头黑黢黢,仿若科幻电影中出现的画面。
  “古城地势自南向北逐渐递减,高低落差达11米。作为整个古城的低洼之地,北大街频繁遭遇污水回流与内涝。”张永泽介绍,针对这一特殊地形,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巧妙地设计了一套分流管网系统:雨水与污水各行其道,管道尺寸由400毫米平滑过渡至1.6米,确保雨水顺畅排入惠济河,污水则被有效输送至处理厂,从而显著减少了内涝隐患。
  据介绍,地下综合管廊还安设有氧气探测器、温湿度探测器、声光报警器等大量的物联网设备,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会自动启动排水、通风、消防等设备进行自动处置,并发送报警信息通知管理人员及时处理。“依托系统性运营维护管理,这一条条埋藏于地下的古城‘生命线’,将发挥连接发展、服务民生、托举幸福的作用,让古城既有‘里子’,更有‘面子’。”张永泽说。

本报记者张谦

特写2
游古城住古村 全域旅游新亮点

  腊月十八,走进平遥县城,处处张灯结彩,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在古城东南3.5公里外的岳壁乡,平遥县精心打造的“平遥源”项目坐落于此。
  步入景区,路旁的草场里,驯马师薛立波正在策马扬鞭,数十匹蒙古马在一旁列队,身姿矫健、威风凛凛。“春节期间,这里有一天四场的马术表演,去年年底已开始筹备,50多匹蒙古马和驯马师都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平遥县城乡融合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世杰给记者介绍。沿着园区往南前行,冰雪嘉年华正在布景,5台制雪机同时发力,伴随着轰鸣声,一个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悄然呈现。蒙古风情篝火晚会、亲子乐园……春节临近,“平遥源”正紧锣密鼓做着准备工作。
  据了解,“平遥源”项目总投资1.79亿元,去年获评国家AAA景区,涵盖惠济省级湿地公园(梁村植物园)以及梁村、西源祠村、喜村三个国家级传统村落。2023年,该项目启动以来,平遥县高度重视,成立晋中首家城乡融合发展有限公司,负责项目实施运营,积极推进三产融合,将这片区域打造成为康体休闲聚集地、城乡融合示范地、古城文旅延伸地。
  “这座寿圣寺始建于宋代,太壮观了。现在还设有非遗展览,我刚刚体验了堆绣传统制作技艺,了解剪裁及针法的运用,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河北游客史清的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自然风光秀美灵动,历史文化灿烂厚重。经过近两年的推进,“平遥源”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正逐步成为平遥县全域旅游的新亮点。目前,“平遥源·非遗小镇”已吸引15个非遗入驻,寿圣寺非遗展览已于去年9月底全面开展。“‘平遥源’项目是县里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全域旅游打造的重点项目,目前运营稳步推进,涵盖民宿、餐饮、露营等全链条服务,累计接待人数近25万人次,带动集体经济年增收100余万元,实现了引流和盈利双目标。”平遥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文琳介绍。
  如今,“平遥源”与古城交相辉映,“游在古城、住在古村”已然成为平遥旅游新热点。“平遥源”项目促进了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为平遥县全域旅游发展开辟了新领域。

本报记者韩乐

(责编:刘洋、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