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乡亲日子暖 乡村共“奔富”

——晋城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晋城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图为晋城市城区干净整洁的大张村。张理锋摄

陵川县古郊乡营盘村,立足生态气候优势,建设了100多亩功能多样、业态丰富的食用菌基地,真正将绿色资源变成“绿色经济”。吴艳斐摄


  

阅读提示
  隆冬时节,是积蓄力量、孕育新机的季节。时下,走进晋城,一曲曲激昂嘹亮的乡村振兴赞歌在广袤田野间奏响,于错落的村落里回荡,不断勾勒着一幅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美满的壮阔新景。
  去年以来,晋城市围绕千方百计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用好“千万工程”经验金钥匙,不断完善县际结对帮扶、利益联结等机制,持续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重点工作,巩固衔接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脱贫群众的日子越过越踏实。

加强动态监测
守牢防返贫“底线”

  “王大娘,最近身体怎么样,药还按时吃着吧?有什么困难一定和我说啊。”冬日的早晨,处处透着一股清冽劲儿。晋城市委组织部驻陵川县西河底镇秦山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俞潇,又一次去探访村里的监测户王大娘。
  入驻一年多来,俞潇早已习惯将村里各个监测户的冷暖挂在心头,隔三岔五地去各个监测户家里转转,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需求。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仍是头等大事,防返贫动态监测正是关键。2024年,晋城市出台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行动方案,要求市县驻村干部以入户走访暖心工程行动为抓手,聚焦重点人群,开展按期走访监测户和普通农户活动,发放政策明白纸和“有事请找我”通讯卡。采用“线上”数据比对和“线下”走访排查相结合方式,对全市所有农户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集中排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解决,确保“应纳尽纳”。
  陵川县夺火乡勤泉村村民张小忠长期患有慢性病,去年他的儿子又因为一次意外发生骨盆骨折,不能外出务工。驻村干部了解情况后,迅速启动程序,将张小忠认定为突发严重困难监测户,帮助其办理了“1+N”防贫综合保险、大病保险,申请了低保,还享受了村里的产业分红。张小忠激动地告诉记者:“多亏政府的帮助,让我们全家人重燃对生活的希望。”
  截至目前,晋城市新识别监测对象305户829人,全市现有监测对象2525户5957人,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859个。

用好“1+N”保险
撑起脱贫群众“保护伞”

  长期以来,脱贫群众因病、因灾、因意外致贫返贫都是巩固衔接工作中一个难解的痛点。近年来,为有效化解这一痛点难点,晋城市进行了有益且行之有效的尝试。
  “没想到通过‘1+N’防贫综合保险,我能收到2万元理赔款。”泽州县晋庙铺镇窑掌村的脱贫户王小屯感激地说道。原来,王小屯认真学习技术,精心养育蜜蜂,希望能获得高产量的蜂蜜,有个好收入。没承想在去年4月,受天气影响,王小屯和同是脱贫户的王小要、王小建、牛小进养的246箱蜜蜂全部死亡,损失约8.6万元。在接到报案后,泽州县乡村振兴中心立即联系相关保险公司进行现场勘察,并及时对他们进行理赔。最终他们每户分别获得最高2万元的赔偿。
  2021年,晋城市出台了“1+N”防贫综合保险实施方案,成立“1+N”防贫综合保险领导组,由市乡村振兴中心、市财政局、市医疗保障局、市民政局和承保机构等相关部门及单位强化协作。该保险以防贫保障险为主体,人身意外救助保险、补充医疗救助保险、家庭财产险、农业险、农产品价格险等为补充。保费由市县财政资金承担,农户零成本参保。保障对象包含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险种设置涵盖保障对象人、财、物、种养产业等方面,可多维度、全方位增强脱贫群众抵御因病、因灾、因意外等返贫致贫风险的信心和能力。2022年被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之一。
  如今,全市2.5万户、6.2万名脱贫户和监测户均购买“1+N”防贫综合保险。仅2024年共申报案件1868件,结案1864件,理赔人数2058人,理赔金额850.27万元,理赔率85.55%。晋城真正实现了对出现的偶发性返贫问题动态跟进保障,牢牢兜住了脱贫户和监测户的收入底线,有效减少了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因素导致的致贫返贫问题,切实织牢防返贫致贫的“兜底网”。

兴产业扩就业
持续激活“造血引擎”

  天刚擦亮,陵川县附城镇丰西村村民韩春菊便吃罢早饭,赶往村里的“灯笼厂”上班了。
  “这是2019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建起来的,打从那时候起,咱不用出村,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家里家外啥事儿都不耽搁!”春节临近,车间里弥漫着喜庆气氛,韩春菊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摆弄着灯笼骨架,仿佛把对新年的期盼,都倾注在这一方小小的灯笼天地里。
  陵川县是晋城市巩固衔接工作的重点区域,近年来,该市将市级乡村振兴重大牵引性工程——太行一号文旅康养乡村振兴示范带,向陵川重点布局,辐射带动陵川县90%的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引导沿线脱贫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2万余名群众吃上旅游饭,户均增收1万元。
  同时,创新“四帮一”县际结对帮扶模式,安排全市经济相对发达的泽州、高平、阳城、沁水四县(市),在过渡期内将帮扶陵川县5.1亿元,通过项目建设、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等方式进行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目前,高平市结对帮扶陵川县双十万亩连翘和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泽州县帮助陵川县提标建设“双创”基地,阳城县带动脱贫劳动力开展“订单式”“项目制”培训,沁水县帮扶资金投入马圪当乡横水村30余家精品民宿建设……
  此外,晋城市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目前共有75家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晋城行动,参与兴村项目81个,兴村数222个;投资经营类项目总额74.83亿元,已经到位资金39.82亿元;公益类项目捐款捐物总额769.79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千方百计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夯实全市巩固衔接工作基础,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让脱贫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踏实!”晋城市乡村振兴中心主任白军龙信心满满地说。

本报记者郑璐 本报通讯员李亚琴

(责编:刘洋、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