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兴大棚产业 促农民增收

——走进长治市上党区西下郝村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大棚种植户正在管护秧苗。本报记者冯毅松摄


  寒冬腊月,记者在长治市上党区郝家庄镇西下郝村的蔬菜大棚中看到,一垄垄茄子枝繁叶茂、绿意盎然,紫莹莹的茄子挂在枝头,甚是喜人。
  “去年是我种植茄子的第一年,到今年6月份,大棚茄子产量大概能到2.5万公斤。”该村村民李小花说。
  近年来,西下郝村立足当地实际,大力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成功蹚出一条致富新路径。随着时代发展,该村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棚产业迅速崛起,如今已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开启了当地农业发展新篇章。
  有着10年大棚种植经验的李素斌,是西下郝村大棚种植致富的典型。10年前,李素斌开出租车,爱人在砖窑干活,两人每天起早贪黑,挣的都是辛苦钱。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素斌听说村里有人出租大棚,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租了一个,没想到当年第一季大棚蔬菜收获后就有六七万元进账,他信心大增,当即决定全身心投入大棚种植。在多年的坚持下,他不仅成了种植“土专家”,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李素斌说:“我干大棚种植10年了,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里盖好了房子,在城里也买上了楼房。去年两个蔬菜大棚收获颇丰,毛收益30万元,净利润20余万元。”
  李素斌只是该村众多大棚种植户的一个缩影,当地村民用勤劳的双手开辟出一条致富路,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今的西下郝村,大棚种植产业茁壮成长,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富足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目前,我们村有日光温室大棚近40座、覆被式全钢架大棚30余座,亩均收益由原来的1000多元提升至3万多元,成为我们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下一步,我们打算整合各个大棚的种植资源,形成一个拳头优势,打造一个近500亩的蔬菜产业园区,对大棚的配套设施进行全自动化改造,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振兴。”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俊飞说。

本报记者冯毅松

(责编:温文、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