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生 ,逐绿而行!应县高质量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山西日报记者马占富报道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农业大县应县田野里一派繁忙景象,农民们忙碌着春耕备耕,菜农们拉着日光温室的茼蒿、菠菜、香菜等头茬蔬菜上市售卖,奏响了“春之韵”。全县立足区位优势,以绿色为主基调,坚持优农业、强文旅、美生态思路,向绿而生,逐绿而行,推进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培育“特”“优”  蔬菜种植形成产业

“我们培育了青椒、西红柿、架豆等20多个品种5000万株蔬菜苗,能种2000多亩地。”3月12日,在应县和顺苗木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赵爱青告诉记者。两座连栋智能温室内,20多名工人正往穴盘喷水、施肥。工厂化育苗,该公司为南泉、下马峪乡周边村2000多户农户培育无公害抗病毒蔬菜种苗。

微信图片_20240314155150.jpg

应县是农业大县,耕地总面积112万亩,基本农田96.7万亩。该县立足区位优势,围绕农业“特”“优”发展战略,做精做深蔬菜、玉米、畜牧等产业,加快实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特别是大力发展蔬菜种植,蔬菜成为全县的特色产业、品牌农业。

从西面的下马峪乡到东面的大临河乡,全县有下社、南河种、金城镇等9个乡镇种植蔬菜,蔬菜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17.5万亩,设施蔬菜去年达到了1.7万亩。“我县种植的蔬菜品种有架豆、青椒、西红柿、大葱、大蒜等,‘十三五’以来,我县每年新增设施蔬菜面积2000亩,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种植习惯和种植方式,预计到‘十四五’末,设施蔬菜面积可达到2万亩以上,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负责蔬菜产业发展的应县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张天保告诉记者。

人勤春来早。这些天,在应县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碌平整土地和培育蔬菜秧苗的农民,都在为种植蔬菜作准备。“这几天菜农们正在平田整地、运送农家肥,我们准备培育蔬菜苗70万株,能种植500亩,有十来天就育苗结束。”在下社镇丰寨村村西的日光节能温室,正在培育架豆秧苗的村党支部书记王东告诉记者,“全村今年计划发展蔬菜1600多亩。”

微信图片_20240314155200.jpg

微信图片_20240314155155.jpg

“市场年吞吐、交易蔬菜达1.5亿公斤,交易额达2亿多元。”应县南河种镇蔬菜批发市场宫茂珍对记者说。蔬菜生产出来,销售是重要环节。全县蔬菜总产量每年达5.75亿公斤以上,年产值20亿元左右。为促进蔬菜销售,引进更多的客商收购,该县已建成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5家、产地市场31家,产品远销全国30多个省市,部分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

全县蔬菜品牌、驰名商标以及地理标志产品不断产生,菜豆、青椒、番茄等9个菜种通过了国家产地和产品认证。蔬菜“三品一标”绿色认证已达66个,“应县紫皮大蒜”“应县青椒”“应县胡萝卜”成为中国地理标志商标,10万亩“应州绿”蔬菜基地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该县是全省首家获得出口认证的蔬菜种植基地县。

做强文旅  文旅商贸融合发展

“我县高举木塔龙头,规划制定出古建文化、红色记忆、长城遗址、山水康养、生态休闲5条旅游线路,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现在各条线正在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持续推进建设中。”3月13日,应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纪平告诉记者。

应县木塔,闻名遐迩,千年瑰宝,引人入胜。塔乡人民不甘心固守一个释迦塔4A景区,当前,全县正在创新破题,进行一场历史性的创新突破。该县以木塔为龙头,制定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建设5条旅游线路,抓好木塔保护活化利用,实施龙首山文化产业园(1:1研究性木塔)、辽代特色街区等项目,打造辽金文化核心区,大力推动文旅商贸融合发展,构建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力争创建国家5A级景区。

“我们在马岚口周边建成未来生态游乐园、沿河星空房、峪见你赶烤美食城等核心景观点和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展厅等设施,景区兼具城市驿站、运动休闲、亲子游乐、农事体验等功能,为广大游客提供集住宿、就餐、观光、休闲、儿童研学、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慢行系统。”应县下马峪乡党委书记李忠权向记者介绍。

微信图片_20240314170141.jpg

微信图片_20240314170136.jpg

微信图片_20240314170130.jpg

微信图片_20240314170125.jpg

微信图片_20240314170119.jpg

微信图片_20240314170104.jpg

下马峪乡境内地形、地貌独特,形成了许多深谷、溪流。马岚峪内林茂草丰,芳草萋萋,溪水潺潺,鸟鸣山涧,山清水秀,是天然的旅游观光避暑胜地。这几年,该乡坚持以山水为底色、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打造的大小景点串珠成链,成为独具特色的马岚峪景区。

微信图片_20240314170110.jpg

微信图片_20240314170059.jpg

“我乡还在实施威宁古堡抢险加固修复工程,依托马岚口真武庙及庙前三颗柏树,修缮加固古庙正殿及周边环境整治,打造古文化展区。我们着力营造春花、夏荫、秋色、冬美的四季景致,将自然光风与产业项目融为一体,打造全县文化旅游新地标。”李忠权说。

在应县龙首山上,文化产业园项目已经启动兴建,圣水塘村明代廉吏田蕙墓正在进行周边环境改造,西崔庄村云朵玫瑰观光园二期项目开工,红色旅游景点曹汝谦故居正在修缮中……

一个个文旅项目“活”起来,5条旅游线路正在串点成线,文旅产业焕发活力。“应县木塔博物馆正在编制规划,北大殿将改造成博物馆,塔内文物将全部展陈出来,景区进一步扩大。”张纪平向记者介绍。应县加快文旅产业发展,将有更多的城里人沿着5条线路走到乡村,赏美景、品文化,享受文旅商贸融合后的“诗和远方”。

“固碳”“减排”  项目建设绿色发展

一架架大风车林立山头,一块块光伏板点缀在村庄之间,一个个绿色环保型企业落户开发区。应县向绿而生、逐绿而行,发展绿色洁净能源,生产环保绿色产品,全县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深入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

“车间热的不行,夏天温度高时多达40度,我们穿的很少。”在应县富彩陶瓷有限公司,来自段寨村的修碗坯工人武一敏告诉记者。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企业上千名工人都像武一敏一样,进了车间务工,回到家又务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劳动者。车间内温度很高,工人说,这是天然气烘干。在推进企业发展中,全县着力做好“固碳”“减排”文章和固废利用、变废为宝,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企业。县内15家陶瓷企业曾经烧原煤烘干陶瓷产品,现在全部改烧天然气,企业都实施了生产线自动智能化设备升级改造,从传统制造到现代智造蝶变升级,实现了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质增效。

微信图片_20240314171134.jpg

微信图片_20240314155005.jpg

微信图片_20240314154941.jpg

微信图片_20240314154933.jpg

“我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蓬勃发展的无限风光逐步取代煤炭利用,减少煤炭污染。”应县能源局局长张晓东告诉记者。近几年,全县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继引进建成山西华电、山西大唐等新能源企业7家,总装机规模224MW,年发电约6亿千瓦时。正在建设的光伏企业4家,储能企业1家。已经签约拟建风电、光伏、储能企业9家。“我县发展新能源的步伐不断加快,将改善全县能源结构,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张晓东说。

微信图片_20240314155044.jpg

一片片无毒害、无辐射、健康环保新型瓷质超薄岩板在山西华伟陶瓷公司生产出来,走向市场,受到消费者亲睐。至目前,应县开发区共引进实施绿色环保型重点项目34个,总投资127.6亿元,今年谋划重大项目28个,总投资79.87亿元。华电新能源、华朔新技术、国新能源、阿拉丁耐热陶瓷等20余家不同类型大中型企业相继落地建成,构建起了以陶瓷产业为主导,以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节能环保为支柱,以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辅助的“1+5+N”产业体系。

“我县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布局未来产业,不断厚植新质生产力,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县县长王晋军告诉记者。

(责编:刘洋、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