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唐风晋韵之源 饱览翼城魅力绽放
追寻唐风晋韵之源 饱览翼城魅力绽放
枣园—南撖遗址特展。
翼城枣园—南撖遗址特展。
四圣宫。
西阎古镇四圣宫一角。
乔泽庙戏台。
翼城浑身板表演。
翼城花鼓表演。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编辑:李浩瑜
翼城,堪称“平阳门户,晋南咽喉”,素有“唐尧故地,晋国源头”之称。
翼城,襟山带河,原隰迂回,名山景色独特,浍河贯穿全境。
翼城,山川皆备、资源充裕。煤、铁矿藏及动植物资源丰富,黑鹳、金钱豹、红腹锦鸡等珍贵动物栖息林业,享有“中国翅果油树之乡”的殊荣。
翼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县境内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灿若星辰。“翼”之名,寓意“凤翔千仞”。尽得唐晋文化滋养的翼城,如今青春焕发。唐尧大道舒画卷,十里南环贯长虹,桐封广场、九龙公园、八一公园,将县城装扮得分外迷人;农业生产托管“翼城模式”被列为全国典型案例;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助力更多特优产品扬帆出海,产业振兴蹄疾步稳。
名片1 枣园文化
上世纪90年代,在翼城境内浍河支流滑家河、史伯河交汇处的枣园村,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被史学界称之为“枣园文化”。出土的色彩斑斓的陶器尤为引人注目,作为盛极一时的庙底沟文化的前身,“枣园人”已将历史的车轮驶入华夏文明的前夜。
华夏民族的童年追忆
风,起于青苹之末。
著名的翼城县南撖东岳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晚报记者在翼城县采访看到,当地正在推出《风,起于青苹之末——翼城枣园—南撖遗址“枣园文化”特展》,揭开距今约7000年至6400年前的“枣园文化”神秘面纱。
1985年,原临汾地区文化局等单位,配合侯月铁路建设开展考古调查,在北撖村南发现一处仰韶时代的村落遗址。199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枣园发掘出距今约7000年前的人类住所遗迹,并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和生产工具。这些实物说明,当时的“枣园人”在人猿揖别的漫长进程中,已开始定居、稼穑的农耕生活,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翼城被史学界誉为孕育华夏民族童年的一方热土,该遗址被考古界定义为“枣园文化”。
据推测,枣园人生活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附近的植被属于以松、栎、蒿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森林草原,野生动物出没频繁,可以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的狩猎资源。枣园之南的浇底河与西北的史伯河,当时水量应该较大,存在水生动物;面向河谷的台地应为垦植区,浇底河与史伯河交界的三角地带十分适宜于早期农耕。
在村庄建设之初,枣园人便挖掘出一条壕沟用于防御,与同时期的其它设施共同构成这里最早的小型聚落。壕沟的西侧紧临由黄土梁中部发源的一条自然冲沟,北部是利用山梁作为当时村落北部的天然屏障。当时居民并不多,却能将生活环境打理得井井有条,不同功能的生活设施有机安排在居住区周围,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漂泊生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枣园人所居住的地穴式房屋,构筑简单,实用便利。这种房子也是迄今山西省境内发现时代最早的窑洞遗迹。枣园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陶器有泥质陶壶、钵、盆、罐、器座和夹砂罐等,成为后世“翼城砂器”的先行者。在枣园遗址中发现的石器数量仅次于陶器,农业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等。
枣园人种植谷物,他们所在的翼城东部山区,直到现在仍旧是温暖杂粮区。
唐虞汇聚汾河湾,浍河上游有奇观,著名学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员薛新明曾说:“枣园文化因最早确认于山西翼城枣园遗址而得名,是山西省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约7000年前,先民们只能经营一些规模很小的农业聚落,经过与其他部族的文化交流和自身发展,终于成就了庙底沟文化的繁荣与兴盛,逐鹿中原、影响巨大,并且掀起了一波空前绝后的彩陶艺术浪潮,是中华民族多源一体格局的第一次尝试。”
名片2 西阎古镇
翼城县西阎镇位于历山脚下,是“第七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有着“历法之源”“中国天然氧吧”的称号。境内森林茂密,古木参天,气候宜人,资源丰富,著名的历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舜王坪生态旅游区就在其辖区内。风格各异的古村落星罗棋布,古色、古香、古韵、古情令游人沉醉。
古往今来的咽喉之地
初冬时节,西阎镇山区被五彩斑斓的植被覆盖,漫山遍野红、黄、绿三色尽情渲染,构成了一幅令人兴致盎然的山水画卷。身披锦绣的红腹锦鸡穿梭林间,是大自然中跳跃的精灵,吸引着附近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
西阎镇政府所在地西阎村,整体建筑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流水潺潺沿村南由东向西而去,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村南的汤王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清康熙十二年,是清代匠师仿照曹公四圣宫元代舞楼的得意作品。
走进西阎村落群,一街一巷皆保留地理风貌,一地一景全凸显乡村人文,一物一什可找寻乡愁……随处散发的文化味道,彰显着人文关怀和西阎特色。曹公村文化厚重,特色独具。坐落于曹公村八亩坪的四圣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至正年间,宫内元代舞楼为国内现存较早的戏台之一,素有“宫中之冠”美誉,是全国唯一同时供奉尧、舜、禹、汤四位先贤的宫观。
十字河古村历史悠久,早在东周时期曲沃伐翼,晋侯的后裔避难于此,易姬姓为侯姓,渐渐形成村落,村里建有侯氏宗祠,自古就是中华姬姓侯氏瞻仰的故园。
古桃园村依山就势、以水为邻,整村建筑层峦叠嶂,被游人唤为“小布达拉宫”,尽显出这个小村落在悠悠岁月洗涤沉淀下的古朴与厚重。
在县委、县政府持续支持下,西阎镇对曹公村、古桃园村两个历史文化名村开展了修复工程,对西阎村明清一条街进行了提升改造,新建了七十二物候历主题公园、荧庭城、凤栖岭等多处小景观。目前,舜王坪、四圣宫两处旅游接待中心已投入运营,刘家渠旅社、泉头凤栖小筑特色民宿完成建设。沿续鲁峪河滩建设历山醉氧香菇十里产业走廊,所出产的兴石荷叶叫花鸡、西阎土法香菇酱、历山山珍声名鹊起,满足了游客“吃住行、游购娱”需要。
西阎镇游览之余,可品尝干炸素鲍鱼、葱烧素海参、猴菇虫草炖土鸡、蛋挞木须肉、特色山菌汤山珍美味、纯土菜,美食取自于大山,没有一点污染,令吃腻大鱼大肉的游客回味无穷。西阎镇党委书记赵生贵已开始描绘新的发展蓝图,他说:“到摄鸟基地拍色彩斑斓红腹锦鸡、享国字号天然氧吧、住特色窑洞凤栖小筑、游一步一景舜王峡谷、品晋南风味农家美食,做真正的农文旅齐头并进。”
名片3 武池乔泽庙戏台
翼城南梁镇武池村乔泽庙建于宋熙宁年间,武池乔泽庙戏台坐落在庙宇中心。戏台结构严谨,规模宏大,建造技艺精湛,在中国戏曲文物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8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戏台承载人生百态
一出大戏,唱不尽芸芸众生喜怒哀乐情;千年舞楼,承载起风云际会悲欢离合意。
山西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汉代以降,从“勾栏”“瓦舍”到“舞亭”“乐楼”,从50余剧种到“四大梆子”,晋南乃戏剧文化之中心;山西古戏台号称中国古建、北方戏曲之“活的历史”。
翼城,唐晋之源,霸国之地,被称作“一个有戏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国内现有元代舞楼八座(一说十座),翼城就占有三座,其中武池乔泽庙戏台,斗拱繁复,藻井华丽,历史悠久,成为翘楚。
戏台所在的乔泽庙,建于宋熙宁年间,戏台坐落在庙宇中心。如今走进武池乔泽庙,除了戏台、大殿遗址、满院绿植,就是西墙边的立着的一长溜古代各个年代的石碑了。庙内元代戏台,巍然矗立在空旷的院子里,戏台三面敞开,若是表演,可三面看戏。戏台的基座很高,方形的格局显露出空旷、高远,一种神秘古老的氛围萦绕在四周。戏台四角立着四根粗大的柱子,后墙内和上墙后半部还各有两根辅柱,撑起了的井字框的大额枋,额枋上是起支撑作用的各式斗拱。戏台内部的藻井斗拱组成八卦形藻井,繁杂华丽。驻足欣赏,仿佛与古代工匠交流,幻想穿越时空听元杂剧的喧闹。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分封在曲沃的武公伐翼,忠于晋君的大将栾成被俘而死。乔泽庙就是为纪念栾成而建立。据称当时棺木入墓坑时,墓坑涌满一池清水,从此世世代代灌溉着附近十余个村庄的农田,乡民们感恩,称栾成为水神。按照翼城传统,有庙就有戏台,戏台的存在从酬神开始。宋代徽宗时期,栾成又被封为乔泽神,从此名气更显。
1985年武池乔泽庙落架大修,文物古建队在斗拱内发现有泰定元年题记,确定其建于元泰定元年。其建造时间与洪洞广胜寺戏曲壁画绘制为同年。一台一画,相互吻合、补充、印证了这一时期是中国元杂剧的黄金时代,是研究中国戏剧艺术发展尤其是元杂剧在晋南兴起的“活化石”。
一处古庙一府乐,一座舞楼一园春。戏台深刻地见证了戏曲文化在翼城这片土地的繁荣与兴盛,源远流长。2018年,乔泽庙元代戏台前举行了古戏台拜谒仪式,艺术家代表、评论家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向元代大戏台敬献鲜花或花篮。现场60名学生与“晋剧皇后”王爱爱,天做琴台地做弦,合唱《千秋梨园情》,向古代先贤致敬,向优秀传统致敬,向戏曲艺术致敬。
名片4 翼城花鼓 翼城浑身板
翼城花鼓、翼城浑身板是翼城县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翼城县通过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利用节日活动、展览、观摩、专业性研讨等形式,让“翼城花鼓”“翼城浑身板”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群众中普及,多次参加全国全省表演展演活动并获奖。
非遗之花绽放时代芳华
“十多分钟打下来,浑身轻快舒爽。”在翼城县博物馆广场,附近居民李女士手持浑身板,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舞动身姿,拍打肩、腰、膝、腿等部位——这是翼城县浑身板康养健身操。
浑身板也叫“花板子”,演员表演时手执三块合一的檀木板,在浑身上下敲击出不同节奏,舞姿“如飞花着身”,音效“似掌声悦耳”,打到高潮处,满场板声激越,令人热血奔涌。202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绕城东西南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翼城花鼓,始于晋末时期,盛兴于唐朝,世代流传,经久不衰,并且远播陕西、内蒙古、天津、河南;其气势逼人似猛虎,神态逗人像顽猴,灵巧多变姿态美,铿锵有力快节奏。2006年,翼城花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年5月,《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翼城人家早早吃完饭,端坐在电视机前等待节目播出。此次山西篇,“翼城花鼓”“翼城浑身板”分别作为开场项目、街区项目,激情绽放。在《杏花红,桃花白》的美妙歌声里,充满三晋风情的非遗展演活动开播。随后,绛州鼓乐和翼城花鼓交迭出阵。参加表演翼城花鼓的鼓手,由全国非遗进校园的示范单位——翼城北关小学36名孩子担纲,灵动的步伐,响亮的鼓点,多变的队形,让看者心花怒放。在另一街区,激昂的浑身板,飞花着身,流光溢彩,动作舒展大方,节奏明快响亮。在传承人芦亚萍的示范下,主持人和嘉宾持板上阵,打得很有模样。
近年来,翼城县为了更好地传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县开展了非遗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景区、进社区、进农村“六进”活动,真正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联动、市场运作、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非遗保护传承机制,使众多非遗项目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翼城县北关小学,培养了30多批花鼓幼苗,古老的翼城花鼓艺术在这里代代传承、新花绽放;翼城三中将非遗课堂作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组建了千人花鼓表演队伍;西阎学校各班有花鼓表演小队,各年级有花鼓表演大队,学校有花鼓表演校队。
浑身板也进入翼城县多所中小学校,清脆的打板声为校园增添了更多灵动之气。如今,以浑身板为基础编排的一套康养健身操,以翼城琴书和西阎民歌的旋律为基础,根据穴位健身养生创编动作,让浑身板不仅能在舞台上绽放光彩,还有了更加深厚的群众基础,受到人们喜爱。
欢快热烈、张力十足的花鼓鼓点,舞姿“如飞花着身”浑身板,已渗透进翼城人的血液,展现了翼城人民奋进向上、自信坚韧、刚健质朴、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
山西晚报记者 梁成虎
01、08-09 山西晚报记者 胡续光 摄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