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南宫古玩市场分流到这仨地儿啦!
“你好,我想问一下上周去南宫古玩市场怎么没出摊呢?那些摊贩都去哪里了呢?”“南宫古玩市场是不是搬走了?”“我们这些爱好古玩的市民,去哪里可以逛逛呢?”连日来,不少读者向山西晚报咨询南宫古玩市场的搬迁事宜。就此问题,山西晚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虽然南宫古玩市场的市场办早已贴出休市通知,但很多市民并不知情,依然去“老地方”,到了后才发现南宫古玩市场早已不见踪影。
山西晚报记者联系到南宫古玩市场的负责人,他说2019年12月28日就贴出了通知,并且陆续为商家办理了退费手续。原本的600余户商家已经分流到3个地方——红河谷文玩淘宝市场、太原车站古玩城和开化寺古玩市场。太原工人文化宫办公室负责人称,太原工人文化宫建于1958年,多年风化等原因墙体老化,经过上级部门批准,他们将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因此,古玩的地摊市场无法继续经营。至于将来这里会不会恢复地摊市场、何时能恢复以及其他相关规划都还要等下一步的通知。
太原车站古玩城 24小时营业全省古玩市场头一家
1月8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太原车站古玩城,这里是一个新的古玩聚集地,位于太原市迎泽区桥东街东口2号,5层、6层都是。山西晚报记者看到,除了门面商户外,走廊中也摆满了地摊。不少人还大包小包地收纳着好东西,说难得来一次,看到对眼的东西就都买了。
“我专程从忻州来的,下雪天高速走不了只能坐火车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师傅说,这里东西比较全,是搞收藏爱古玩的人的首选之地。他这次来买了一幅心仪很久的山水画,准备挂在新装修的家中。
“来这里逛逛心情非常好,这里还保留有地摊热闹的氛围,我喜欢。”30多岁的秦先生说。
“我是从南宫古玩市场搬过来的,做红色收藏。”李先生的商铺里摆着上百种物品,他上学时候就开始逛南宫市场了,对那里每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每个月的零花钱也大多花在那里。“24小时营业的古玩市场在山西还是头一家,相信这里能发展起来。”李先生这样说道。
80后的兰女士和她爱人对古玩非常感兴趣,得知南宫古玩市场有些商家搬到这里后就马上赶来。他们恋爱时就常常相约南宫古玩市场,兰女士喜欢珠珠串串,她爱人喜欢小人书。“我们几乎每周末的路线都是一样的,先去鸿宾楼热腾腾地喝一碗头脑,再溜达到南宫市场逛逛,非常满足。”
“有些书是可遇不可求的,上世纪80年代国外翻译类的书非常少,我在南宫就找到了此类书籍。”在省城一所高校任教的高老师知道南宫古玩市场有部分分流到这里后,也过来逛逛。他对南宫的感情很深厚,他的好多个周末都被南宫古玩市场占据。先去图书馆,再到南宫。旧书是他直奔这里的目标,他比较关注文史地方面的书籍。高老师说,他家有8000余本书,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从南宫买的。他说:“找到一本好书就好像遇到一位老朋友,特别欢喜。在南宫买书籍大概花了万元左右。其中一本书让我记忆犹新,2002年的时候,书店、网店都找不到它,竟然在这里发现了,当时花了10块钱,放到现在最起码也得700元。”高老师说罢后,又向楼上走去,去寻找旧书摊子。
太原车站古玩城经理张羽介绍,古玩城定期举办各种古玩艺术品精品的展览、展销、拍卖及古玩知识讲座等活动。1月5日上午就成功举办了山西省著名画家张学聪的画展,吸引了众多书画爱好者的光临,未来将把这里打造成一个面向全国的古玩收藏、文化交流与旅游产业的专业性市场。
红河谷文玩淘宝市场 地址位于平阳路亲贤北街西南角
1月4日10时,平阳路亲贤北街西南角的红河谷文玩淘宝市场叫卖声此起彼伏,在热闹的锣鼓声中,红河谷文玩淘宝市场正式开市。市场负责人郝亮说:“保守估计,南宫古玩市场一半摊主已经过来了,我们希望能吸引他们过得来,也能留得住。这里有1万余平方米的空间,可以吸纳更多的摊主、商户前来经营,我们将逐步把这里打造成为山西一处新的文化地标。”郝亮介绍,开市首日吸引了500余位摊主光顾,有珠宝玉器、瓷器、字画、古家具、工艺品等品类。
山西晚报记者走进人群,有人时不时地弯腰拿起小物件把玩、仔细翻看着;有人看中了物品,讨价还价着;还有人与商家攀谈着。摆着铜人的一位商家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她就是从南宫古玩市场来的,在那里已经做了5年,每个周末最忙碌,也最充实。
“我在南宫已经摆了17年的书籍摊子。”张永利今年37岁,却已经是古玩界的“老人”了。他是河北人,为了扩大摊子,他甚至去北京拿货,找到满意的书籍比吃到山珍海味还高兴。他说,有几年南宫达到顶峰时期,堪比北京的潘家园。星期五晚上就到南宫,夜里支个钢丝床就睡。相同爱好的摊主把床凑在一起聊着聊着就睡着了。夏天还好,冬天睡在室外实在让人难受,但是他们内心都是满足的,周末就像是古玩市场的狂欢。
75岁的张新文是南宫古玩市场的老师傅,“周末摆摊就和每天洗脸似的,哪次因为客观原因不能出摊了就很不舒服。”周一到周五张新文基本都在收书。他活动范围大多在北城,因为北城的老太原人居多,家中藏书多。
开化寺古玩市场 摊主笑称要比南宫暖和多了
“老张,过来啦。”“是啊,你也来啦。”一听对话,就知道这位商家和买家是老相识。“他是我的老顾客,我刚才还在想,他肯定会找到这里来,果不然。”刚搬到开化寺古玩市场的商家张师傅笑着说道,很多人逛逛古玩市场后,顺便买菜回家了。
卖翡翠、和田玉的几位摊主笑着说,这里比南宫暖和多了,周围都有墙体挡风,适合谈买卖。
“到南宫古玩市场是一种陶冶文化情操的方式,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现在那里不摆了,来这里也一样,离我家还近。”80岁高龄的李老先生边挑选古玩边说道。上世纪80年代他就开始逛古玩市场,从太原市的府西街古玩市场到南宫市场,几乎每个周末都不落,小到邮票,大到石狮。“别看它有点儿乱,其实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比如邮票,什么样的邮票代表什么意思,还能了解很多历史和政治。以前带儿子去,儿子大了,有了孙子,我又带着孙子去,家长的学识会影响到孩子。”李老先生和山西晚报记者笑着说道。
山西晚报记者 贾蔚然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