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学校学生赵睿凝:
松弛成长:从课堂专注到全面发展
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学校学生赵睿凝:
松弛成长:从课堂专注到全面发展
2025年中考榜单上,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学校学生赵睿凝格外亮眼:数学、物理、化学满分,稳稳踏入理想高中。满分背后,令人好奇的是她的成长故事——不刷题、不熬夜、不上辅导班,却知识扎实;考砸了会出去“转悠”调节,也会为班级荣誉咬牙坚持,家庭氛围如午后阳光般松弛。近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进她的生活,看到的不仅是少年稳步成长的轨迹,更是一场“如何让孩子在压力中保持舒展”的教育实践。
意料之中的高分 按部就班的从容里藏着学习智慧
“估分和实际水平相差不大,还算意料之中。”面对山西晚报·山河+记者的提问,赵睿凝的语气里没有太多波澜。这个被班主任邢永芬评价为“眼里有光”的女孩,说起800+成绩时的淡定,和她描述“初三每天过得挺充实”时的坦然如出一辙。
在很多人看来,初三是被试卷和倒计时填满的“灰暗期”,但赵睿凝的初三记忆里,更多的是“按部就班”的规律感。“作业量不大,基本在学校就能写完,回家看看书,11点半就睡了。”她从不熬夜,甚至觉得“熬到12点第二天肯定困,学不进去反而恶性循环”。这种对规律的坚守,让她在高强度的备考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节奏。
当然,平稳中也有波澜。初三上学期,她的数学成绩两次滑落到105分左右。“当时确实受打击。”赵睿凝笑着说,“那个周末出去转了一下午,玩够了回来,发现课程还得跟着走,学着学着就忘了那事儿了。”
更关键的是,她没有陷入刷题焦虑。学校推行的课堂分层教学为她提供了很大助力,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让她能精准匹配自身节奏,节省出的时间正好用来自主刷题、攻克薄弱环节。“寒假时写压轴题挺顺的,后来省试和一模没考好,才意识到得针对性练。”她借着分层教学创造的自主空间,专门找了压轴题集中突破,不盲目刷题,而是“总结题型方法,看到类似题目就知道该用什么思路”。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让她在最后阶段实现了成绩跃升。
“她不是那种死学的孩子,”妈妈的评价带着笑意,“我们都不知道她具体刷了啥题,反正最后成绩就上来了。”在赵睿凝看来,学习没有秘诀,“上课好好听,作业认真做,考试前梳理薄弱点,差不多就这样。”
而这一点,恰恰是班主任邢永芬和数学老师宋琨最看重的品质。“赵睿凝的课堂专注度,在整个年级都是数一数二的。”邢老师记得,从初一开始,这个女孩就养成了“眼睛跟着老师走”的习惯,“老师讲的知识点、解题思路,一节课下来她基本都能掌握,甚至能举一反三。”宋琨老师更是对她的听课效率印象深刻:“只要是课堂上说过一次的内容,第二次再问,她一定记得,这种效率太难得。”正因如此,她经常被老师点名上台讲题,“其他同学有难题总爱找她。”面对基础内容,赵睿凝从不会觉得“我都会了,没必要浪费时间”,反而说“不同的课有不同的角度,多听一遍总能有新收获。”这种不浮躁、不骄傲的态度,让宋老师感慨:“这孩子身上那股‘不放过任何提升机会’的劲儿,比分数更可贵。”
松弛的家庭土壤 不逼不催中长出自律的根
赵睿凝的家庭像一片疏松的土壤:没有“必须考第一”的命令,没有塞满周末的辅导班,甚至连手机平板的使用都基本自由。就是这样的“不控制”,反而让她长出了强大的自律。
“从小没报过太多班,小学上过一年辅导班,后来她不想去就停了。”妈妈是大学老师,姥姥是小学老师,这个教师之家却奉行“反套路”教育,不把成绩当唯一标准,更在意身心健康。“我们家比较松弛。”妈妈说,“如果每次都考第一才不正常,有波动才是常态。”
这种“松弛”不是放任,而是“把选择权还给孩子”。最意外的,是她放弃山大附中生物竞赛班的决定。中考后,赵睿凝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大附中高中部的生物竞赛班——这是无数学生梦寐以求的平台,但她思虑再三,还是决定退出。“竞赛班课程太紧张,我怕没时间参加社团,也怕挤不出时间跑步、唱歌。”妈妈全力支持她的选择:“我们不想让她太辛苦,高中三年开开心心的,比拿多少奖都重要。”在妈妈看来,“尊重孩子的选择,比‘为她好’更重要。”
初三数学成绩波动时,妈妈的态度也印证了这种理念。她没有指责,只是观察。“第一次考砸,她觉得是偶然;第二次没考好,自己就重视了。”赵睿凝主动提出要刷题时,妈妈只说“你觉得需要就去做”,从不过问“刷了多少”。这种信任,让她学会了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家庭的支持更体现在“屏蔽焦虑”上。妈妈从不把外界的压力传递给孩子:“家长要为孩子过滤掉一部分焦虑,学习本身不复杂,别让额外的东西干扰他。”赵睿凝记得,无论自己做什么决定,家人总会说“只要你好好干,我们都支持”。这种底气,让她在面对选择时少了犹豫,多了笃定。
就连使用电子设备,这个让很多家庭头疼的问题,在她家也变得简单。“周一到周五看10来分钟视频,周末啥都看,不刻意限制。”赵睿凝有个平板,没事也会刷刷视频,“不太爱玩游戏”。妈妈说:“控制不了也不用硬控制,她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下。”事实证明,她从没有因为看电子产品耽误学习,反而在放松中保持了学习效率。
对此,邢永芬老师深有感触:“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赵睿凝身上那种‘不内耗’的状态,明显是来自家庭。”她见过太多因为家长焦虑而变得紧绷的孩子,“但赵睿凝不一样,她考砸了会难过,但不会钻牛角尖,这种心态和她妈妈‘接受平凡’的教育理念分不开。”
校园里的多面手 不只会学习,更会发光
在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学的校园里,赵睿凝的光芒从不只来自成绩——她是运动会跑步冠军,是升旗仪式出口成章的主持人,更是小组合作中主动帮同学讲题的“小老师”。这份全面发展的特质,正是学校“崇礼、爱智”校风的生动缩影:在团队中她谦逊有礼,在求知路上她真诚热爱。
体育老师赵茜莹提起她便赞不绝口:“她800米一直是满分,对自己特别较真。”初中生日渐懒散的体育训练中,赵睿凝从不懈怠,总超量完成任务,“能跑第一绝不跑第二”。跳远曾是她的短板,成绩一度徘徊在1.8米,距1.99米的满分线差距明显,但她利用课间操、体育课间隙反复练习。“她不是天赋型选手,却靠执着反超了班里一直领先的男生,这股劲儿太难得。”最终,她的跳远在中考中稳稳达标满分,用坚持诠释了“爱智”的求知态度。
宋琨老师则深深记得她的“感恩”与“分享欲”。中考前一天,班里播放家长制作的纪念视频时,赵睿凝突然走到教室后排,向每位老师轻声说“我想抱一下你们”。“那个瞬间,我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宋老师感慨,“我们常说‘师生双向奔赴’,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相信老师每句话,我们也信她会认真听课。”这份对师长的敬重与真诚,正是“崇礼”校风的自然流露。
赵睿凝的“松弛成长”,离不开学校引领与家校共育的双重支撑。学校始终营造兼顾知识与全面发展的氛围:课堂上,老师精准授课、引导思维,助她高效掌握核心内容;体育训练、主持锻炼等丰富活动,为她提供展示平台,磨砺意志品质。学校不唯分数论,鼓励个性发展,让她能从容探索多面自我。
家校合力更成为她成长的坚实后盾。面对学习波动,老师及时关注指导,家庭给予理解支持,双向信任帮她快速调整;学校尊重她的个性选择,家庭全力配合,共同营造出专注成长的环境,让自律在松弛中自然生长。从赵睿凝身上,三十七中“崇礼、爱智”的教育理念不再是文字,而是化作了学生成长的力量与温度。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婕
寄语
教育的终极答案是“长成自己”
采访结束时,赵睿凝正在规划这个暑假:“想去公园骑骑车,在家唱唱歌,再看看《人世间》。”这个刚放弃竞赛班的女孩,眼里没有对未来的焦虑,只有对生活的热爱。
关于未来,赵睿凝没有太多宏大的设想,却有着笃定的态度:“说实话,我现在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但我希望当我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时,有勇气面对,有能力攻克一切未知的挑战,所以我会始终保持一颗进取的心,不懈地奋斗下去。”这份清醒,像她解题时的思路,不浮躁,不盲从,只专注于“做好当下”。
面对学弟学妹,她的建议很实在:“别给自己太多压力,中考也不是天大的事。”这句看似轻松的话,藏着她对“学习本质”的理解——比起分数,成长本身更重要。
她有三条避坑指南,第一是别熬夜,“我试过熬到12点,第二天上课困得听不进去,得不偿失。”她坚持每天睡够7小时,“精神好才能学得进去”。第二是相信学校和老师。“老师讲的知识点够细了。”赵睿凝说,她从没买过额外的习题册,“学校发的卷子吃透就够了”。第三条是接受波动。“考砸后出去骑骑车,吹吹风,回来就觉得‘大不了再努力’,总比闷在屋里哭有用。”
采访结束时,她轻轻哼起了旋律,随后开口唱起了自己最爱的《一路生花》。小学时曾是合唱团成员的她,声音清亮又带着少年人特有的纯粹,“我希望许过的愿望一路生花,护送那时的梦抵挡过风沙……”歌声里没有华丽的技巧,却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向往,像她走过的路一样,踏实又明亮。
1.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学校学生赵睿凝。
2.赵睿凝和老师们的合影。
3.赵睿凝和妈妈在一起。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寇宁摄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