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第三十九中学校3支代表队在国家级科技大赛获奖

科创力量闪耀国赛 青春智慧硬核绽放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太原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近日,安徽科技馆内星光璀璨,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总决赛在此圆满落幕。这场由中国科协主办的国家级科技盛宴,汇聚了全国18.7万名青年的智慧与热情,8.2万份参赛作品在此展开激烈角逐。在这场科技与创新的巅峰对决中,太原市第三十九中学校的三支代表队从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地区的1.2万余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作为首次代表山西省参赛的队伍,他们不负众望,全部斩获奖项,创下山西省中学组参加该赛事以来的历史最佳战绩,为山西科技创新教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进三十九中,一览三晋少年的科创风采。

  科创作品:青春智慧的硬核绽放

  此次三十九中征战的两个项目,均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硬核创新力,成为国赛现场的焦点。“未来太空车”项目凭借“三轻一稳”(轻量化、轻阻力、轻能耗、稳越障)的设计亮点摘得一等奖。指导教师徐宇明创新设计的“多地形自适应可变结构”,让小车在复杂地形中实现高越障稳定行驶,完美契合未来太空探测设备的严苛要求。
  创意作品《“灵眸智防”防止“鬼探头”事故预警装置》则更显实用锋芒。该装置采用阵列式红外感应器精准捕捉行人轨迹,国内首创的机动车与行人双向预警机制搭配动态可调的预警阈值系统,有效填补了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目前已获得专利申请号。这些出自十三四岁少年之手的作品,既体现了学生们对前沿科技的积极探索,更蕴含着他们对社会痛点的深刻洞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解码卓越:三重密码铸就科创辉煌

  “科创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新赛道。”太原市第三十九中学校长辛伟的定位清晰而坚定。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的学校,学校为科创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组建了由校长牵头的领导小组,副校长统筹调度,并协调省科技馆专家团队深度参与。从场地保障到资源供给,学校对科学教育需求“全力托举”,为参赛团队搭建起无壁垒的创新平台。
  “初中生有好奇心,更需系统思维培养。”指导教师徐宇明针对性设计训练方案;蒋美蓉、于健明老师带着学生历经三代技术迭新,完成“科研闭环”——从基础调研到模型制作,从模型实验到真车实测,从资料研究到5次打磨报告,让14岁的少年完整经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从实验室到答辩台,这段经历成为他们触摸科研的“启蒙课”,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探索精神。

  少年心声:在科创征途上收获成长

  获奖的惊喜与汗水的沉淀
  获奖结果揭晓时,同学们的心中充满了惊喜与激动。张楚悦同学坦言:“获得这个奖之后,心情非常激动,很久都无法平复。虽然在比赛现场看到了很多创意十足、制作精良的作品,但我们始终坚信,这是我们用汗水和时间积累出来的成果,能得到评委老师的认可是极大的荣幸,结果也超出了预期。”这份惊喜的背后,是同学们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与付出,他们为了作品的完善,不断打磨、试验,才换来了这来之不易的成绩。
  直面难题的智慧与冷静
  项目推进过程中,同学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棘手的问题,但他们都能凭借智慧和冷静一一化解。袁浩博在“未来太空车”项目中负责设计和主要部分的实验、操作及调试,他曾面临将太空车单一尾部朝向改为双向支撑朝向的难题。“当时是在比赛现场,因为尺寸不合,这个问题让我很头疼,”袁浩博说,“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通过沾上一些热熔胶,让尾部增加摩擦力,即使折回去也可以顺利展开,大概用了一个小时就解决了。”这次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遇到什么事都得冷静思考,同时保持积极的情绪。”
  高育齐在备赛时,面对太空车越障失败、预警装置反应不灵敏等问题,虽有焦急,但更多的是冷静分析。他说:“我会一步步检查每一个零件,梳理每一个步骤,找到问题后及时改进,力求将太空车精确到完美。”而王冠洲和团队成员在准备比赛时,还需兼顾学习,复赛前临近小中考,他们一边完善装置、练习演讲,一边复习功课,常常身心俱疲,但他们咬牙坚持了下来,最终不仅比赛取得好成绩,小中考成绩也在预期之内。
  创新灵感来源于观察与思考
  同学们的创新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中的细致观察与深入思考。朱宣舟同学介绍,“灵眸智防”预警装置的双向预警设计,就源于看到一起惨烈的“鬼探头”事故。“我们发现行人和车辆都未收到预警,于是便萌生了设计能让双方都收到预警的装置的想法。通过扬声器对行人进行预警,通过灯光闪烁对车辆进行预警。在第一次测试成功时,我特别兴奋,坚信这个点子一定能成功。”
  在团队协作中,分工明确且能妥善处理意见分歧至关重要。张翰林所在的太空车团队分为车身主体、尾部和车轮三个部分,他负责车身及电池电机组装,队友负责车轮和车尾组装。“我们确实有过因为方案不同而产生争执,”张翰林说,“比如在解决攀爬障碍物的问题时,队友想把车轮增大,但我觉得这样可能会因尺寸不合格而违规。最后我们各自测试了自己的方案,证明我的方案更可行,大家就达成了一致。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赢得比赛。”
  比赛更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
  比赛不仅是对技术的考验,更是对心理素质的挑战。张翰林在比赛前一晚因紧张而失眠,“当时住在安徽合肥的酒店里,老师让我们早点睡觉,还把手机收了,但我内心特别紧张,在床上躺了大概一个小时,拉开窗帘发现天已经亮了,看了队友的手表才知道已经凌晨4点了。”“正式比赛时,我瞬间让自己冷静下来,沉着应对,发现真正投入到比赛中,内心的焦虑反而消散了,只专注于当下的操作。”
  获奖也让同学们对科技发明的兴趣更加浓厚,刘舜誉就有了新的科技产品想法:“我现在有一个新的科技产品构思,希望未来的作品能获得更多大赛评委老师的认可,也能在生活中帮助到大家。”朱宣舟看到其他省份更高级的编程和模块后,也希望能学习更高级别的语言和模块来改进自己的装置。他们都认为,这次比赛的经历是宝贵的财富,会激励他们在科技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同时,同学们也深知自己作品的优势所在。朱宣舟总结道:“一是装置从设计到完成都是我们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亲手进行的;二是双向预警这一创新点是其他装置所不具备的,源于生活且能解决实际问题。”王冠洲也表示:“团队成员的合作和努力非常重要,我们一起排查装置的各种问题,反复练习展示过程,才确保了比赛时的顺利发挥。”指导老师的话语也给了同学们很大的力量,张翰林就提到,老师“发现问题要解决问题”的话,让他在面对困难时能积极应对,成功解决了比赛中的问题。

  师者匠心:引领学生在科创路上远航

  徐宇明:技术、创造力与协作并重
  徐宇明老师是“未来太空车”项目的指导老师,他认为,从组队到获奖,技术突破、创造力培养与团队协作是关键因素。在技术上,太空车采用碳素材料,既牢固又轻便,车尾双向支撑关节、悬挂系统和吸附系统设计巧妙,且很多材料来自生活,成本低。“技术突破源于创造力的培养,我们不会直接把做好的作品交给学生,而是让他们一步步探究、创造,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徐老师说。团队协作也不可或缺,“在平时训练中,同学们相互帮助,共同克服困难,比如张翰林从容易气馁到积极应对,正是团队协作带来的成长。”
  对于比赛成绩的意义,徐老师表示,这体现了学校的科技水平,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和兴趣,能促进学校科普活动的开展,让更多孩子参与其中。未来,他们会总结经验,改进训练方法,再接再厉,让学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蒋美蓉:热爱、坚持与团结成就梦想
  蒋美蓉老师负责“灵眸智防”预警装置团队的指导工作,她觉得团队能获奖,关键在于孩子们对科技创新的热爱、坚持以及团队的团结。“孩子们好学、能吃苦,在困难面前不退缩,齐心协力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谈及“灵眸智防”的设计,蒋老师提到,最初的创意来自学生刘宇坤:“去年11月底12月初,孩子把这个想法拿来时,我特别惊喜。初中阶段的孩子没在课堂上学过编程,电路知识也没学到,但他不仅自学了编程,还涉及了电路部分,说明他非常喜欢,想法也很有创造力。”后期作品综合了团队专家、老师、家长等多人的想法,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蒋老师认为,这次成绩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会激励更多孩子热爱科技,投入到科技创新中。这一成绩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从领导层到学生、老师,再到家长等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代表着学校科技教育的崭新开始。”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田晓瑛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