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学生鲍雨嘉:
默默努力悄悄绽放 成就最好的自己
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学生鲍雨嘉:
默默努力悄悄绽放 成就最好的自己
扫码看视频
2025年中考,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学生鲍雨嘉交出一份亮眼答卷:理科近乎满分,文科稳步提升,总分名列前茅。这个被同学称为“鲍姐”、被老师赞为“细节控”的女孩,背后藏着一套清晰的成长逻辑——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是根基,父母智慧的陪伴是羽翼,老师精准的指导是阶梯,她更用松弛有度的学习节奏、多元发展的兴趣爱好和沉稳通透的心态,展现了当代优秀青少年的成长范本。
日前,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近鲍雨嘉,倾听了她与家人、老师共同书写的成长故事。
学子心声:
让学习成为悦己旅程
初见鲍雨嘉时,她的笑容是发自骨子里的阳光、自信。“我只是习惯了让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里。”语气里没有丝毫炫耀,更多的是一种对自我节奏的笃定。
谈及学习方法,鲍雨嘉首先强调课堂专注。“上课必须全神贯注,调动眼睛、耳朵、脑子一起转。”她说,自己从不依赖课后补课,而是抓住课堂45分钟:老师讲例题时,会提前预判解题思路;讲到重点时,立刻在笔记本上标注“高频考点”;遇到疑问,课上举手提问,课下追着老师讨论。“老师常说‘课堂听懂一道题,胜过课后刷十道题’,我深以为然。”高效的课堂吸收,让她能在校完成大部分作业,即使初三也能基本保证晚11:30前休息,堪称“奢侈”。
面对知识,她是一位严谨的“架构师”。尤其数理化科目,她擅长深度总结与归类:“课下要总结,把知识点梳理出来。会的也要温习,不会的更要找同类型题比对、区分、分类,分条列出来,用自己的理解梳理。”
即使是相对薄弱的文科如道法,她也有独到方法:研究模考答案,精准定位课本原文段落,反复研读直至内化于心。“我会把模考题的答案和课本原文对照,找到对应的段落,甚至能记住这句话在第几页第几行。熟悉之后,用的时候不用翻书也能想到,实在想不到也知道在书的哪个位置。”这种基于理解的精准记忆,是制胜的秘诀之一。
心态密码:
平和进取与自我调适的融合
初一时,鲍雨嘉常年稳居年级第二名,同学们常打趣道:“流水的第一,铁打的第二鲍雨嘉。”进入初二后,她更上一层楼,稳稳占据年级第一。即便如此,她的心态依旧平和稳定:“现在的成绩是努力的印证,但我更相信自己能一步一步变得更好。”这份从容,让她在初三冲刺阶段反而觉得比初一、初二还轻松。
她并非没有压力,但更有强大的自我调适能力。中考体测前的紧张曾让她焦虑,体育老师温暖的拥抱和鼓励,瞬间转化为满分的动力。更可贵的是,她能主动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心理调节工具:“道法书上说过调节情绪的方法,学了之后我就试着用一用。比如‘改变认知评价’,我觉得就比较好用。”这种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她能快速调整状态。班主任闫晓静老师也评价:“她是个心态平和的孩子,不会给自己制造焦虑……有了问题,不会去抱怨,而是找自己的问题所在,调整角度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家长视角:
把自主权还给孩子让成长自然发生
谈及女儿的成长,鲍雨嘉妈妈反复强调的是“把孩子当朋友”。“从她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家里的大事小事都会征求她的意见,比如选哪所学校、报什么兴趣班,甚至周末去哪里玩,都让她自己拿主意。”这种看似“放手”的教育方式,实则蕴含着精心的引导。
鲍雨嘉妈妈有个“抽屉理论”:“家长要做孩子的‘抽屉’,既给她自主空间,又在她需要时提供支撑。”这个理念贯穿了雨嘉的成长,从学小提琴的坚持,到学校的自主选择,妈妈的角色始终是“引导者”而非“决策者”。
小提琴的故事,是母女俩共同的记忆。“刚学那会儿,她哭着说‘手酸得抬不起来’,我就在琴房外等3小时,等她出来递上热牛奶,说‘今天比昨天多坚持了10分钟,真棒’。”妈妈没有强迫,而是用“小进步鼓励法”让她看见坚持的意义。半年后,雨嘉在学校演出中独奏,下台后抱着妈妈说:“幸亏你没让我放弃。”这种“温柔的坚持”,让她后来养成了“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的性格。
学习上,鲍雨嘉妈妈的“超前布局”藏着智慧。小学时,雨嘉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妈妈没有跟风报“升学冲刺班”,而是找了一些初中的课本和视频,让她的兴趣变得更有深度,从而对初中的学习更有信心。这种兴趣先行的策略,让鲍雨嘉初三复习时格外从容:“别人在学新知识,她在巩固细节,心态自然不一样。”
家庭氛围是成长的“隐形养分”。家中的晚餐时间,更像“家庭研讨会”:爸爸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妈妈讲生活里的趣事,雨嘉分享学校的见闻。“我们从不把她当小孩,家里的大小事我们都会问她意见。”妈妈说,这种平等沟通让雨嘉从小就有主见。
面对女儿的“小情绪”,妈妈有“降温技巧”。一次小测试失利后,雨嘉把自己关在房间,妈妈没有说教,而是煮了碗她爱吃的面条,说:“你愿意说,我就听;不想说,咱们明天去公园跑步。”这种“不强迫、多接纳”的态度,让雨嘉学会了自己消化情绪:“妈妈说‘情绪像阵雨,总会停’,我慢慢就懂了。”
教师感悟:
优秀不是逼出来的,是引导出来的
带了鲍雨嘉3年,班主任闫晓静老师最大的感悟是:“优秀的孩子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引导出来的。”她认为,鲍雨嘉的成功,在于家庭和学校形成了“教育合力”,“家里给了她宽松的成长环境,学校给了她展示的平台,她自己又有股‘较真’的劲儿,三者缺一不可。”
“鲍雨嘉的优秀,藏在每个细节里。”闫老师感慨道。她的高分不是偶然:“作业本永远工整,数学题每个步骤都写得清清楚楚。”很多学生觉得会做就行,但她从不放过任何一道题。课堂上,鲍雨嘉是“活跃的思考者”,她爱追着老师问问题,不仅问答案,更问思路。“有次讲公开课,张校长来听课,她互动得格外积极,还主动带动身边同学一起参与,那股子热乎劲儿把课堂氛围烘托得特别好,明眼人都能看出这课上得多出彩。”闫老师笑着回忆,眼里满是暖意,“这孩子心思细着呢,那哪是爱表现,分明是想让校长看到课堂的活力。这种不动声色的贴心,真是让人心里一暖。”她补充道,“她从不张扬,直到初三时,其他老师才发现这个‘低调的第一名’。”因此,闫老师常对其他家长说:“别总盯着分数,多看看孩子的习惯和心态。鲍雨嘉能考高分,不是因为她刷了多少题,而是她知道‘为什么学’‘怎么学’,这种内驱力比任何补习班都管用。”
班级里的“互助氛围”是成长的沃土。鲍雨嘉被同学亲切地称为“鲍姐”,遇到难题都爱向她请教,她总能耐心讲解。“有一题多解时,她会主动分享思路,带动全班探讨。”她的笔记本是班级“共享资源”,上面的错题分类、知识点总结,被同学们复印传阅,“好的班级氛围就是这样,一人带动一群人,大家互相成就。”闫老师说。
校园里,鲍雨嘉的身影活跃在多个角落。这种多维成长的状态,让她的青春更加立体鲜活。在学校艺术节上,鲍雨嘉的小提琴演奏《我和我的祖国》惊艳了全场,“她站在舞台上,灯光打在她身上,拉琴时的样子特别自信,和平时安静做题的她完全不一样。”闫老师说。课间休息时,鲍雨嘉常和同学玩“飞花令”,从“月”到“花”,从“春”到“秋”,她总能脱口而出,甚至能说出诗句的出处和背景。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婕
寄语与展望
因热爱赴山海,携壮志向未来
鲍雨嘉的成长故事,为我们揭示了优秀的底层逻辑:优秀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从每个当下的“认真”开始,在家庭的温暖、学校的滋养和自我的觉醒中慢慢成长。正如鲍雨嘉妈妈所说:“认真是一种态度,优秀是一种习惯。当态度成为自然、习惯成为本能,优秀就会不请自来。”这或许,就是鲍雨嘉给我们最好的成长礼物。谈及未来,她立志投身科学研究,以所学所长报效祖国。
鲍雨嘉寄语学弟学妹,要锚定目标、满怀自信,让热爱成为追寻梦想的动力,用勤奋浇灌成长的土壤。她分享道:“人的生命如同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面对前路的挑战,愿大家始终乐观向上、迎难而上,在磨砺中蜕变,终能破茧成蝶、淬火成钢。
采访结束之际,鲍雨嘉对着镜头大方自信地朗诵,字句铿锵:“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洪亮的声音萦绕在校园中,传递着无尽的力量与期许。
1.鲍雨嘉(左)和班主任闫晓静老师。
2.鲍雨嘉(左)和妈妈。
3.鲍雨嘉(前)在学校艺术节上演奏小提琴。(受访者供图)
除署名外,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寇宁 摄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