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带你游山西】太原植物园——沉浸自然 邂逅浪漫
【记者带你游山西】太原植物园——沉浸自然 邂逅浪漫
太原植物园中,热带雨林馆、沙生植物馆和四季花卉馆犹如三颗“露珠”镶嵌在湖边。本报记者阮洋摄
在太原市晋源区,太原植物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太山脚下。对于这座北方城市而言,这个“浓缩的植物宝库”弥足珍贵。
太原植物园总面积约2730亩,其建筑设计由奥地利DMAA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德国瓦伦丁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事务所完成,景观设计由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完成,建设有主入口综合建筑、展览温室、盆景馆、滨水餐厅及科研中心五大建筑群和25个植物专类园,曾获得“世界结构大奖”“ENR全球最佳项目”“中国钢结构金奖”等诸多奖项。自2020年底开园以来,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地游客,成为太原的新地标。
步入植物园,入口处长达64米、极具科技感的“时光电梯”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穿过中空甬道,由远及近,层层叠叠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植被、宛若露珠的温室、波光粼粼的湖水共同勾勒成一幅绝美的图画。待夜幕降临,星空顶亮起璀璨的光芒,让人仿佛置身于星辰大海,这里也成为科技与浪漫交织的网红打卡地。
植物园最大的亮点是中部区域三座巨大的木结构穹顶建筑。每一座穹顶建筑都呈半圆形覆盖在地面上,旁边则是由原先的200亩储煤坑改造而成的景观湖,远远看去,仿佛在湖边镶嵌了3颗大小不一的“露珠”。“这一区域由热带雨林馆、沙生植物馆和四季花卉馆组成。在设计上,3个馆充分考虑了太原气候特征,借鉴山西窑洞的建筑理念,向南而立,依高地而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并缓解西北风的肆虐,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太原植物园科研科普部部长吕剑南说。
热带雨林馆是3个馆中最大的,踏入其中记者顿觉眼前一亮。环顾四周,温室内部全部以木结构作为支撑骨架,全玻璃覆盖。顶部曲形的木梁纵横交错,构筑成一个个菱形几何图案。“最大跨度达88米,最高高度达29米。”吕剑南介绍说,3个馆不仅造型美观,更是利用了木材耐久的特性,以延长温室的使用年限,降低养护费用。
穿梭在热带雨林馆中,热带雨林特有的老茎生花、巨叶现象、绞杀现象等景观令人惊叹。深邃的峡谷、喷涌的瀑布、潺潺的溪流,自然多变的地形地貌加之600余种热带植物,让人仿佛一秒进入亚马逊的神奇世界。体量居中的是沙生植物馆,收集展示了300余种来自亚洲、非洲、美洲和澳洲的沙生植物。形态各异的巨型仙人柱、憨态可掬的仙人球,在精心营造的干旱环境中展现出生命的韧性与独特美感。最小的四季花卉馆在设计中引入沉降花园的理念,以道路串联出高中低三个景观层次,展示数百种珍稀花卉、蕨类植物。
作为设计定位为集园艺观赏、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游客在太原植物园不仅能沉浸于多样植物营造的自然景致,还能在互动体验中收获科普知识。
曹天文昆虫标本馆里,记者看到了1000多种(只)珍奇昆虫等节肢动物标本,其中,色彩艳丽又极其稀有的闪蝶,以及各国极具代表性的国蝶,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植物科普馆里,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参与互动体验,通过触摸感应屏,孩子们直观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种子课堂”通过介绍种子的保存与繁殖知识,引领孩子们追溯物种的起源。趣味昆虫馆精心模拟了萤火虫的自然栖息环境,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在夜空中闪烁,仿佛在黑暗中翩翩起舞的精灵。记者还在这里通过展板和模型了解到了萤火虫的发光原理、生命周期等知识……“太原植物园里不仅能看风景,还能学知识,是个寓教于乐的好去处,孩子每次来都舍不得走。”市民王颖的话道出了不少游客的感受。
在太原植物园,记者还见到了种植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南方红豆杉、水杉等珍贵树种。这些年,植物园科研团队系统调查收集了我省珍稀濒危植物,包括山白树、翅果油、文冠果、丽豆等80余种;发现我省植物新记录21种,太原市植物新记录31种,填补了山西省两项空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建立了铁皮石斛、红叶石楠、太行菊等100余种植物的快繁体系;引种巨紫荆、闻香果等1600余种国内外新优植物。
“太原植物园以保护华北地区植物资源多样性为主要任务,引种驯化适合于太原当地的新优特品种,目前共收集植物5480余种。接下来,园里植物的门类、种类将不断地丰富,土壤改良的研究也将持续进行下去,让引进的植物能真正扎根下来。”吕剑南说。
漫步太原植物园,步步是风景,处处是惊喜。来这里开启一段与自然对话的惬意时光吧,用心去感受生命之美,共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本报记者丁园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