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康洁:

从点滴做起 十年“耕耘”交出绿色“答卷”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太原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康洁登上六五环境日国家舞台。

康洁组织参与环保志愿活动。


  站在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的舞台上,康洁手中的鲜花在聚光灯下泛着柔和的光。这位来自太原市萌芽环保协会的志愿者,至今记得那一刻掌心的温度——“那束花更像一把绿色标尺,丈量着太原市这十年的生态蜕变。”她说,这份“全国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的荣誉,属于太原市每一个弯腰捡过垃圾、守护过河流的人。7月16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进太原市萌芽环保协会,循着这把“标尺”的刻度,聆听康洁和这座城市的绿色交响。
  从国家舞台到社区巷陌 微小环保力量正在“被看见”
  载誉归来的康洁,没来得及休整就扎进了办公室。早上八点钟,太原市萌芽环保协会的门就被她推开,她的办公桌上堆着刚整理好的“第九届自然笔记大赛”报名材料,旁边是生态日活动策划案的草稿,页边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
  “康老师,刚有家长打电话问孩子的自然笔记作品,能不能把两三种动物和植物画在一起?”团队里的年轻志愿者询问。“当然可以,自然观察,本就不该有‘框框’。”康洁笑着说。
  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回应市民咨询是康洁工作常态。康洁所在的太原市萌芽环保协会,是第九届自然笔记大赛承办方,七八月的核心工作是处理咨询、收集作品——每天要回复上百条家长的微信;给学校老师讲解评审标准;有时候还要带着团队去社区开展活动;教孩子们怎么用画笔记录身边的草木。全国生态日临近,康洁周末又常在策划会中度过:地图铺开,红笔圈点,汾河景区那片可以搞自然观察,晋阳湖公园适合做无痕露营宣传……
  不论是站上国家舞台,还是走进寻常巷陌,康洁感受最深的就是环保力量正在“被看见”。“微小的个体聚集起来,就能够产生被看见啊、被肯定的力量。”康洁说,“能获得国家的肯定,证明我和我们协会这么多年来坚持的方向以及模式是有效的,民间环保行动大有可为。”
  十年间,康洁和她的小伙伴们通过开展植物科普进校园、垃圾分类创意活动等,带动超过3万户家庭参与环保事业。
  从“为啥我捡”到“无处可捡” 戏剧性一幕在北沙河上演
  2015年的那个周末,是康洁环保生涯的起点。彼时还是全职妈妈的她,带着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参加汾河护岸行动。孩子捏着捡来的塑料袋,皱着眉问:“妈妈,别人扔的垃圾,为什么要我们捡?”这声稚嫩的质问像根刺,扎进康洁心里。她看着眼前的汾河——部分河段泛着绿藻,岸边堆着快餐盒、饮料瓶,风一吹,异味随处飘散。
  “那天我们捡了三大袋垃圾,孩子的小手脏兮兮的。”她至今记得,回家路上,孩子看着浑浊的河水问:妈妈,河水里的鱼会不会生病?“那时候我就想,如果大家的环保意识能够提升,随手扔垃圾的习惯就会改变,我们的环境也会变好。”康洁说,看到太原市萌芽环保协会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她第一时间报了名。
  从那时候起,康洁成了汾河岸边的常客。她带着孩子加入“净滩行动”,和志愿者们一起打捞水面漂浮物,给河水做简易检测。起初,总有人不解:“你们捡这些有啥用?明天还不是照样扔?”但康洁和无数志愿者们没有放弃,他们用日复一日的行动,为太原这座城市注入了绿色能量。
  改变悄然发生。随着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九河治理”工程推进,康洁发现,河流两岸的垃圾越来越少了。这个暑假,她带“小河长”们重走北沙河沿岸,孩子们拎着空垃圾袋跑回来,七嘴八舌地抱怨:“康老师,没有垃圾可捡啦!”“这里连个烟头都找不到!”
  这些“抱怨”,正是太原近年来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最生动的注脚。站在汾河岸边,康洁望着眼前的景象:河水清得能看见水底,岸边芦苇丛里藏着几只野鸭,远处的步道上,老人带着孩子悠闲散步。“有个老住户路过,说以前夏天不敢开窗户,现在早晚都来河边散步,还能看见白鹭呢。”她笑着说,这两年巡河,志愿者们的主要工作从捡垃圾变成了劝导文明游园——“有人踩草坪,孩子们会跑过去说‘小草会疼的’,那认真的样子,比我们还有说服力。”
  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社区经常发来“邀请函”
  “体验是最好的老师,行动是最好的宣传。”这是康洁常挂在嘴边的话。
  作为生态环境讲解志愿者,她参与的千余场活动如种子播撒,用鲜活案例与平实语言,让环保理念落地生根。
  在“环保妈妈工坊”,她把“分类即资源”变成可触可感的生活美学。她带领“环保妈妈工坊”志愿者用垃圾向生命致敬,用5000个一次性塑料勺拼成振翅欲飞的褐马鸡,用8000枚瓶盖镶嵌成华北豹浮雕。
  在社区开展的“废弃物再生”活动中,她教会孩子们用酸奶盒做分类笔筒、将快递箱改造成带投放口的家庭垃圾分类箱。十年间,150余个“分类微创意”破壳而出。
  针对青少年,康洁和小伙伴们会组织或设计一些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活动。正在筹备的“自然笔记大赛”就是其中之一。在去年的大赛中,10岁的小选手画下汾河岸边的白鹭,配文写道:它们每年都来,说明汾河水质变好了,环境更美了。“小河长”项目,则让孩子们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去理解环保的真谛,从而带动更多家庭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康老师,康老师……”在路上、社区、校园,总有小身影雀跃奔来,热切地向伙伴“炫耀”与康老师共度的绿色时光。“每当这时候,我就感觉特别自豪。”康洁笑着说,“这不仅仅是我被认可,更意味着环保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
  更让康洁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退休教师王阿姨经常在小区里捡垃圾、引导居民文明养犬,她说:“以前觉得环保是年轻人的事,现在发现,扫净自家楼前的地,也是为太原添绿。”大学生小李用周末时间做“低碳骑行”宣传,他发起的原本5个人的骑行小队,现在已经发展到100余人。
  “以前,我们想进社区宣传,常被拒之门外;现在,经常有社区主动打电话,问这周能不能来搞场活动。”康洁说,这种变化,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如今,太原市萌芽环保协会的注册志愿者已经发展到约2.5万个家庭。志愿者的背景非常多元化,有教师、医生、工程师、公务员等来自各行各业的参与者,还有大学生和孩子们。“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资源。我们的专业化程度也在提升。”康洁说,从自发从事环保活动,发展到现在有章程、有稳定团队、有专业项目的环保组织,这反映了环保意识在全民当中的觉醒和深化。环保不再是少数人的情怀,而是跨越年龄与阶层的共同选择和生活底色。
从岸秃水浊到城市绿肺 太原在绿意中绵延生长
  “你看,这是2015年的汾河,这是现在的。”康洁翻开手机相册,两张照片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岸秃水浊,垃圾点缀荒凉;后者河岸绿树成荫,步道上满是笑脸,水面上还有水鸟自在飞行。
  这十年,太原市的生态蜕变看得见、摸得着。汾河治理交出硬核成绩单:2024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跃升至83.3%,今年1至4月,6个国考断面更是“全优”通关,昔日“臭水沟”变成“城市绿肺”。晋阳湖公园、摄乐公园等相继绽放,市民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蓝天“出勤率”节节攀升,今年前4个月,全市优良天数93天,同比增加6天,空气质量同比改善18.5%;蓝天白云成为市民相册中最美的“背景板”。
  “上个月去社区做活动,张大爷拉着我说:以前春天刮大风,到处是尘土,出门戴帽子口罩是常态;现在一到春天,能看见喜鹊在树上搭窝。”康洁说,居民的话里,藏着最真实的幸福感。
  在康洁看来,生态环境的变化是多方努力的结果。“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环保措施,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节能减排,再加上我们志愿者和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太原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她欣慰地说。
  对于未来,康洁和伙伴们已有清晰的规划:深耕“环保小卫士”“小河长”品牌,打造专业环保课程体系;提升监测能力,用更科学的数据去支撑环保活动;在“无废城市”建设中创新公众参与方式,让垃圾分类、循环利用成为都市新时尚……
  “环保不是一阵风,是一辈子的事。”康洁说,站在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的舞台上,她最想说的是:“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城市的一大步。当更多人愿为一草一木俯身,为蓝天碧水发声,我们的家园,定会在绿意中绵延生长。”

  山西晚报·山河+ 记者 武佳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