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居民共享家门口的幸福“食”光

——太原滨河社区食堂见闻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太原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图为午餐时间,老人、孩子纷纷来社区食堂就餐。本报记者王昕摄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洒进窗棂,太原市兴华街道滨河社区食堂里已飘出阵阵饭香。整洁明亮的厅堂里,桌椅有序排列。墙上每日更新的菜单与营养贴士旁,几位老人正指着“今日特价”讨论着午饭的选择。
  社区食堂,正以一顿顿热乎饭,悄然纾解着太原居民“吃饭难”的日常焦虑,成为居民家门口触手可及的幸福港湾。

一餐一饭,暖了胃更暖了心

  临近午时,滨河社区食堂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窗口内,工作人员穿梭忙碌,将一道道荤素搭配、兼顾南北口味的菜肴端上案台;窗口外,居民们拿着餐盘有序排队,笑声、交谈声与碗筷碰撞声交织,升腾起浓浓的烟火气。
  “我每次来都点14元的套餐,一荤一素一米一汤,每次都不重样,管饱还实惠。”62岁的李阿姨笑着指了指桌上的红烧鱼和清炒菠菜说,“比自己做省事,味道还好。”
  住在社区八号楼的薛师傅退休后成了食堂的常客。“价格亲民、菜品丰富、环境整洁、安全卫生,夏天有免费绿豆汤,冬天有免费小米粥。”他掰着手指头数着食堂的优点,末了补上一句,“最关键是能跟老伙计们聊聊天,比一个人在家强多了。”

全龄覆盖,食堂里藏着“社区温度”

  滨河社区副主任赵赞红翻着食堂的登记簿,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服务数据:辖区有6个小区、2312户居民以及16家驻地单位。“食堂的服务半径覆盖全龄人群,尤其对独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这里就是‘第二餐厅’。”她指着窗外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说,“张大爷每周至少来五天,他现在每天都能吃上热乎菜,还能跟老友聊天,暮年的孤寂也得以排解。”
  除了老人,社区食堂也深受上班族和孩子们的喜爱。在滨河社区食堂,每天中午,步履匆忙的上班族接上孩子便直奔这里。“早晨没时间做早餐,中午又不想吃外卖,社区食堂成了最佳选择。”在附近写字楼工作的刘女士说,“孩子放学后跟同学一起吃饭,比在家吃得更香了。”

从“果腹”到“暖心”,食堂背后的民生答卷

  社区食堂的意义,远不止“解决一顿饭”。午餐时,退休教师帮邻居孩子辅导作业;晚餐后,几位老人约着下盘棋……疏离的邻里关系,在饭香与笑语中悄然弥合。
  赵赞红向记者展示食堂的“反馈本”,上面记着居民的许多建议:“希望多些清淡菜”“能不能加份粗粮粥”……“每周我们都会跟厨师长开会,根据居民的反馈调整菜单。”她指着最新一期的菜单说道。
  从“吃饱”到“吃好”,从“方便”到“温暖”,社区食堂正以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民生工程的温度。
  今天的社区食堂,早已不是简单的“果腹之地”。作为深入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越来越多的社区食堂正以实实在在的温暖,满足太原百姓“食有所安”的愿望,让幸福时光充盈于寻常巷陌之间。

本报记者王昕

(责编:李琳、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