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渐近,又闻晋祠米粽香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太原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江米淘洗、粽子包制、初次蒸煮、冲凉晾干……5月26日9时许,在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即将来临之际,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公园南侧的“晋祠有礼”太原市种植类非遗传习中心内热闹非凡,粽香扑面而来。此时,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制作晋祠米粽,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的工人包粽子仍沿用传统的手工包法:挑选两片清洗好的粽叶卷成锥形,抓一撮泡好的晋祠江米,放入3颗去核蜜枣,再抓一把江米填满,手指拢住粽叶,折出棱角,用马莲草捆好扎紧,巧手一收一拢一缠一绕之间,一个有棱有角有面的三角粽便跃然掌心。
  晋源区非遗协会会长郭志文介绍,晋源人端午包粽子的习俗源远流长,精选晋祠糯米(江米、软大米)、秘制的无核蜜枣制成,用料考究无添加,保证原滋原味,每吃一口香粽,米香枣香叶香马莲香萦绕舌尖,融汇成人情的味道、时间的味道、传承的味道、晋源的味道。
  这滋味背后,是跨越三千五百多年的文化传承。同时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还了解到,除了米粽味道与文化的传承,这里的每一位包粽能手,也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晋源人,从小耳濡目染,如今每人每天能包800多个粽子。
  史料记载,晋源是古晋阳所在地,“晋阳端午节”是为纪念太原始祖、治汾先祖、张氏世祖——台骀率太原先民“打开灵石山口,空出晋阳湖”,疏导洪水入黄河的壮举。“因感念台骀恩德,晋源民间建起‘台骀庙’,并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吃粽子、点雄黄、插艾叶、划龙舟、射五毒、系五彩绳。久而久之,形成晋阳端午节习俗,至今已绵延3500余年。”郭志文向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介绍,在2006年,晋阳端午习俗还被列入太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福粽也被列为晋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这项古老技艺正在当地人引领下,不仅更好地传承下来,并再次焕发新生。”郭志文表示,为解决保质期短、流通性差的问题,“晋祠有礼”非遗传习中心专门引进了一台全自动杀菌锅,还添置了净水过滤器、真空压缩机、洗米机、发泡桶等设备,让生产流程更加专业化标准化。“想要让老传统的米粽更加受大众欢迎,就是要在留住传统味道的同时,更好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晋祠粽子走得更远。”郭志文说道。
  截至目前,该中心每天能生产粽子3000-5000个,并制作晋祠米粽礼盒400余盒,销往全国各地,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婷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