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太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人与自然】太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春寒尚未散尽,太原汾河湿地早已因数百只远道而来的红嘴鸥而热闹非凡。
作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如今太原汾河湿地已成为165种鸟类的共同家园。“这几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秃鹫现身太原,白鹭从无到有在晋源区栖息,黑鹳也从娄烦县汾河上游保护区向汾河公园扩散。特别是今年3月初,首批北归的红嘴鸥飞抵汾河湿地,数量较往年增长了近三成。”太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科科长宁英海说。
红嘴鸥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近年来,太原市从优化生存环境入手,从改善栖息地质量着眼,全面修复保护自然生态,最大限度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和谐友好的繁衍生息空间,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为切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太原市全力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统筹治水兴水。通过实施治污、调水、清淤、增湿、绿岸等一系列举措,汾河太原段水质持续向好。曾经浑浊的河水已清澈见底,河底的水草随波摇曳,鱼虾等水生生物也日益丰富,为候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同时,太原市还持续强化公益林数字化监管,动态、常态监管林草资源,对森林督查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及时督办,消除违法行为,拥有了天龙山、汾河上游、云顶山、凌井沟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通过红外相机多次在太原周边山区捕捉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的身影;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等也屡屡现身。
在植物保护方面,太原市通过太原植物园开展园林植物多样性调查,已初步完成迎宾公园、昌宁公园、太原古县城等地植物调查,进一步摸清了全市植物资源“家底”。2021年—2022年,太原植物园还承担省林草局关于山西省野生植物极小种群保护和繁育工作,对珍稀濒危植物及野生乡土植物,进行野外考察、种质资源收集、引种驯化等迁地保护,目前已采集凭证标本4000余份。
如今,无论是山林间的声声鸟鸣,汾水中的悠悠鱼影,还是城市绿地里繁茂生长的植物,都成为太原市保护生物多样性最好的见证。今后,太原市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持续巩固和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曲更加嘹亮。
张丽媛 邢云鹏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