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养老、戏曲文化如何发展 政协委员来“出招”
人才、养老、戏曲文化如何发展 政协委员来“出招”
扫码看视频。拍摄:李婷 制作:张舒敏 张琪
2月24日,在太原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上,来自不同领域的政协委员们带着责任与担当,围绕人才引进、农村养老、戏曲文化等关键民生议题,积极建言献策,为太原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彰显出对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赵磊
精准引才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太原市政协委员、山西磊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磊,长期关注企业人才发展与高端人才引进留用。他说,尽管太原围绕“六地”定位出台系列人才引进政策,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但在全国激烈的人才竞争态势下,仍需优化完善。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领域,技能型、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现有政策在吸引顶尖人才和满足多元需求上存在不足。
赵磊建议,应该通过优化政策内容、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强化区域协同发展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太原的人才竞争力。在政策精准度方面,扩大覆盖范围,为技能型人才、优秀企业家、学术带头人提供专项政策支持;优化补贴结构,在保留购房补贴基础上,增设租房补贴或人才公寓,解决初来太原人才的居住难题;针对顶尖科学家、学术领军人物及国际影响力创新团队,完善“一人一策”定制化支持机制,提供启动资金、科研团队建设专项经费等。
另外,针对如何帮助高校年轻人才快速融入市场,进一步提升本地人才留存率这一问题,赵磊建议,通过实施“高校毕业生留才计划”、加强校地人才合作平台建设等方式,不仅可以吸引更多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在太原就业创业,也能促进企业、政府、高校三方实时沟通,精准匹配高校资源与企业需求。
张小霞
聚焦农村养老守护幸福“夕阳红”
太原市政协委员、太原市老年公寓护理部主管张小霞,将目光聚焦在农村养老这一民生痛点上。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太原市农村地区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通过近一年的走访调研,张小霞发现,农村养老存在资源不足、保障水平低、医疗服务欠缺等问题,根源在于养老机构数量少、设施简陋老化、服务能力有限,且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留守老人增多,养老服务体系滞后。
数据显示,太原市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达12.17万人,而全市农村养老机构仅23家,包括8家民办和15家敬老院,共6045张床位。截至2024年底,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1842人,入住率59%,民办养老机构入住377人,入住率40%。目前,农村养老主要依赖家庭和少量敬老院,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老年人在医疗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缺口较大。
为推动农村基本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张小霞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建设更多农村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改善现有机构硬件条件;盘活农村闲置院落,以政策引导和社会力量参与打造特色康养小院,提升城乡养老服务协同水平。
霍润农
借助央视“春戏晚”东风打造“国潮戏曲之城”
山西,作为“中国戏曲的摇篮”,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今年,太原古县城作为2025年蛇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主会场,让太原戏曲文化再次走进全国观众视野。借此契机,太原市政协委员、民进太原市委会秘书长霍润农建议,太原市应打造“国潮戏曲之城”,进一步推动戏曲文化发展。
霍润农在地方戏曲研究方面成果颇丰,他指出,山西在戏曲文物出土量、古戏台数量、金元戏曲大家人数以及戏曲种类等方面均位居全国第一,目前仍有38个剧种活跃在舞台上,占全国剧种总数的九分之一,其中山西四大梆子影响深远。基于此,他认为太原在文化强省战略中应发挥关键作用,通过一系列举措打造“国潮戏曲之城”。
在人才与平台建设上,霍润农建议整合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太原市晋剧研究院等资源,打造戏剧品牌聚焦地;举办戏曲艺术周和文化节,搭建戏曲发展平台;举办票友大赛,培育“草根”戏迷明星,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在戏曲演出方面,要引进各地演出团体和名家名角,实现“月月有名家、周周有演出”;利用景区、古戏台和群众舞台,在旅游旺季和庙会期间演出特色传统戏曲,促进文旅融合,增强文化自信。
山西晚报记者 李婷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