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堡:从“烂塌堡”到“网红村”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太原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扫码看视频。拍摄:李婷制作:张琪


  开栏语
  根植沃土,聆听时代脉动;走笔基层,书写发展华章。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生动展现全省上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昂扬姿态,本报即日起推出《走基层看发展》专栏。我们将以“脚力”丈量大地,以“眼力”观察变化,以“脑力”思考发展,以“笔力”记录时代,深入全省各市、各县区,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项目现场、社区街道,聚焦基层创新实践、重点项目推进、基层首创精神,挖掘鲜活故事,展现发展成果与挑战,传递基层创新发展正能量,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凝聚磅礴力量。
  
  在太原市小店区,有一个名叫刘家堡的村庄,这里曾是默默无闻的“空心村”“烂塌堡”,如今却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走进刘家堡村,青砖灰瓦的古院落、韵味十足的非遗表演、香气四溢的特色美食,无不吸引着游客驻足体验。
  近年来,刘家堡村通过党建引领,盘活闲置资源,创新探索出一条“田园产业+非遗文化+乡村旅游”的农业文旅整合发展之路,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非遗旅游村寨”“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多个荣誉称号,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刘家堡村是如何从过去的“脏乱差”华丽蜕变为如今的“示范村”,又是如何通过发展非遗文化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连日来,山西晚报记者走进刘家堡进行了探访。
  游客来了心情美 村民收入涨起来
  2月12日,传统元宵佳节当天,山西晚报记者来到刘家堡村。刚到村口,便被眼前竖立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刘家堡”宣传板深深吸引,11个火红的大字在阳光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
  随后,记者同游客一起,漫步刘家堡村。一条条平整洁净的街道,一排排整齐的院落,一面面各具特色的主题文化墙,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图,吸引着游客驻足拍照。“第一次看到,乡村如此美丽!干净的街巷、整洁的环境,还有这宽阔的柏油马路,来到这里,就会感觉很舒服,很惬意……”人群中,一位年轻游客一边拍照一边开心地说。
  听着游客们的夸赞,刘家堡村接待中心负责人吴力军心中百感交集。“这几年的刘家堡真是变化太大了,回想几年前,在我脚下的这条街,真是可以用‘破败不堪’来形容,因为基础设施差,一刮起大风,就是漫天黄土,一下大雨,就污水横流,眼看着村里的日子没奔头,多少村民都选择外出去打工……”说起早年的刘家堡村,吴力军感慨万千。
  刘家堡村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南端,因后汉高祖刘知远在此屯兵筑堡而得名,也是明代重臣王琼的故里。在过去,刘家堡村因基础设施差,环境脏乱,村民世代以种地为生,收入单一,集体经济薄弱,曾被当地人称为“烂塌堡”。
  “所以,刘家堡绝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必须要改变!”接过吴力军的话,刘家堡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乔武平告诉山西晚报记者。
  为了彻底改变村里的“脏乱差”,自2021年开始,在乔武平的带领下,全村上下大力开展起“六乱”整治攻坚专项行动。“我们村级‘两委’当先锋、党员干部作表率、村民群众齐上阵,共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厕所革命。”乔武平说。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全村共拆除违章建筑40余处,改建旧围墙2000余米,清理村庄垃圾2万多立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400个,配套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建设小游园3处、公共卫生间5个,共计建设服务设施2万多平方米。
  与此同时,为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刘家堡村还创新开展“星级美丽庭院”创建评比,截至目前,全村已评选出“三星”30户、“四星”20户、“五星”5户,全面实现“三净、四美、五有”的整体目标(即屋净、路净、水净;庭院美、村庄美、环境美、田园美;有清洁指挥长、有垃圾收运体系、有公共环境保洁机制、有文明村规民约、有门前三包制度)。
  2022年,刘家堡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然而,由乔武平带领的村“两委”却毫不松懈,持续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改造道路、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创新思路,盘活闲置土地和院落,打造了百院非遗文化街区,修缮王琼故居,并连续举办了四届“堡里有年味,回家过大年”民俗活动。
  “如今刘家堡,不仅成了‘示范村’,也是游客们喜爱的‘网红’打卡地之一。”据乔武平介绍,短短4年间,刘家堡村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游客400余万人次。而游客的增加也直接让村民的收入直线上升。据统计,仅2024年,村民年人均收入达2.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2021年的17万,增长到2024年的200余万,整整翻了11倍。
  百院非遗“活”起来 乡村发展“火”起来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乔武平向山西晚报记者介绍,为了让刘家堡村的文旅产业提档升级,自2020年起,刘家堡村把村民闲置的院落资源整合后再利用,先后打造了100个古朴典雅的院落。
  “简单来说,就是村里把闲置的院子租赁回来,重新修整打造成文化街区,然后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落户街区。一方面,助力这些非遗项目火起来、热起来。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充分挖掘这些独有的非遗文化资源,打造刘家堡村多样的文化消费场景,探索出一条‘田园产业+非遗文化+乡村旅游’的农业文旅整合发展之路。”乔武平介绍道。
  2月12日10时许,在刘家堡村百院非遗文化街区,山西晚报记者来到了首批入驻的黑釉陶瓷传承人王志平的院子里,刚走到小院门口,便看到两旁悬挂的各类由国家、省、市相关部门授予的“国家级黑釉陶器制作技艺传承所”“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釉陶器制作技艺”“古法黑釉陶艺非遗工坊”等多个分量十足的牌匾。
  随后,记者顺着由黑釉陶瓷铺就的艺术走廊,来到王志平的“釉里陶艺术馆”。刚进门,便看到近400平方米的展馆内,被分为泥坯、半成品、精品等多个展示区。此时,王志平正在精品区内,认真将一批刚刚研发并烧制成功的“醋缸杯”进行最后一次的产品质量检测。
  王志平说,这批“醋缸杯”,以山西“醋”文化为主题,并由黑釉陶器制作技艺打造完成,旨在打造一款具有山西文化特色的黑釉陶器礼品。“很幸运,能成为非遗街区的一员,自从我们搬到这里,不仅销量上来了,而且我发现,有很多游客都非常喜欢黑釉陶瓷,所以最近专门设计了这款具有山西特色的‘醋缸杯’,虽然还没有正式上线,但已经有很多订单了,销量特别好!”王志平开心地说道。
  与王志平一同入驻的省级非遗金漆镶嵌技艺传承人郭喜梅,也在这个春节大胆创新,将传统漆器技艺应用于丝绢、棉、麻等材料,推出了一系列非遗文创。不仅为非遗项目文创产品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非遗文化传承提供了更加有趣的“打开方式”。
  “自从2021年入驻后,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小小村庄的巨大能量,因为它每天都在一点点地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让我感觉很舒服很亲切。同时,刘家堡的迅速发展,也在促进我跟上脚步,积极进步。”因此,郭喜梅表示,未来还将继续推陈出新,并逐步扩大项目规模,开设传统漆器技艺的研学体验课程。
  截至目前,刘家堡村非遗街区,已有西华门舞狮、太原传统剪纸、古法陶艺等近70项非遗手工艺项目争相入驻,形成了“一院一非遗、一院一文化”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很多已经入驻非遗项目营收直线上升:黑釉陶瓷从2023年的200多万达到2024年的600万;膏药、米酒等非遗项目收入翻倍,达到了200余万元。
  “2024年,新引进的非遗从数量到质量上都有质的飞跃,前三年入驻的非遗以市区县级居多,2024年以省级、国家级为主,比如国家级非遗黎城布老虎、太原剪纸等,并且大多数是慕名而来想要入驻,为村民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增加了240余个。”乔武平说道。
  打造丰富产业结构形态 村民实现家门口创业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刘家堡村在持续开展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形态也变得更加丰富。记者了解到,在2024年,刘家堡村涌现了一批新业态,比如:AI智能机器人科普基地、蝴蝶兰种植基地等多家大型产业基地。因此,越来越多的产业入驻刘家堡,也为当地的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及创业思路。村民刘桂梅便是“家门口”创业的代表人物之一。
  2月12日11时许,位于刘家堡最为繁华的主街道上,一家名为“卓悦小吃店”的小饭店内已经坐满了人。此时已经忙碌到脚不沾地的店老板刘桂梅,正一边提醒后厨出餐顺序,一边将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端到食客面前的桌子上。
  村民刘桂梅,今年65岁,自2021年刘家堡正式开始打造百院非遗文化村时,便立刻辞掉外地的工作,租了村里一个小门面。“那一年,村里进行了整体规划,大街小巷都被改造得整整齐齐,当时,看着来来往往的陌生人,我就觉得,要回村创业,要挣钱!”提起4年前回村开店的想法,刘桂梅眼里泛着光。
  如今,刘桂梅凭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已将“卓悦小吃店”打造成村里小有名气的美食店,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过去我们家几口人,有的在家种地,有的出去打工,只有过年才能团聚,现在村里的旅游发展得这么好,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最近春节期间,一天要接待几万人,虽然很忙但特别开心,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啦!”刘桂梅说道。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才是硬道理。”乔武平告诉山西晚报记者,2024年,仅春节期间,刘家堡村吸引客流67.2万人次,总营业额达2000余万元。村民在家门口卖馏米油糕、糖葫芦、烤红薯,每家的平均收入大约在4-7万元。
  “2024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强来到刘家堡村进行调研,了解刘家堡美丽乡村的建设,察看了非遗产业的发展,对刘家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成果给予高度肯定。可以说,总理的肯定,给了刘家堡村莫大的鼓舞。未来,刘家堡村将进一步建设非遗研学培训中心,持续探索城乡融合新路径,把刘家堡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乔武平说。
山西晚报记者 李飞飞 李婷

(责编: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