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版画乾坤大
年俗版画乾坤大
2024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
这个承载千年华夏情的盛大节日,带着阖家团圆的欢笑、辞旧迎新的期许,迈向了世界文化舞台。但春节的魅力,远不止吃年夜饭、除夕守岁、发压岁钱、拜年、逛庙会……那些承载着美好愿望、烘托着节日气氛的年画,也是不可或缺的“年味担当”。
春节期间,小店区文联及社会各界联合举办了一系列旨在推广和传承传统非遗的文化活动。在康宁街社区、云水明珠社区等地,小店区美协副主席岳娟云带领社区居民,一同沉浸在传统非遗文化——年俗版画的印制中。
活动现场,岳娟云耐心细致地讲解着刻版、制版及印版的每一道工序。她手持刻刀,在木板上示范着如何精准运刀,线条或粗或细,图案渐渐清晰。一幅构图饱满的《连年有余》,瞬间将节日气氛拉满。居民们围坐四周,目不转睛,眼神里满是好奇与专注:“原来这小小的年画背后藏着这么多门道!”
岳娟云自幼酷爱绘画,深耕青少年美术教育多年,而后系统学习国画知识,并在国画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近年来,她将目光转向年俗版画,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制作工艺。在她手下,年画上的门神威严、福星闪耀、神话故事人物栩栩如生。
在制版环节,居民们纷纷上手尝试。年轻人凭借敏捷的思维,很快掌握基本技巧,而老人们则运用丰富的生活经验,不断给予建议。大家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着色彩的搭配、图案的布局,现场气氛温馨热烈。
印版时,墨香弥漫在整个活动中心。居民们小心翼翼地将纸张覆盖在印版上,轻轻按压,一幅幅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民俗年画便跃然纸上。孩子们兴奋地举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看,这是我印的!”
在集体创作的过程中,大家分享着彼此的创意和心得。有的居民将现代元素融入年画图案,有的则用独特的色彩组合赋予年画新的活力。通过这样的交流,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激烈碰撞,擦出了绚烂的火花。
“我对年俗版画的钟爱,应该说,儿时便有迹可循。”岳娟云说,小时候,逢年过节外公总是忙碌在村头的小屋里帮人印制年画。他手工制版,使用的版材五花八门,有木板、胶皮、砖块,甚至硬塑料。在他的手下,春节的灶神、财神、喜神、门神、天地、福字,端午的大公鸡、水缸上的蟾蜍,无一不栩栩如生,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节日的喜庆。
那时候,岳娟云总是好奇地站在外公身边,看着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如何在版材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外公笑眯眯地告诉她,这些版画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每一次印制,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随着科技发展,传统手工技艺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市面上的版画大多变成了自动化产品,缺少了那份手工的温度。然而,岳娟云一家坚守了这份传统,妈妈从外公那里学习了部分印制技能,每当春节,她都会自己手工印制年画。岳娟云妈妈说,这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在外公和妈妈的影响下,岳娟云对传统年俗版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对美术及国画的学习基础上,她开始尝试自己动手制作版画,从选材、制版到印制,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她的心血和热情。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年俗版画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历史的见证。每一幅版画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体现。”
为了将这份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岳娟云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向更多的人介绍年俗版画。在过去一年里,她多次参加小店区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先后走进小店区实验小学、小店区第五中学、沃德兰恒大绿洲幼儿园等地,为孩子们开展“非遗年俗版画”知识讲座。她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直观的演示,向孩子们普及版画的历史发展、艺术特色及制作工艺,并亲自指导他们动手操作,从刻版到印制,让他们全过程体验版画的魅力。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热爱和传承非遗文化的种子,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项传统技艺,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岳娟云说,回首过去,自己与年俗版画结缘的经历充满了温馨与感动,展望未来,她将继续致力于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记者 阎轶洁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