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蓝图”谋发展

——解读解读《太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太原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4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复《太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太原市第一部覆盖全域全要素、“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规划》科学构建全域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格局,谋划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实现了“一张蓝图”谋发展,为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舞起山西中部城市群龙头、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提供重要支撑和空间保障。
  1月14日,太原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对《规划》进行详细解读。
  《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明确太原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规划》确定太原是山西省省会,中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华北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太原篇章。
  二是强化底线管控,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规划》坚持底线思维,基于太原市空间资源禀赋,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确定到2035年,太原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28.88平方千米,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80.43平方千米,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774.42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735.42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到2025年,用水总量不超过9.94亿立方米。同时,《规划》明确了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了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安全底线。
  三是深化区域协同,引领山西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坚持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对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畅通六放射对外联系通道,保障武宿机场、临空经济区、高铁枢纽等开放平台和产业承接平台发展空间,支撑建设京津冀向西辐射的战略节点、内陆开放新高地。《规划》落实山西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布局,强化太原榆次太谷发展核辐射引领功能,形成辐射牵引山西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和增长极,带动晋中、忻州、阳泉、吕梁四市协同发展。
  四是统筹保护与发展,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新格局。《规划》坚持系统思维,基于太原市自然地理格局,以三条控制线和主体功能区格局为基础,形成“一脉两屏四片区、一核两翼多板块”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一脉”指汾河生态水脉,重点保护汾河生态水脉,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两屏”指东西山生态屏障,重点维育东西山生态本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四片区”指北部、南部、西部、中部4处农产品生产区,重点引导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一核”指中心城区,重点强化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辐射带动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引擎;“两翼”指依托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及周边产城融合组团形成的南北“两翼”,重点发挥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两翼”联动效应,打造引领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增长极;“多板块”指22个产城融合发展板块,重点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布局,形成集约高效、产城融合的城镇发展新模式。
  五是聚焦空间品质提升,打造宜居宜业幸福之城。《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打造全龄友好、公平共享的城乡生活圈,促进职住平衡。落实工业强市战略,以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为引领,完善新质生产力布局,保障产业转型发展空间。系统布局蓝绿空间,贯通串联山河湖城的生态廊道,优化公园绿地布局,营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整体保护“两山对峙、汾水中流”空间格局,加强汾河两岸等重点区域风貌管控,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

本报实习记者姚雅馨

(责编:温文、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