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地即开工”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中北高新区实现工业用地100%“标准”出让
“拿地即开工”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中北高新区实现工业用地100%“标准”出让
从率先打造太原第一块“标准地”开始,到今天打造3290亩“标准地”,中北高新区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及流程。尤其是尖草坪区和中北高新区“区区融合”发展,两区党委书记一人兼任,一肩联两家,尖草坪区发挥土地空间、征拆保障、社会事务等优势,中北高新区发挥审批便捷、招商引资政策集成等优势,两区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标准地”出让工作。
抢抓机遇 高位推动
为深入推进“标准地”改革,中北高新区成立“标准地”改革工作领导组,建立“标准地”联席会议制度、园区领导包联制、“标准地”服务专员制、产业项目负责制,统筹推进和落实各项目标任务。按照“事先评价、事前定标、事中承诺、事后监管”原则,该区聚焦区域评价,完善指标体系,健全流程监管,制定《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改革实施方案》,出台10个制度性文件,形成“标准地”全过程流程图。尤其借助尖草坪区和中北高新区“区区融合”体制优势,共同建立“标准地区区联动”工作机制,两区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形成了一体化推动“标准地”改革工作新格局,举两区之力全力保障“标准地”建设加速提质。
2020年9月,中北高新区“标准地”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率先打造全市第一块“标准地”。目前,中北高新区高标准打造“标准地”3290.91亩,其中已出让11宗1290.92亩,正在挂牌2宗371.57亩,拟出让8宗534.2亩;储备“标准地”9宗1094.22亩,实现开发区工业用地100%以“标准地”形式出让。
创新举措 向早布局
中北高新区、尖草坪区共同建立项目用地报批责任机制,尖草坪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区人社局等相关单位共同发力,靠前服务,开展土地现状调查、地上附着物清点及被征地农民社保费用测算等前期工作,加快推动农地报转工作。自“标准地”改革以来,已转征土地近4000亩,特别是蓝宝石项目实现了当年转征出让、当年落地投产。
根据《山西省“标准地”改革工作指引》,中北高新区确定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危险性、环境影响、洪水影响、文物保护、地震安全、水土保持7项评价科目,实现2.7万亩区域评价全覆盖。他们进一步建立区域评价清单,区域评价成果共享应用,实现了入园项目由“申请后审批”转变为“申请前服务”、由“企业付费”转变为“政府买单”。经测算,平均为每个项目可节省区域评价编制费用30余万元,缩短手续办理时间3个月,有效降低企业用地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
为加快实现“标准地”“九通一平”,超前打造“三纵三横”16公里骨干路网;推动高可靠性电路(双回路)及区域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正在加快220kV变电站、供水加压站、能源岛等工程建设投产;根据“标准地”地势地形,按周边道路标高实施土方平整工程。
向深延伸 “拎包入住”
为加快推进“标准地”工作,实现项目尽快落地、企业提早达产达效,中北高新区按照在事前根据开发区产业导向和地块实际,确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容积率、能耗标准和环境标准指标5项控制性指标。事中,用地企业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同时,签订“标准地”投资建设合同和承诺书,明确用地标准、履约标准、承诺事项、违约责任等权利义务内容。事后,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张、谁监管”的原则,开展项目建设与竣工监管、项目投产监管和项目信用综合监管,项目竣工后,由行政审批局负责组织联合验收;项目投产后,在约定期限内,由项目发展部牵头,组织改革创新部、环保、规资等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强度、投产时间等指标开展一次性联合投产验收,并召开“标准地”工业项目达产复核联席会议;对“标准地”出让后用地企业的合同履行、承诺兑现情况实施协同监管,严格按约定予以奖惩,形成“红黑”名单制度,强化信用约束。
中北高新区创新性实施“全代建”模式,通过“平台代建、市场融资、约期租赁、定期回购、政策奖补”的运作手段,建设标准化厂房,实现企业“拎包入住”,有效减轻了企业投资压力。该模式已在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点转型项目试点推广,创造了长城计算机从项目签约、建设到产品下线仅4个月;蓝宝石项目从开工到试投产3个月的“太原速度”和“中北速度”。
记者 司 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