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 正青春】太重“三剑客”的冰与火之歌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太原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钢坯滚烫,条条“火龙”从生产线滑过。11月7日,初冬微寒,记者走进太重集团冶金分公司轧钢生产现场,感受“火热”制造氛围。
  据了解,轧钢生产线作为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现场可见重达数十吨的原料钢坯缓缓进入加热炉,冰冷的钢坯在上千摄氏度的温度下逐渐变得通红,伴随阵阵轰鸣,挤压、延展,奏响钢铁变形交响曲。
  火花四溅、叮当声响。“轧钢工作既辛苦又重要,通常现场很少能见到女性,而聚齐三位女工程师更是难得。一看到这‘三剑客’,大家就知道太重品质来了。”太重集团技术中心轧钢设备研究所技术主办秦捷向记者介绍轧钢工作的重要性:轧制形成的钢管、钢板或型钢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重要支撑。
  一张跨越2021年至2023年的拼版合照引起记者注意,画面定格了太重集团技术中心轧钢设备研究所的“三剑客”:曾被山西省总工会授予“山西省五一巾帼标兵”称号的正高级工程师郝志红、电气高级工程师石媚杰和液压高级工程师张力。
  指着“三剑客”的合照,太重集团技术中心轧钢设备研究所所长陈晋峰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2021年的轧钢项目建设就是在“荒郊野外”开荒,夏天的河南安阳,厂房内最高温度近50摄氏度,
Φ114mm连轧机组的调试工作需要爬高摸低将整条产线反复查看,每天在“桑拿房”跑个十公里是常有的事,工装湿透、干了、再湿透,皮肤类药膏常备,兜里的藿香正气水当作“饮料”喝;
  2022年的冬天,河北承德经历了罕见的寒冬。走进零下30摄氏度的
Φ258mm连轧机组项目现场,像是掉进了冰窟窿。保暖的安全帽难以抵挡凛冽的西北风,工作一整天,脑袋冻得直发麻,她们甚至练就了通过冻僵程度就能预判气温的本领;
  2023年,在云南曲靖,太重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世界首套轧制外径
Φ219mm无缝钢管的三辊连轧管机组建成投产。这样整条产线的智能制造不同于单个产品的研发制造,从连轧生产线设计之初开始,就是一项蕴含多工序协同的系统性工程。技术交流、详图设计、工艺研究、程序编写、现场调试、项目组织……是一项以“年”为计量单位的攻关历程。“三剑客”白天在项目现场调试产线,晚上赶制其他项目的设计图,若是产线上有突发情况,就要随时到达现场。
  多个项目同时进行,工作思路像是蜘蛛网般错综复杂。参加工作近20年来,太重三位女性轧钢工程师平均每年出差时间占全年天数1/3以上,有时甚至高达200余天。“产线每停一分钟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出差的时候,我们的手机从不关机,半夜两三点接到电话去调试产线是常事。”郝志红说。
  在这条连轧生产线上,30秒就能见证一块钢坯经过十几道工序,从实心到空心,变成多倍尺无缝钢管。每一块钢铁里,都蕴含着奋斗的汗水。2023年底,太重自主开发的CEC(张减机管端增厚控制技术)系统实现首次应用,提升钢管成材率约1%—2%,每百分之一就是千万级的利润,新型芯棒支撑架调整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为用户节约年生产成本近300万元。
  2005年—2006年,“三剑客”陆续进入太重集团,加入技术中心轧钢所。“连轧生产线是对于工艺要求最高的,精度要求是以毫米为单位,误差控制在千分之几。”大家回忆起刚入职那段岁月,仍然感觉到难度、挑战巨大。机遇与成长从不是等来的,入职培训结束第二天,她们当中的一员就迎来了第一次出差,一走便是4个月。
  “每个时代都需要行业英雄,中国的连轧生产线必须有我们的一份力量!”凭借行业十几年的经验积累,太重技术人员迈出了从0到1的一步,2010年,一根根火红的钢管出现在大家面前,
Φ180mm墨龙连轧管机组成为我国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缝钢管连轧机组。其核心连轧机液压辊缝控制系统,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如今,太重自主研发制造的连轧产线比原来进口产线的价格降低了70%,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50%以上,树立了行业的太重标杆。
  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产化产品定位,“三剑客”坚持做强传统产品,这是太重发展可持续的根本所在,她们也即将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个挑战。

本报记者杜鹃 本报通讯员王泽龙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