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七秩芳华 一路“童”行

——从一所幼儿园70年发展看学前教育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太原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建园初期的老师和孩子们。山西省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提供

如今的幼儿园里活动丰富多彩。本报通讯员摄


  历经70年岁月深厚教育沉淀的一所幼儿园,会是什么模样?
  在山西省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以下简称“省府幼”)内,有两棵古老的槐树,一棵三百余岁,另一棵四百余岁——树上每一片绿叶与黄叶的交替中,记录着70年的发展与变迁。
  10月上旬,本报记者走进这所始建于1954年7月的幼儿园,希望通过对学前教育的关注与思考,展现其在教育理念、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成功经验,展示三晋学前教育事业的成果,同时也希望为其他幼儿园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共同推动全省学前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一层平房到三层教学楼
——“园史馆”打开时光之门

  “你一定要先看看我们的园史馆!”省府幼园长赵瑛一见到记者,就热情地亮出了这张闪亮的“名片”。
  园史馆!幼儿园里有自己的园史馆,会收藏些什么呢——这确实令人有点好奇!在讲解员的动情解说中,时光卷轴恍然打开,这所历史老园质朴的气息、纯真的喜悦,瞬间欢腾起来。
  1954年,在省府办公厅的统筹下,幼儿园前身省府机关保育院于天地坛5巷9号成立,为了让政府机关干部职工全身心投入工作,当时实行“全托制”。1956年,幼儿园搬迁现址(太原市解放路79号),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老师自己动手做玩具、教具,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1980年左右,幼儿园更名为“省政府机关幼儿园”,10年后,确名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1987年,拆旧园建新园,一层平房变为三层教学楼,形成了幼儿园现在的雏形。这个时期幼儿园获得了诸多荣誉,步入太原市知名幼儿园行列。
  在新时代背景下,山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下属的九所省直机关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为孩子们打下坚实基础的使命。今年是省府幼建园70周年。跨入新世纪,幼儿园基础设施持续改造升级,将水泥地、砖地改为塑胶地面,整体环境更加和谐安全,教学楼外形也由小鸭子楼体造型改造成现在的“雏鹰楼”,充满希冀与童趣。
  园史馆内陈列了很多幼儿园保存的“宝贝”——用于放置幼儿被褥的民国晋做“炕柜”、后勤食堂使用的“饸饹床”、教师教学用的“电子琴”“脚踏琴”“手风琴”,还有上世纪70年代的生活、教学用品等,这些“老物件”见证着幼儿园的历史和成长。“老物件大都是从离退休职工手里收集来的,部分珍贵的资料是从省档案馆和市档案馆里复制的。”赵瑛说,“70年,好多记忆只能存在大家的脑海里了,实证物证找不到了,很是遗憾。但是我们不放弃,随着这个园史馆的诞生,我们还会发动全员去寻找,只要跟幼儿园有关的岁月痕迹,我们都希望收藏!”

从“看好”到“培养好”
——祖孙三代“校友”见证发展史

  70年对于历史长河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对于省府幼而言却是一段温暖的岁月。太原市的张先萍先生家里祖孙三代都是在省府幼长大的“小朋友”。
  张先萍是1969年进入省府幼的“小朋友”。在他的回忆里,当时的宿舍、食堂、锅炉房、洗澡堂,甚至是放煤用的煤场,每一处位置仍然历历在目。“当时有个小朋友,父母经常出差外地,有时一个月才接他回家一次。”张先生说,幼儿园阿姨真是像妈妈一样,把孩子照料得十分周到。
  张先生的女儿张晓彤是1992年进入省府幼的“小朋友”,从小小班上起,直到学前班才离开,她在幼儿园里生活了5年。“幼儿园的饸饹面太好吃了,我到现在也忘不了。”在她的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象是幼儿园里的玩具、滑梯、攀爬架都是铁制的,上学前班时已经开始背三字经了。张晓彤的大女儿现在是省府幼大班的小朋友,她的二女儿今年也进入了“豆豆班”。
  园长赵瑛说:“在家里老人、家长都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养成一些坏习惯,不会穿衣、不会吃饭、不会做家务、不懂礼仪等等问题……从以往的带班经验中,我们发现通过儿歌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好方法。”
  从2015年开始,幼儿园编写了生活习惯培养系列儿歌,并运用到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洗手前先卷袖,别让水滴沾衣袖。”“袖洞朝上先摆好,小手钻洞手举高。”“安静就餐要坐好,勺子小碗不乱敲,独立进餐不挑食,细嚼慢咽肠胃好。”《洗手歌》《穿衣歌》《吃饭歌》等一系列儿歌朗朗上口,结合生活实际,便于幼儿学习掌握。如今,《学儿歌养习惯》编辑成册,收入自创儿歌共137首,成为省府幼教学一大特色,大大方便了一线教师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和教育。
  特色课程一直是省府幼的教学理念和目标,2000年积极引入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帮助孩子们点燃心中的音乐火花,使孩子们在音乐教育中快乐成长。2008年开启“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用沉浸式活动体验模式让孩子们在心中种下“感恩”的种子。在教学楼大厅“感恩小剧场”,经常会荡漾起孩子们快乐的歌舞声,举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特色教育将生活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让孩子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和老师们一起建构起省府幼办学特色的经纬蓝图。

从单一保育到融合创新
——几代幼教人的传承与展望

  从1954年建园起,到现在省府幼前后共有十任园长。现任园长赵瑛作为第十任,18岁幼师毕业就来到省府幼工作,从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成长为现在的一园之长,历经了40个春秋,见证了幼儿园的发展变化和办学足迹。她任职期间,将幼儿园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工作成果进行整理,编印成册,全面整合本园特色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2022年,幼儿园保健室正式升级为医务室,托育教育更是蓬勃发展;2023年建立心理咨询室。如今的省府幼焕然一新,发挥品牌效应,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实践者与创新者。
  “现在的成果,离不开前面9位掌舵人的提灯引路。我们有73位退休职工,在这次幼儿园70岁生日之际,把他们请回来,让他们看看幼儿园的新变化,回忆回忆他们当年的岁月,那场面那情景真是感动!”赵瑛感慨万千。
  今年92岁的苗凤英老人,是建园前夕就来到幼儿园工作的元老。她说:“我在幼儿园干到1992年退休,真是青丝变白发的一辈子。”上世纪50年代,幼儿园是寄宿制,孩子们吃喝拉撒都在幼儿园,苗凤英年轻时给小朋友理发的珍贵照片挂到了园史馆的陈列墙上。还给孩子们洗澡、梳头、剪指甲、补袜子、缝衣服、织毛线帽子……作为幼儿园第一批职工,回想起当年艰苦岁月里的点点滴滴时,苗老的脸上洋溢着怀念、留恋、欣慰和满足的笑意。“那时候国家正是建设时期,父母都是双职工,孩子交给我们,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工作中去。”
  70年来,几代教职员工用热爱和坚守,不断适应时代变化,逐步实现从单一保育功能及传统教育模式,向以科研带动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转变。目前,园所教师队伍的专业涉及学前教育、美术学、信息技术、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音乐表演等多个领域,这些专业化人才为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全面化、立体化注入活力。
  此外,省府幼致力于利用科技手段将幼儿园打造得更为智能化——建构了现代化网络矩阵,完成网络全覆盖,不仅建立外网促进无纸化办公,初步实现资源共享,还积极建设内网全方位实现资源共享,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园内围绕幼儿生活的点滴也不断向科技化接轨,通过智能刷卡科学统计幼儿出勤,通过系统软件均衡分析饮食营养,通过不断更新监控系统,确保全园200余个监控设备360度无死角守护幼儿安全。
  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省府幼还找到了与时俱进的关键——创新。创新来自思想的碰撞,幼儿园管理团队形成了常态化的金点子征集机制,问计于教职工,问计于家长,问计于幼儿,并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共同探讨和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用集体的智慧共同支撑幼儿园创新的管理理念。
  省府幼园中每一块砖瓦的缝隙间,都深藏着这所70岁幼儿园里每一代孩子幸福成长的童年记忆。赵瑛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他们都能在未来的世界中大放异彩。”

本报记者杨凌雁

(责编:马云梅、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