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群雁工程” 构建“雁阵格局”
太原市着力壮大乡村振兴骨干队伍
实施“群雁工程” 构建“雁阵格局”
太原市着力壮大乡村振兴骨干队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要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人才队伍。太原市锚定农村带头人队伍这个关键,实施“群雁工程”,构建“雁阵格局”,打造以村“两委”主干为“头雁”、到村任职研究生为“强雁”、驻村干部为“鸿雁”、后备干部为“雏雁”的乡村振兴骨干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保证。
“头雁”领航 激发内生动力
太原市坚持把选好、育好、管好农村带头人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要抓手,在优化班子结构、提升能力素质、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下实功、出实招、求实效。
择优选人建强队伍。在村“两委”换届和调整中,坚持“政治过硬、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把各类优秀人才推选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一肩挑”比例由不到10%提高到77%,书记平均年龄44岁,下降了6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64.7%、提高20.6个百分点,实现学历、年龄“一升一降”目标。
实战实训提升素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主题培训,针对不同类型村特点和需求,以基层党建、集体经济、应急管理、乡村治理等为重点,用好案例教学,通过专家剖析案例、学员分享案例、书记讲给书记听等形式,不断提升村“两委”主干履职能力。
星级管理激发活力。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将星级奖励、养老保险、离任补贴与星级化评定结果挂钩,形成“以绩定星、以星奖补、以星选用、动态调整、持续激励”的科学量化长效管理机制,对业绩突出、星级较高的书记,采取专项招聘纳入乡镇事业编制或享受事业编制人员待遇,打通职业上升通道,激励书记担当作为。
“强雁”齐飞 激发干事活力
太原市实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用乡镇街道事业编制引进和招聘1418名硕士研究生到村(社区)工作,实现“一村一名研究生”全覆盖,让乡村振兴后继有人。
导师帮带护航。统筹安排县级领导、乡街干部、村社“两委”成员分别担任思政导师、业务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帮带1名到村(社区)任职研究生,县乡村三级共配备导师2269名,定期讲授理论知识,传授基层治理经验,带领参与日常事务,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基层。
真岗实位历练。583名中共党员全部担任村(社区)书记助理,835名非中共党员全部担任村(居)主任助理,并作为“两委”班子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在此基础上,到村任职的兼任报账员、微网格员、信息员、监督员等,到社区任职的兼任小区党组织书记、网格长,确保在实质性岗位上锻炼成长。目前,已有72人进入“两委”班子,其中43人担任书记。
全心全意关爱。把在职研究生纳入人才服务保障范畴,发放人才补贴、享受人才住房,建立县(市、区)委组织部部长、乡街书记“直通车”,通过定期座谈交流、谈心谈话等方式,及时了解掌握所思所想,解决工作生活困惑问题,让他们干得舒心、干得放心、干得用心。
“鸿雁”助阵 汇聚振兴合力
太原市持续在干部选派、职责任务、管理提质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发挥好驻村干部和工作队的作用,凝聚工作合力,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精准选派驻村干部。高标准选派154支工作队、504名驻村干部,实现年龄、学历、党龄、身份、考核全要素选优配强。根据村情实际和干部特点,结合派出单位职能职责,因村精准搭配,省市两级选派驻村干部占比达78.4%,充分发挥选派力量最大效能。
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明确“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4项职责任务,引领村“两委”破解发展难题,做到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与到村任职研究生、选调生、乡镇包村干部等力量,形成帮扶合力,打造“不走的工作队”。2023年,累计走访农户46.6万户,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300多个。
强化管理提升质效。出台管理办法,组建市干部驻村工作督查组,构建各县驻村办统筹管理、乡镇党委日常管理、单位跟踪管理、驻村干部自我管理“四位一体”管理体系,在县乡两级建立第一书记服务站,以党建引领聚合各方资源,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驻村干部通过服务平台引进帮扶资金3385万元,实施万元以上项目66个,帮助销售农产品980余万元。
“雏雁”展翅 注入源头活水
从“储、育、管、用”四个环节靶向发力,导向精准培养村级后备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常态储备,确保“量足质优”。按照“广进严选细管”思路,建立县委书记带头、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常态摸排储备机制,在充分征求乡镇党委、纪委、政法等部门意见基础上,县委常委会研究确定后备力量人选,确保每村至少储备1至2名后备力量。截至目前,全市已储备各类后备干部2512人。
多元培育,确保“素质全面”。开展新一轮“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结合农村干部现实需求,开设农村区域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推动学历能力“双提升”。建立结对帮带机制,由联村领导、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与后备力量进行结对,在思想、学习、工作上进行“传帮带”,建立“一人一档”,制定“一人一册”,积极开展培训赋能,全面提升村级后备力量综合能力素质。
动态管理,确保“优进拙出”。按照“能进能出、动态调整”原则,对后备力量工作、学习、奖惩等情况进行全程纪实,加强日常管理监督。乡镇党委适时进行综合测评,对群众不认可、能力欠佳、出现负面清单等情形的及时进行调整,对在乡村振兴、带头致富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及时纳入,实现后备力量人选的合理有序流动,确保队伍数量稳定、素质优良。
实岗历练,确保“人尽其才”。有计划地组织到县乡村跟岗锻炼,参与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征地拆迁、环境治理等中心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村情村貌,提升业务水平及乡村治理能力。坚持“成熟一批、使用一批”,村“两委”班子成员出现空缺时,优先从后备干部中选配,条件成熟、特别优秀的担任村党组织书记。
记者 尹 哲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