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工坊: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非遗工坊: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在灵丘县张高铁壶非遗工坊,游客被精美的铁壶吸引。本报记者王昕摄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从“在提高中保护”到活态化传承,从“见人见物见生活”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山西非遗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一个个非遗工坊的实践案例,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经验,也彰显了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在娄烦县,雪梅刺绣非遗工坊以“非遗工坊+传承人+基地”模式,织就了一张庞大的传承网络。通过在这里免费学习,绣娘们的技艺日益精进,刺绣作品远销北上广等城市。她们用一针一线,让娄烦刺绣这门古老艺术焕发了新生机,也绣出了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在交城县,旺英堆绫非遗工纺的工匠们将千年堆绫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了一幅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工艺美术品。这些作品不仅是观赏的佳品,更是文化的使者。通过在旅游景区展示和销售,让更多人领略到了交城堆绫的独特魅力,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
在灵丘县,张高铁壶非遗工坊和孙氏麦秆画非遗工坊已经成为当地的两张文化名片。张高铁壶完美融合了古代文化韵味与现代审美,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价值;孙氏麦秆画则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生前来学习体验,让麦秆画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
…………
截至目前,我省非遗工坊已有269家,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活力,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非遗工坊促进了当地百姓就业增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成为文化传播的窗口,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到了山西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
本报记者王昕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