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入手
太原市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从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入手
太原市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今年以来,太原市把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作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聚焦充实力量、精简事项、赋权提能、释放活力四方面,“为车减负”“为马赋能”双向发力,推动基层治理变“独角戏”为“大合唱”,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突出优化整合 充实基层力量
坚持资源下放、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建好建强基层干部队伍。优化编制资源,按照“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增有减、动态平衡、保障重点、服务发展”原则,在向县区、街道调剂补充1541个事业编制基础上,试点探索“基本编制+统筹编制+周转编制”模式,“减上补下”拿出 80个县级事业编制补充到乡街,强化基层一线用人保障。
整合工作机构,在整体机构设置架构不变的前提下,推动46个乡镇全部成立党建工作办公室,同步调整乡镇岗位目录,实现机构、职能、人员有机融合。建强工作队伍,招募777名社区助理,排查清退县级以下借调人员106人,调整补充214个小区党组织书记,组织6.5万名在职党员到小区报到参与小区治理,同步深化在职党员报到服务“积分制”管理,充分激发基层治理队伍动能和活力。
突出明责定权 精简基层事项
聚焦基层“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的问题,从乡街、村社两个层面梳理责任事项,厘清权责关系。
乡街层面,编制县乡“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明确县级部门(单位)承担主体责任75项,乡镇(街道)承担主体责任6项,制定乡镇(街道)与县直机关“一对多”“多对一”对口指导目录,理顺“5办1站2中心”主要职责及对口县级部门,明确1个乡街机构平均对应7个县级部门,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
村社层面,规范整合村社区工作机制,对村(社区)标识牌、证明事项、微信群、报表台账档案等规范清理情况开展“回头看”。目前,行政村、社区工作机制取消了6项、整合了17项,累计清理规范标识牌1613块,取消不应由村(社区)出具的证明事项22个。同步精简基层考核事项,复盘推演2023年度考核,探索1个综合考核“一支队伍、一次完成”,精简优化市县乡三级考核体系,将党建工作、高质量综合绩效、营商环境、专项工作4类考核整合为1项综合考核,考核指标总量降幅达65%。
突出党建引领 推动赋权提能
深化区域共建联建,动态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设标准和运行机制,试点规范兼职委员履职清单,推动街道社区与653个驻地单位常态化共驻共建,吸收62家单位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开展572个共建项目,不断提升街道社区党组织对辖区资源的统筹调动能力。
持续推动“一支队伍管执法”走深走实,采取“测评+座谈+查卷+审议”方式,全面评估乡街承接能力、执法实施效果,动态调整赋权事项,目前,乡街平均承接执法事项35项,减少16%,同步下放派驻执法人员任免建议权、人员考核权、指挥工作权、年度考核等次确定权及年终考核绩效核定权、乡镇补贴否决权,确保乡街“喊得动人、推得动事”。
突出正向激励 释放干事活力
将乡镇机关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比例提高到25%,全面落实乡镇事业编制干部交通补贴发放要求,每年安排约2500万元补助乡镇工作人员,确保“乡镇机关工作人员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20%以上”。制定《加强社区工作者职业薪酬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社区工作者“三岗四十级”薪酬待遇,在原有岗位报酬基础上,按人均每年不低于8000元标准保障岗位补贴;对1383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星级化管理,兑现星级补贴187万元,建立辅助网格员转专职网格员、专职网格员转社工、优秀社工优先进“两委”、优秀党组织书记优先解决事业编、特别优秀的优先进乡街班子的“两转三优先”职业发展通道,正在探索推动105名星级较高的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编制或享受事业人员待遇,持续激发基层队伍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记者 尹 哲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