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非遗面食大会在太原开幕,现场人气爆棚

一面一世界 一塑一乾坤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太原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40826_70e11516a748d5e54969fab00a40bc8e.jpg

20240826_2efe54916e724c46253bf374a4ce6c42.jpg

20240826_82c10ac9927e84368373f5eb560ac442.jpg

20240826_49318843be32ba96aea68dabdedde924.jpg

20240826_0d9fc059b608dc0b610f678ca7683c4c.jpg

20240826_a77cffb660c4afe1457597851a0338bf.jpg

20240826_bbc561d785f69076f242bf56c808f18d.jpg

20240826_8f7ad18c865987515c51dc62394a92f3.jpg

20240826_38aef47c8e1be288a6632cd6fb2fe8cb.jpg

精湛的面食技艺秀、精美的面塑,全面展示中国面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场人气爆棚。 山西晚报记者 武六红 胡续光 范璐摄

20240826_d4d54f863fd43021bcf116dd6b8c1048.jpg

20240826_490bdeb8753bc80ee43c3a296c864a3b.jpg

20240826_f6348dd2b513731a6c8c77a257e01901.jpg

20240826_76bdcba62805b1dabac79ced7fc0bc0e.jpg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胡续光  制作:张舒敏

20240826_c003f94e3d15b8152c9bba5fcc076bf2.jpg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胡续光  制作:李慧辰

20240826_5e7cc8ce675c0466a4e2594275ef2372.jpg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范璐  制作:李永江李浩瑜郝芳敏


  8月23日,“乐享非遗面向未来”2024中国非遗面食大会在太原开幕。大会通过中国非遗面食技艺秀、中国面塑艺术展、百店百面非遗美食周等主题活动,全面展示中国面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创新传承非遗面食技艺,现场人气爆棚。大会将持续至9月8日。
  同时,大会通过开展非遗面食展销、体验品鉴、惠民活动等,创新消费场景,让市民和游客在烟火气中感受非遗面食的魅力,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面食技艺秀上演花样竞技 匠人群众实现“主客共享”
  23日晚,2024中国非遗面食大会在太原工人文化宫广场开幕。由106家餐饮企业共同制作完成的花馍、栲栳栳等106种非遗面食、特色美食在“热气腾腾”的蒸笼内来了个大荟萃。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张晓文、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爱琴、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尊师刘当成、中国晋菜大师王保卫共同上台“揭笼”,并传递到新一代面食传承人、山西面食名师杨刚和王浩的手中,象征文化根脉薪火相传、非遗传承生生不息,标志着2024中国非遗面食大会正式启幕。
  匠人群众齐上阵,老少行家同亮相。现场举办的中国非遗面食技艺秀是面食大会的重头戏,吸引了来自山西旅游职业学院、丽华大酒店、迎泽宾馆等学校、企业的150余名学生、面艺从业者、面食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及现场群众的参与。面食技艺秀不仅成为专业人员技术提升、经验交流的平台,更成为一场人人参与、主客共享的面食分享会。
  其中,面食技艺秀将传统非遗技艺与体育竞技相融合,选手们进行了刀削面投篮、剔尖钻铜钱、双柄刀拨面、龙须拉面、吹面气球、一根面等面食技艺表演。舞面技艺秀展示了扯面舞、面手绢、大刀切面、襄垣手工大把拉面等制作技艺,选手们边舞边制作非遗面食,引得现场观众叫好。花样面食秀现场更是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面点大师刘志娟等展示的双擀饺子皮、墩烧麦皮、推莜面等拿手绝活让人连连惊叹技艺的高超。现场,中国烹饪导师刘强、资深级注册中国烹饪大师王俊如、注册中国烹饪大师杭伟州等业内大师为参赛选手裁判、点评。
  面对热闹的非遗面食盛宴,市民、游客也忍不住参与其中,大显身手,他们与专业人员一起推莜面、擀饺子皮,真切意识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处处有非遗。来自山西医科大学的20多位留学生更是争相体验打月饼、滚元宵、吹面气球等,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省内外面食老品牌集结“出摊” 游客直呼“像美食开会”
  中国非遗面食大会现场充溢着民众的欢乐与热情,更接地气、更具烟火气的要数美食品鉴区、展销区。在这里,省内外非遗面食老品牌集结“出摊”,游客边逛、边看、边吃、边买,着实体验了一把“赶大集”的乐趣。
  美食品鉴区内,周村烧饼、驴打滚、十八街麻花等来自山东、北京、天津等地的25种非遗面食供游客免费品尝;展销区,太原郭杜林晋式月饼、太原老鼠窟元宵、吕梁柳林沟门前碗团等山西非遗面食以及清徐粑饼、定襄粉蒸肉等40多种特色美食线下展销,优惠的价格引得市民游客争相采买,不少摊位前都排成了长龙。
  “平时就喜欢吃你家的碗团,没想到在这儿遛弯还能巧遇。”在沟门前碗团展位,拎着一袋袋美食“战利品”的侯先生说,“这里简直就像美食开会,看啥都想买。而且不少非遗面食的传承人也在现场,能让大家了解不少非遗面食背后的故事。”沟门前碗团相关负责人称,此次准备了上千盒碗团进行展销,没想到2个来小时就全部售空。
  与此同时,为期7天的“百店百面非遗美食周”同步启动。林香斋、忆江南等太原市100多家餐饮酒店、企业门店推出非遗面食、非遗菜品折扣优惠促销活动,同时还有省内外代表性非遗面食开展驻店交流体验,邀请消费者进店品鉴,开启一场舌尖上的非遗美食之旅。
  各地代表性面塑悉数展出 无需预约和门票即可参观
  8月23日,2024中国非遗面食大会配套活动“中国面塑艺术展”在太原文瀛公园万字楼开展。大展将持续至9月8日,为期半个月。市民、游客在展览期间无需预约、无需门票即可前去观展。
  展览以“绘本与艺术解构”理念为核心,以“妈妈的面团有魔法”为策展主线,通过300件匠心独运的花馍、面塑作品,以讲故事的方式将黄河流域九省区及山西省七个县市的面塑进行视觉艺术化展示,让作品呈现更加生动有趣,以年轻态的方式讲述非遗故事,全面展现非遗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大展设立“二十四节气花馍”“十二生肖花馍”“百面人生花馍”、国家级非遗项目花馍以及霍州花馍5个主题展区。“二十四节气花馍”系列作品将节气、农事和习俗巧妙结合,讲述了立春、雨水、惊蛰等24节气文化,随着节气的更迭,花馍中的人物形象或耕种、或祭祀,传达着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共生,生动再现了悠久的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十二生肖花馍”系列作品将十二生肖文化通过人物面塑作品巧妙再现,赋予人物生肖特征,表达特定的文化意象与美好寓意;“百面人生花馍”展区展示了孝义花馍系列作品,展示了花馍在过节、生日、婚嫁、乔迁等人生重要生活场景中的运用及内容形式等,表达了人们对幸福与和谐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国家级非遗项目花馍展区,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闻喜花馍、岚县面塑、定襄面塑、新绛面塑、阳城焙面面塑等经典作品悉数亮相。闻喜花馍以独特的层次结构和精美的装饰技法,象征生活的丰饶与繁荣;岚县面塑以鲜艳的色彩和丰富的题材,展示民间节庆与人生礼仪中的深厚情感;定襄面塑采用浮雕技法,表现出粗犷而质朴的原始美感;新绛面塑以其丰富的种类和精湛的技艺,展现了晋南地区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文化底蕴;阳城焙面面塑凭借独特的烤制工艺,将生活中的传说与自然融入艺术,例如,孟姜女哭长城、嫘祖养蚕、王冕画荷等故事均以焙面面塑呈现出来。
  展览的中心位置陈列着一件名为“龙腾盛世”的巨型霍州花馍作品,这件约2.5米高的作品,以中华龙为主题,象征着民族的繁荣与昌盛,是本次展览中最大的一件作品。该作品与现场年馍、喜馍、寿馍、礼馍等4组作品代表霍州花馍的巅峰之作。
  尽管黄河流域的其他八省区没有实物作品展出,但展览通过精心设计的文字与图片展示各地面塑艺术的独特风貌,连接起整个黄河流域的面塑文化的共鸣,使观者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些地区花馍的文化魅力与艺术特色。此外,在欣赏非遗技艺的同时,游客可以在展区参与互动,还有精美的岚县面塑文创的赠送和现场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琳琅满目的展品中,既有传统风格的作品,更有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发展,吸引年轻人关注的创新之作,全面展示了面塑技艺在守正创新中的发展。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面塑艺术展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面塑传统艺术,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促进了面塑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山西晚报记者 张彩云

  链接
  中国面塑艺术展观展小贴士
  1.展出时间
  8月23日至9月8日,每天开放5小时,每天上午开放时段为9时至11时30分,下午开放时段为15时至17时30分。
  2.游览须知
  面食大会开幕初期正值暑期,许多学校组织学生到面塑展现场开展暑期活动。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更好的观展体验,请市民、游客合理安排观赏时间,尽量选择展期中后段错峰前往。
  3.交通选择
  由于文瀛公园地处闹市,停车位有限,周边山西饭店等有少量停车位可选择,建议大家绿色出行,文明观展。

  1.太原市文瀛公园内,300件匠心独特的面塑作品让游人大饱眼福。
  2.开幕式上的一根面技艺表演。
  3.面塑作品《黑神话:悟空》。  山西晚报记者 武六红 胡续光摄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