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融入日常,即是最好的传承

——第七届山西文博会上看古建文化的打开方式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晟龙古建模型展区,古色古香的古建模型吸引游客的目光。本报记者杨晨玉摄

工美·非遗互动馆内,众多小朋友正在搭建榫卯积木。本报记者赵夏雨摄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随着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等现象级IP引发热潮,山西古建频频“出圈”,吸引越来越多人探寻这座“中国古代建筑宝库”。第七届山西文博会上,在古与今、守正与创新的碰撞之间,山西古建文化正以多元、真实的打开方式,融入寻常百姓家。
  这种“融入”,呈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亲手触摸和快乐体验中,让文化自信与传承变得具体真实、生生不息。

守真
以极致还原赓续文化根脉

  8月24日,走进文博会N4馆山河营造展区,游客闻淑颜立刻被应县木塔的原真大模型吸引。她驻足凝视:木塔内部结构一目了然,楼梯扶手清晰呈现。未用一钉一铁,凹凸相生的榫卯结构严丝合缝,展现出山西古建的千年智慧。
  掀开门帘,永乐宫三清殿、佛光寺东大殿、永济鹳雀楼……一座座原真模型庄严矗立。真砖真瓦真琉璃,每一处细节,都是对历史真实的致敬。远观恢宏气势,历代建筑风格精准再现;近可见斗拱层叠、榫卯相扣,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古建结构的精妙。
  “我们坚持全手工、等比例打造,让原汁原味的古建筑不仅能进博物馆,也能被大众带回家中。”山河营造董事长宋晓东介绍,山河营造在古建筑文化传承发展领域深耕,专注于山西本土古建,精准还原榫卯玄机,是他们一贯的坚持。
  展厅另一头的晟龙古建模型展区,一座座金元时期古戏台模型正在“唱戏”。这些作品出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晓辰之手,三十余年匠心坚守,方寸之间尽显技艺传承。“世界上最早的戏台在山西。我们通过古建与戏曲融合,让更多人了解山西文化。”晟龙木雕公司总经理张艳峰说。
  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才能真正被记住。守真还原的古建模型穿越时光,让更多人触手可及。

赋形
以艺术创作呈现古建新韵

  不同于古建模型的精妙还原,山西益泰永木雕有限公司选择用艺术语言抒写古建之美。
  在益泰永木艺工作室里,时光仿佛被刻刀雕琢得缓慢而深刻。作为三晋老字号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益泰永木雕技艺代代相传,至今已有162年。
  既要秉承传统,也要积极拥抱时代。随着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走红,全省古建文创产品市场热度大增。益泰永木雕第六代传承人曹晓理紧跟潮流,开发“跟着悟空游山西”系列木雕作品,将木雕技艺与山西古建深度融合。
  “一件木雕圆盘作品,从选料到完工,需历时20天。”曹晓理说。绘图、选材、烘干、粗雕、细雕、打磨、刨光上蜡……悬空寺的奇险、晋祠的典雅、应县木塔的雄浑,一一凝于方寸之间。
  “非遗不能只活在记忆里,古建也不应永远站在远处。”曹晓理说。在他手中,木雕正以一种更亲切、更鲜活的方式,延续山西古建的文化脉络。
  事实上,古建模型、木雕已进入不同人群的日常:小学生用它们学历史,老工匠靠它们传手艺,年轻人买回家当摆件。

创新
以一榫一卯传承智慧结晶

  当数千年榫卯技艺化身为现代积木,古建文化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拼”进日常生活。
  文博会上,巧林榫卯积木展位前总是围满了小观众——仅用六种标准木件,孩子们便能拼出飞机、骆驼,甚至是机器人。动手之间,孩子们展现的是思维的严谨,触摸到的是文化的根基。
  “榫卯不应困于古建,它可以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美学。”巧林榫卯积木创始人郝立岩说,“我们希望打破常规,让榫卯应用不再局限于古建,而能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祖上四代都是木匠,耳濡目染中,郝立岩从小到大对榫卯结构再熟悉不过。在从事了很多年幼教工作后,郝立岩又跟榫卯打起了交道,研发了一套由六种简易模块组成的榫卯积木,还原古建精髓的同时,也拓展出无限创意可能。
  这些看似简单的木块,不仅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这不是‘中国乐高’,这是中国积木,我们应有这份自信。”在第七届山西文博会现场,郝立岩郑重承诺。传承最好的方式,是让传统活在当下。如今,穿越千年的榫卯智慧走出古建、融入日常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本报记者李欣

(责编:刘洋、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