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聚焦第七届文博会】省文物局展区:让消逝的历史“看得见”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聚焦第七届文博会】省文物局展区:让消逝的历史“看得见”
8月23日,在山西博物院展台前,工作人员正向观众介绍展品。本报记者王昕摄
8月23日,恰逢周末,第七届山西文博会山西省文物局展区热闹非凡,这里正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让沉睡的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社教活动区,孩子们正沉浸在木版画拓印的乐趣中。他们手持蘸满印油的拓包,将其均匀地拍打在刻有图案的木板上,再将纸张轻轻覆盖在木板上,缓缓按压。不一会儿,错红铜鸟纹壶的图案便跃然纸上。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工作人员尹燕飞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亲身感受着这一传统技艺的魅力。
“文博会期间,除了木版画拓印,我们还开展了斗拱模型拼搭体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非遗技艺与古建文化的完美融合,近距离触摸到传统工艺的匠心所在。”尹燕飞介绍道。
省文物局展区不仅趣味十足,还是拍照打卡和学习知识的绝佳之地。展区主展台以中国木构古建筑为造型灵感,以水神庙壁画为原型打造了沉浸式打卡空间。展区顶部选用柔性屏幕,观众可通过立体画面,真切感受山西古建举折平缓、庄重稳健的营造智慧。
“我们展区以‘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为主题,围绕‘大安全、大考古、大保护、大服务’四个方面,着重突出适用性科学技术在文博行业的应用。通过科技设备展示、科技成果呈现、文创产品展销以及沉浸式打卡空间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近年来我省文物保护领域的重大发现、重大工程和重大成果。”省文物局展区讲解员王昀婧介绍道。
造型精美的鸮卣抓夹、惟妙惟肖的小西天书立、可以“冒泡”的南禅寺毛绒玩具……山西博物院展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文创展品,工作人员忙着向观众介绍展品背后蕴含的山西文化。
“我们这次带来的展品涵盖毛绒文具、摆件、饰品等多个种类。其中,以晋侯鸟尊、雁鱼铜灯为元素设计的发夹,特别受消费者的喜爱。”山西博物院文创店工作人员崔芳说道。
展厅内,全站仪、探地雷达、扫描仪等考古展品也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山西省文勘院工程师陈浩宇手中的高精度考古勘探智能终端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这是便携式勘测工具,配备了厘米级定位系统。通过‘调查、勘探、发掘’等步骤,它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建模,帮助考古人员进行现场把控。相较于传统人工丈量、布方,今年我省运用高精度考古勘探智能终端以来,勘探工作效率显著提升。”陈浩宇介绍道。
这些考古展品不仅让展览场景更加生动鲜活,更让观众透过它们,直观地感受到文物工作者如何运用科技手段,让沉睡的文物“活”过来,让消逝的历史“看得见”。
本报记者李京益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