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追光三晋文脉 留存传统村落文化记忆
镜头追光三晋文脉 留存传统村落文化记忆
摄制组在传统村落进行拍摄。
芳岱村戏台院。
案例
“留住记忆留住乡愁”山西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系列纪录片创作
《山西经济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简介
山西有619个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居全国第五、北方省份第一;有11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居全国第一。这些村落,是三晋文明的鲜活注脚,但外界对山西多存“唯煤、唯醋”的印象。2022年,山西经济日报社转型涉足纪录片,启动以“留住记忆留住乡愁”为主题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系列纪录片的拍摄,现已完成近50个传统村落的拍摄工作,让山西的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年来,纪录片收获不少荣誉:“在传统村落里探寻三晋文脉”入选2024“正能量澎湃大流量”网络传播经验专业类十大优秀案例,成为全国唯一聚焦传统村落的入选作品,亦是山西省唯一获奖媒体;纪录片《汾城镇》斩获第32届山西新闻奖一等奖。与此同时,纪录片的拍摄,得到了住建部、省住建厅、省委宣传部、省网信办等部门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实现了媒体转型与文化富民的双重突破,为传统文化现代传播探索出一条创新性路径。
山西,作为北方汉民族地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风貌最完整、集聚度最高的省份,堪称中华农耕文明的“活态基因库”。每一座传统村落都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对于研究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建筑等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在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唤醒沉睡的文化遗产,让地域文化真正立得住、传得开,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铸魂的深层目标,山西经济日报社以研究传播的专业视角与文化铸魂的自觉担当,给出了一份生动的实践答卷。2022年8月,报社启动山西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系列纪录片拍摄工作,以“留住记忆留住乡愁”为主题,为传统村落留影存真。截至目前,拍摄的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介休市张壁村、平顺县岳家寨村等14个传统村落的纪录片已经上线播出,30余个传统村落正在拍摄制作中。几年来,摄制组用双脚丈量着全省11个市,足迹遍布三晋大地。
8月16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采访了该系列纪录片的出品人吴登明、导演欧志强。吴登明说,中国传统村落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青砖黛瓦间蕴藏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在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团队拍摄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有效的传播,让这些文化瑰宝真正“活”在当代人心中,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为山西的传统村落留下珍贵的视觉档案。
一村一面 用独特密钥解码传统村落文化
讲好山西传统村落的故事,绝非闭门造车。山西经济日报社纪录片摄制组深知,真正的文化传播需扎根泥土、贴近人心。
2022年8月中旬,在报社社委会全力支持下,8名摄制组成员扛着设备走进首个拍摄地——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为捕捉真实素材,他们采取“驻村式”拍摄,每个村落驻扎两周左右,爬山道、进梯田、登“天路”,田间石径成了常走的路,工作从清晨持续至深夜,挨家挨户走访,用脚步丈量村落,用真心感受文脉。
欧志强说,这种“驻村式”深度采访,是获取鲜活素材、捕捉真挚情感、触摸村落灵魂的关键。为适应新时代视频传播趋势,他们精准把握受众注意力规律,采用“中短视频”传播策略,将每部纪录片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契合当下视频传播特点。
面对众多传统村落,如何避免千村一面?摄制组的答案是“历史线索+人物线索”双轨叙事。历史线索聚焦深挖村落独特的历史脉络与建筑艺术价值,人物线索则锚定承载文化传承精神的当代村民,比如,有的村民为生计走出村落,最终回归投身古建修复,通过他的人生经历,折射村落的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
“拍摄前,我们会做很多工作,不仅查阅史料,还要写文案和拍摄脚本。原本觉得根据脚本拍摄就行,没想到,在实际拍摄时,都要推翻重来四五次。”欧志强说。
在驻村式的拍摄中,往往会发现新的历史细节或人物故事,所以反复修改脚本,甚至重新定位核心传播点。这种动态调整,正是研究传播、精准定位的体现。在方山县张家塔村,摄制组发现一座院子的照壁上,有一个大幅砖雕“福”字,通过解读这一文化符号的深意,将村落传播定位为“中国第一福村”,让传统村落的特色瞬间鲜明起来。
用镜头追光 为“消逝”的传统村落存证文明根脉
“我们想给后人留下一份带着当下视角与文化理解的记忆,用镜头为文化存证。”谈及拍摄的意义,欧志强的话掷地有声。
在他看来,纪录片是“钻进去、挖出来、传开去”的工具。摄制组以镜头深度呈现传统村落的历史厚重、艺术风貌、生活气息与人物精神,能让观众在影像中触摸历史、感受乡愁,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这也正是文化铸魂的生动实践。
这样的创作初心,让摄制组在2025年4月再出发,登上太行山南巅海拔1300米的泽州县洞八岭村。
这里是谢氏文化的根源,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821年左右的西周,村落中的建筑群,是古谢国城址的缩影、中华儒道文化载体,更是炎黄文化史的“活化石”,素有“太行第一堡”之誉。为让这“活化石”被更多人知晓,摄制组以“古堡遗韵——洞八岭村的千年守望”为主题,精心策划脚本,通过“选址之智——山水为屏的防御哲学”“建筑之奇——砖木迷宫与匠人匠心”“新生之路——废墟中的文明续章”等章节传递核心主张。而拍摄中的一段经历,更让他们读懂了“存证”的分量。当时,正在拍摄,突然遭遇百年罕见大风,看着被吹倒的山墙,他们愈发珍惜眼前的古建遗存。
“毕竟每一次极端天气,都可能对传统村落造成影响,当下所见或许即将消逝。”欧志强说,“活化不是重建历史,而是让传统村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文明的火种永不熄灭。”
这样的体会,在泽州县渠头村的拍摄中同样强烈。渠头村在明清时期已形成阁镇特色,人口众多,曾有丰富的古建筑遗产,四堂八庙香火鼎盛。张家牌坊院、马家当铺院、李家垂花楼院等宅院各具风貌,村民多住两层阁楼,三层建筑虽少见,却也藏着巧思,可近代的战火与人为破坏,让许多古迹不复存在,留存的建筑也多残败不堪,失修的它们正带着历史信息慢慢消逝。
多元传播矩阵 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活”起来
纪录片只是起点,吴登明说,山西经济日报社正构建多元化、立体化传播矩阵,让传统文化以更丰富的形式“活”起来。2023年12月,山西经济日报社承办了“传统村落万里行”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山西);同年12月15日,制作的H5——《山西传统村落图鉴》上线,以交互式体验,拉近公众与传统村落的距离,成为纪录片之外,又一保护宣传传统村落的创新载体;2024年初,又推出了“山西的文化比煤层还厚”微信视频号——三晋文脉。
谈及未来,吴登明说,会持续深耕纪录片领域,11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19个中国传统村落的拍摄计划会稳步推进。同时,也会探索多元呈现方式,比如把中国传统建筑的构件做成冰箱贴,让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创造性转换。另外,还将与三晋文化研究会共同推动“村落山西”影像志项目落地,规划推出系列图书,实现“纸数融合”,届时,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观看对应视频,丰富受众体验。
“我们的项目模式可延伸、可复制。”欧志强表示,“深入挖掘后,传统文化元素能应用到更广阔领域,比如文创产品开发,这既是对山西故事的深度挖掘,更是对传统文化当代传播与转化路径的积极探索。”
从赤桥村的初次探索、张家塔村的传播定位到洞八岭村的主题挖掘,从获奖纪录片到H5图鉴的创新延伸,山西经济日报社的影像工程,以严谨的研究传播态度、深厚的文化情怀、创新的表达方式,诠释了“讲好山西故事”的内涵。它超越简单记录,成为解码传统村落文化基因、传递历史温度、凝聚精神力量、激活文化自信的有效媒介。
在摄制组的镜头下,传统村落不再是冰冷的砖瓦木石,而是承载山西气韵、中华文明根脉的“活态历史”。当一个个传统村落的故事被深情讲述,当历史回响与现代脉搏共振,三晋大地的文化之魂,正在光影流转间愈发璀璨。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杨洲芬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