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砥砺前行 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三农”问题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山西实践③】打好“特”“优”牌 拓宽致富路
【牢记嘱托 砥砺前行 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三农”问题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山西实践③】打好“特”“优”牌 拓宽致富路
运城百万亩果花竞相开放。
阳泉富硒红土地具有发展功能农业的独特优势。
晋中市榆次区农技人员开展工厂化育苗。
长治市平顺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潞党参长势良好。
游客在吕梁市中阳县木耳采摘园采摘。
菜农在运城供港蔬菜基地劳作。
长治市襄垣县宝峰湖渔民在秋捕。
朔州市有机旱作高粱种植基地硕果累累。
大同市浑源县黄芪丰收让药农喜上眉梢。
晋城市沁水县示范牧场内黑山羊羊群悠然自得。
临汾市翼城县连翘基地连翘花迎风摇曳。崔建荣摄
忻州市甜糯玉米种植基地农机穿梭。
太原市娄烦县米峪镇乡专家指导马铃薯原种生产。刘胜摄
吕梁红枣喜获丰收。刘胜摄
阳泉市城区义井镇南庄村油菜花田游人如织。刘胜摄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领袖殷殷嘱托,高位谋划和推进农业“特”“优”战略实施,从塞北草原到河东粮仓,从吕梁山麓到太行深处,山西农业的“特”“优”交响曲正激荡出澎湃回响。
5年来,我省累计设立了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打造了万荣苹果、隰县玉露香梨、云州黄花、忻州杂粮等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高标准建设了1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4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杏花村汾酒、平遥牛肉等11个省级涉农专业镇和浑源恒山黄芪、隰县玉露香梨等51个市级特优农业专业镇,推动各地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以“特”筑基:资源禀赋点燃产业引擎
8月12日,凌晨4时,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位于运城市新绛县龙兴镇西曲村的新绛县蔬菜批发市场内,早已是人声鼎沸、车流不断,一片忙碌,来自全国各地的运菜车在这里排着长队,装菜的、卸菜的,络绎不绝,吆喝声、算账声,此起彼伏。这里是集交易、储藏、配送、运输、检测等为一体的我省最大的蔬菜外销窗口和集散地之一,已经运行33年了。“我们市场每天最忙的时间就是凌晨4点到早上8点,日平均交易量30万公斤、旺季可达120万公斤,年交易果蔬1.1亿公斤。”市场管理人员常才旺介绍说。
市场的繁荣依托的是新绛县扎实的蔬菜产业发展基础。新绛县是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中国果菜十强县、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我省最大的蔬菜集散地。新绛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设施蔬菜产业,涉及7个镇48个行政村,古交镇就是其中的一个。该镇中苏村党支部书记、财均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樊彩俊说起村里的蔬菜产业很是骄傲:“我们村有220座大棚,主要种西红柿和黄瓜,一个棚每年的净利润是5万元,村里的老百姓基本上靠大棚致了富。现在村里的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很好,原来到外边打工的人都回村种菜了。”新绛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石吉全言语间底气十足:“目前,我们县蔬菜全产业链订单模式涵盖种苗培育、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95%以上的种苗、50%以上的蔬菜生产实现订单化,实现农户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确保农户获得稳定收益。”
山西农业的出路深藏于其独特的山水基因。沟壑纵横的黄土地,孕育出1788种道地中药材,远志、连翘产量冠绝全国;昼夜温差大的气候,催生出万荣、吉县、大宁苹果的脆甜以及隰县玉露香梨的蜜润;千年汾水滋养的清徐老陈醋,早已将风味镌刻进国人的味蕾记忆。
“特”在精准布局。省委、省政府高位擘画“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产业版图,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如明珠镶嵌,各示范区依托杂粮、水果、蔬菜、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推进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清徐示范区立足食醋、葡萄、蔬菜三大支柱产业,做响做亮“中国醋都·清徐”“中国葡乡”“省城菜篮子”三大名片;太谷示范区紧紧围绕蔬菜、生猪两大优势产业,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临猗示范区立足黄河中游晋陕豫金三角地带核心区的地理优势和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做大做强“全国精品果业第一县”。
“特”在集群崛起。行走三晋,产业集聚效应清晰可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星罗棋布。曲沃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12.6万只乳肉兼用型东湖羊和2.43万亩设施蔬菜,撑起年产值近百亿元的产业大厦。“我们长治中药材产业发展基础好,坚持全链打造和重点突破结合,强化‘链主’企业培育、专家团队服务、拳头产品打造、优势品牌创建,助力我省道地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长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郭红亮说。
资源禀赋与战略布局的深度咬合,让我省的“土特产”真正成长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向“优”而进:品质品牌铸就竞争优势
“优”,是山西农业闯市场的通行证,更是其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自古以来,“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高平的萝卜晋城的葱,夏县的莲菜脆格生生……”一曲民歌《夸土产》唱了半个多世纪,山西“老”特产历久弥新,“新”特产华丽登场,从田间到舌尖,一场围绕品质升级与品牌锻造的深刻变革,正在三晋大地奔涌。
“优”在标准引领。质量安全是“底线”,更是“高线”。为扎实推进中药材优势产业集群建设,我省持续推进管源头、管过程,管产品、管标准,管能力、管本质。2024年完成20万亩标准化基地建设,所有基地实现“五统”“六化”,统一种子种苗、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栽培模式、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储藏加工,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作业机械化、管理精准化、产品品牌化。目前,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有效数达到2388个,登记地理标志农产品17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优”在品牌闪耀。“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如一面旗帜高高飘扬,93个入选产品品牌群星闪耀。12个省级、46个市级区域公用品牌梯次崛起。我省支持沁县、隰县等14个县打造特优农业品牌强县。积极打造晋字号“特”“优”农产品品牌的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大同黄花”“万荣苹果”等4个区域公用品牌纳入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178个优质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好地种口粮,烂地种高粱”,这句农谚长久以来在我省一些地方流传。山多地少、地貌多元是我省的基本特质,气候多样、干旱冷凉是天然属性。我省深度挖掘独有的土壤、生态等资源,以旱作高粱国家产业集群建设为牵引,统筹有机旱作、粮食高产创建等项目资金,推动盐碱地、旱坡地等边际农田的利用,唤醒沉睡资源,扩大晋杂22号、晋糯3号等高粱优良品种播种面积,推广“双垄沟播全膜覆盖+膜下滴灌”、有机旱作绿色防控等种植技术,全省建设有机旱作高粱种植基地110万亩,平均亩产增加100斤左右,实现了从“土里刨食”向“土能生金”的蜕变。
品质为根,品牌为翼。当“晋字号”特优农产品频频亮相国内外展会,当直播间掀起抢购沁州黄小米的热潮,山西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正实现质的飞跃。
链上“融”变:三产联动激活增值密码
破解“增产不增收”难题,关键在加长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我省以工业化思维、市场化理念深耕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让土地里的“金疙瘩”释放出几何级增值效益。
“融”在绿色循环。曲沃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羊菜共生”模式堪称循环农业典范。蔬菜尾菜经三级处理,变身东湖羊的优质饲料;羊粪通过高温堆肥,转化为蔬菜的有机基肥。“一吨尾菜处理费省了,化肥用量减半,蔬菜增产15%,羊肉还能卖高价!”曲沃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谢新民算起了生态账和经济账。这套闭环系统让氮磷钾循环利用率高达85%,成本降幅20%—30%,亩均效益提升超30%,成为农业农村部推广的绿色样板。
在朔州市应县臧寨乡,肉牛通过精细化分割和冷链物流,优质牛肉被送上全国餐桌,带动全乡肉牛饲养量达1.3万头。同时带动饲草种植加工、有机肥加工以及肉牛良种推广,进一步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融”在业态创新。产业链的延伸,打开了价值创造的新维度。依托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我省把中药材种植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推动药圃、药园、药林与生态观光、健康养生、文化体验等融合发展,建设了一批集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生态康养于一体的农林文旅康融合试点。
“2024年,我省新增雁门肉羊优势产业集群,我们公司是建设主体之一。公司研发出30多种羊肉熟食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白,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改变了过去单一销售白条羊的模式。”朔州市怀仁市金沙滩羔羊肉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建军和记者聊起了公司的业态转变。
运城市夏县将南大里乡蔬菜园区建设融入夏县大旅游的发展格局中,初步建成在全省较具影响力的中高端蔬菜精品园区和宜业、宜商、宜养、宜游的产业融合发展领先区。在太原市“东湖醋园”工厂化博物馆,传统与现代老陈醋生产工艺流程和老陈醋历史文化内涵被动态展示,游客在醋香中体验非遗技艺……
围绕传承农耕文明、展示民俗文化、保护传统民居等,我省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举办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推介活动,充分释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流量密码。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入选农业农村部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35条,72个村上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8个县入选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太原市晋源区稻田公园依托水稻种植,不断挖掘自然生态、农耕文化以及晋源民俗的独特价值,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策划并举办各种活动,成为太原市民最近的“诗和远方”。
从单一种养到全链开发,从初级产品到多元服务,融合让山西农业的“微笑曲线”愈发上扬。
向“新”而行:要素聚合激发发展动能
面对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山西农业正以科技为笔、人才为墨、机制为砚,奋力书写创新答卷。
“新”在科技赋能。五寨县加工型马铃薯基地,平均亩产比传统种植增加4吨,基地内实施“加工型马铃薯、渗水地膜谷子、绿色有机甜糯玉米”有序轮作,加工薯不仅被用于食品行业,还用于生物医药、护肤、保健等多元业态。阳高县罗文皂村的设施蔬菜园区,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铺设防虫网、应用二氧化碳气肥机、养育熊蜂授粉等技术,在越冬日光温室试种番茄取得成功……
“新”在主体突围。聚焦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我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安排专项资金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订单争取、认定联合体培育予以支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紧密合作。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队伍,使用中央资金促进农民合作社提质强基增能。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有3068家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发展到5.9万家,农民合作社8.3万个。全省托管服务面积1.05亿亩次,稳定服务小农户310万户,构建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的雁阵梯队。
“新”在机制突破。我省深化拓展专家团队、项目工队、营销战队的包联服务,建立省市县贯通、企业合作社农民联通的服务体系,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基层出问题、专家来回答”,“工作有问题、上级来帮助”。曲沃县推出了“循环贷”系列金融产品,其中设施蔬菜大棚抵押贷款最高额度可达50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户在资金周转方面的燃眉之急;活体羊质押贷款,按照存栏量的70%进行授信,为养殖户提供了灵活的融资渠道。平顺县上党中药材专业镇获5000万元省级财政支持,政策红利加速产业聚变。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这套组合拳打出了产业振兴的加速度。
从雁门关外的生态牧场,到黄河岸边的智慧菜谷,再到晋中盆地的醋香弥漫,山西“特”“优”农业的壮阔实践是对“因地制宜”最生动的诠释。当科技之光点亮古老田地,当融合之笔绘就产业新景,当品牌之力叩开世界大门,山西的这场“特”“优”变革,远未止息。这条路,是山西农业的突围之路,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增添了精彩注脚。
本报记者王秀娟
抢占品牌农业制高点
在晋南平原,一颗颗饱满如红宝石的苹果,正以昂扬姿态走向全国市场;在吕梁山区,那些曾经“小众”的藜麦、燕麦,如今化身为广受青睐的健康臻品;太行山脉深处,品质精纯的连翘、党参等道地药材市场表现亮眼……“特”“优”农业以其独特禀赋为我省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启了前所未有的价值重塑之门。
高原冷凉气候、强烈昼夜温差、富含矿物质土壤……山西自然禀赋独特,堪称孕育独特风味、塑造优质品质的“风水宝地”。正是这片特殊水土,生长出沁州黄小米的绵糯香醇、大同黄花菜的肥厚鲜美。当农产品贴上“山西特优”标签,便成为凝结了地域禀赋的珍品,如深巷佳酿终得世人识香。如今,山西农产品品牌价值超百亿者已有7个,这份闪亮成绩单正是对这片土地独特价值的铿锵回响。
“特”“优”农业战略是顺应时代大势的一场深刻转型。当人们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跃升,农业价值坐标正在重构。这充分说明,土地面积之外,农业的价值高度与产业链深度,才是新的衡量尺度。山西正以“特”“优”为犁铧,在功能农业领域抢占制高点。当普通粮食仍在为价格波动所困时,晋中、阳泉的富硒农产品,身价倍增,却仍供不应求。因此,紧抓“特”“优”天赋,主动布局功能农业,就成为必然选择。
“特”“优”农业的纵深发展,呼唤着农业价值链的彻底革新。土地面积只有山西省1/4的荷兰创造了全球第二的农产品出口额,核心竞争力就是依托于科技创新的精深加工。唯有突破“种得出”的局限,向“卖得好”“能增值”的广阔领域挺进,方能实现真正突围。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犹如农业的“点金术”,将原料升华为高附加值产品——红枣化作枣泥、枣片;沙棘变身饮品、护肤品;杂粮精制成高蛋白粉剂。科技赋能如强劲引擎,驱动着产业升级。
当“特”“优”理念渗入乡土深处,其影响便远超经济范畴,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柱。小农户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引领下,被纳入现代产业体系,获得稳定收益;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又倒逼生产方式的革新与农民技能的提升。那些承载着乡愁记忆的古村落、传统技艺,借“特”“优”农业之东风得以焕发新生。延长产业链,融合农文旅,发展田园观光、农事体验,让农田变景点、农品变礼品、农民变导游,能在“接二连三”中发掘农业的无限可能。这些路径,让农产品价值倍增,农民实现增收。当乡村因产业兴旺而重聚人气、焕发活力,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才真正在黄土地上铺展开来。
今日山西,正以“特”“优”之名在广袤田野间进行一场深刻作答。我们期待山西的“特”“优”之路越拓越宽,在农业现代化的新赛道上,用特色与品质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王秀娟
特写1 曲沃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菜香羊肥生态美
8月15日7时许,临汾市曲沃县史村镇东宁村,山西亿宸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区,负责两个羊圈约2000只羊饲喂的刘怀庆准时到岗,开始拌料,给东湖羊准备食物。普通羊一天两次,怀胎的母羊晚上8点半还要补充一次辅料。饲料自动播撒在食槽,羊从围栏里伸出嘴巴,吃得津津有味。
同一时间,东宁村往西6.2公里处的高显镇太许村,村民杜斌一大早也忙活起来,他也养了几百只东湖羊。
而在东宁村东北方向11公里处,史村镇张范村今年刚升级改造的第六代新型结构日光温室里,黄瓜已进入采收期,种植户蔺红军正忙着采摘黄瓜,装箱等待购买方上门收货。
刘怀庆、杜斌、蔺红军都是曲沃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约7.9万名农业从业人口中的一员。
2024年获批建设的曲沃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面积29.71万亩,覆盖史村镇、里村镇、高显镇3个乡镇的56个行政村。东湖羊和设施蔬菜是产业园两大主导产业。2023年,东湖羊存栏量12.6万只、设施蔬菜种植面积2.43万亩,实现产值77.4亿元;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万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30.5%。产业园通过“公司+村集体组织+农户”发展模式,开展订单式生产销售,统一提供种羊、技术服务,并回收羔羊,带动农户持续增收。
亿宸农牧公司2022年向杜斌提供种羊100只,如今杜斌的东湖羊已近500只,收入年年增加。蔺红军2.9亩的温室原来种黄瓜苗4700株,今年升级改造后增加到8100株,预计年增产21250公斤,增收8.5万元。
今年产业园开展的羊菜种养循环试点建设工程,重点打造“生态养殖—肥料生产—蔬菜种植—尾菜处理—生态养殖”循环经济链,形成“以养肥地、种养对接、就地消纳”生态闭环。“到2026年产业园创建完成,预计设施蔬菜黄瓜、苦瓜等尾菜的综合利用率将达90%,羊粪等有机肥的使用比例将达45%。”曲沃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谢新民说,降低种植成本,减少化肥使用量,有益于提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报记者高桦
特写2 平顺县黑虎村:上党好参富乡亲
8月13日,驱车穿行在平顺县玉峡关镇黑虎村,漫山遍野的潞党参、连翘随山势起伏,山风裹挟着阵阵药香扑面而来。“我们是闻着潞党参的味儿长大的。”村民马的财说。现在,黑虎村村民把祖祖辈辈种的潞党参从“按斤卖”的土货,变成了“按根卖”“按克卖”的热销爆款。
作为潞党参原生境保护区的黑虎村,是党参的宗源产地,以盛产潞党参等中药材出名。据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君君介绍,以前村民种潞党参,把种子往地里一撒,全靠天收。潞党参一斤只能卖十几元,除去人工成本,村民根本赚不了多少钱。
近年来,黑虎村认真落实“特”“优”战略,着力构建“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以药为业、以产富民的发展路径。目前,该村打造了50亩育苗基地,搞起了标准化种植。农技专家手把手教农户,全面推广潞党参增产种植技术。现在,可以按根、按克卖,精品潞党参一根能卖上千甚至上万元。
马进军是黑虎村“潞党参展销馆”负责人。他说,从整地、施肥、育苗到晾晒、捆绑,一根好的潞党参要经过12道工序才能加工成干货成品。在展销馆内,游客能听到关于中药材的故事,看到潞党参的成长史。不少来参观的游客,临走时会带走几根包装精美的潞党参,回去送亲朋好友。
为了让潞党参在灌木杂草间自然生长,村里积极推广“仿野生种植”。参农不施化肥、不打农药,3年采收一茬,培育出的潞党参芦头长、纹路深、药效足。如今,黑虎村的仿野生潞党参种植面积达5000亩,是周边最大的潞党参原生态保护区。全村近九成农户种植中药材,仅潞党参一项,每年可为每个农户带来约3万元收入。
行至村子北部,走进位于此处的平顺县参道种植有限公司。清洗、晾晒、切片、烘干……在车间,新采的潞党参变成整齐的饮片。这里上演着农产品附加值翻倍的好戏:比拇指还粗的大条潞党参,被单独包装成“精品礼盒”;中条潞党参切成厚片,化身真空包装的“煲汤料”;小条潞党参和碎须根,则磨成粉做成潞党参茶、熬成潞党参膏,或者填充成药枕。
本报记者郭慧聪
特写3 小店区王吴村:鱼菜共生水生“金”
蔬菜种在土中,鱼养在水里,二者似乎并不搭界。如今在太原市小店区王吴村,山西汇众苗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新农人”李良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探索形成了“鱼菜共生”模式,带动了当地大棚蔬菜产业升级。
8月12日,走进基地,大棚内别有一番景象:没有常见的一垄一垄蔬菜,而是摆放着大桶,桶中的鲈鱼、锦鲤、黄骨鱼自由游弋。桶旁一排排绿油油的无土栽培种植槽里,芹菜、油麦菜长势喜人。李良抓起一把饲料抛入池中,鱼儿浮出水面争相抢食,水面瞬间形成五颜六色的漩流,煞是好看。
“鱼菜共生”简单来说就是鱼和蔬菜循环种养的生态生产模式。养鱼池内的水提升至生化处理区,微生物可以分解处理水中鱼的排泄物和饵料残渣,将其转变为植物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处理后的水流进菜池,蔬菜吸收水中养分后,净化的水再次回到鱼池中,形成“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的生态循环系统。
据李良介绍,“鱼菜共生”模式实现了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的生态平衡,不会造成污染排放,不添加化学药剂,是可持续、循环型、无污染、无公害模式,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绿色循环农业。
说起这种生态大棚的经济效益,李良信心满满地说,鱼菜共生大棚用水仅是传统蔬菜大棚的5%—10%,预计一个大棚年产值15万元左右,去年除了出产了2万斤鲜鱼外,大棚每个月都能产一茬叶菜,36栋大棚每茬叶菜产量近2万斤,全部销往太原市主城区的生鲜超市。在基地大棚内忙碌的工人,都是来自周边村庄的农户,每年可增收3万元至5万元。
鱼菜共生生态系统是绿色工厂,也是观光园和科普课堂。自2019年投产,其新颖的生产模式吸引了众多观光客。桃南小学、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小朋友们都曾经来到这里开展劳动实践活动,除草、搭架、采摘,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课。
本报记者卢文艳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提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