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质量认证是抓手 特色产业有“推手”

——看山西“认证+产业”帮扶小微企业经验如何走向全国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山西大华玻璃实业有限公司的质检员正在对玻璃杯进行质量检验。焦建超摄


  盛夏的晋中,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园内机器轰鸣,一排排晶莹剔透的玻璃杯盏在流水线上运转。近日,国家级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试点推进会暨质量认证赋能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发展培训会在祁县召开。来自省市县三级市场监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企业代表与认证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质量认证为传统产业注入澎湃动能的丰硕成果。这次会议不仅是对祁县工作试点一年成效的检阅,更体现了我省以质量认证为抓手,推动小微企业提质增效、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作为我省全国唯一的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国家试点,祁县玻璃器皿产业的蜕变颇具代表性。省市场监管局探索出的“认证+产业”帮扶路径,通过政策精准滴灌与创新服务护航,让数千家小微企业破茧成蝶,更凭借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库,为全国质量认证工作提供了“山西方案”。

精准“滴灌”:构建全链条帮扶体系,破解企业发展梗阻

  “过去产品不良品率居高不下,订单总是卡壳。现在通过认证机构‘一对一’指导,生产周期缩短15%,客户满意度提升了3.8%。”祁县某玻璃器皿企业负责人在推进会上的感慨,道出了众多小微企业的心声。这背后,是省市场监管局构建的“政府引导+机构赋能+企业主责”帮扶体系在持续发力。
  为打通小微企业质量提升“最后一公里”,省市场监管局整合219家认证机构、14家行业协会及近900名认证专家,组建一支“质量诊疗团”,深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开展“地毯式”服务。他们针对不同企业的发展阶段,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对初创期企业,重点培训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帮助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对成长期企业,导入ISO9001等质量管理体系,破解生产效率低、成本控制难等痛点;对成熟期企业,指导开展自愿性产品认证,助力打造品牌优势。
  在平遥推光漆器产业集群,认证专家针对传统工艺标准化不足的问题,协助企业制定《推光漆器工艺流程规范》,推动32家作坊式企业升级为规模化生产主体;在定襄法兰产业园,通过优化焊接工艺认证标准,产品合格率从82%提升至97%,成功打入欧盟市场。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帮扶小微企业5651家,解决质量、管理、市场等各类需求2600余个,推动451家企业跻身“专精特新”行列,27家企业获评“山西精品”。
  融资难是小微企业质量升级的拦路虎。省市场监管局创新推出“晋质贷”融资服务,将企业质量认证等级与信贷额度挂钩,为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开辟绿色审批通道。清徐某老陈醋企业通过BRCGS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后,凭借认证报告获得500万元信用贷款,用于智能化生产线改造,产能提升40%。目前,“晋质贷”已帮助全省小微企业获得信贷支持36.29亿元,实现“质量信用”向“融资信用”的转化。

创新破局:整合质量要素,打造产业升级引擎

  “单一的认证服务难以解决产业深层次问题,必须将标准、检测、认证、品牌等质量要素打包整合。”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在推进会上表示。基于这一理念,山西探索出“质量基础集成”帮扶模式,为专业镇、产业集群量身定制升级方案。
  在太谷玛钢专业镇,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了计量检测、标准研发、认证咨询等功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某玛钢企业通过平台获得光谱分析检测服务,及时发现原材料成分偏差,避免批量质量事故,节约成本80余万元。平台运行以来,已服务企业1200余家次,推动玛钢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2%。
  杏花村汾酒专业镇的实践则展现了分类分级认证的威力。省市场监管局指导企业开展自愿性产品认证,按品质等级划分产品线,高端产品溢价空间提升30%。清徐老陈醋专业镇引入BRCGS体系后,产品顺利进入英国市场,出口额同比增长67%。而在“稷山四宝”产业带,通过培育“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8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9个,带动当地农产品均价提高25%。
  面对双碳目标下的国际贸易新规则,省市场监管局前瞻性布局双碳认证服务。在祁县推进会的专题培训中,企业不仅学习了产品碳足迹计算方法,还获得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应对指南。某玻璃器皿企业据此优化燃料结构,碳排放降低18%,成功拿到德国客户的长期订单。这种“认证+低碳”的组合拳,帮助我省小微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
  内外贸一体化是另一突破口。通过推动“同线同标同质”认证,山西已有30余家小微企业实现内外销产品标准统一。祁县一家玻璃厂生产的酒杯产品,凭借“三同”认证同时进入国内高端商超和欧洲连锁餐饮渠道,销售额翻了一番。

经验辐射:从试点突破到全域开花,山西经验走向全国

  祁县玻璃器皿产业的蜕变,成为山西经验走向全国的鲜活样本。一年来,该试点通过精益管理改造,使企业生产周期缩短15%、不良品率降低11.3%,其“管理创新+流程优化”模式入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良好案例,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方案。
  眼下,“以点带面促线”的效应正在三晋大地扩散。在浑源县,黄芪产业通过质量认证提升,市场占有率从12%跃升至21%,产业链总产值增长3倍,带动2000余名农户增收。晋中市将祁县玻璃器皿试点经验移植到祁县玻璃器皿产业,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年接待研学游客10万人次,实现“质量提升+文旅融合”的双重效益。
  在医药领域,省市场监管局指导企业建立GMP认证体系,某中药企业通过流程再造,提取效率提升20%,药材损耗率下降15%,带动周边种植基地标准化种植面积扩大至5万亩。这些跨领域的试点成果,共同构成山西质量认证助力乡村振兴的全景图。
  如今,山西的帮扶模式已形成可推广的制度框架:在组织层面,建立“政府+机构+协会”协同机制;在服务层面,打造“公益培训+个性辅导+金融支持”服务链;在评价层面,构建“认证等级+企业分型”的培育体系。这套体系既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又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既解决当下难题,又着眼长远发展,因而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
  从平遥推光漆器的精雕细琢到定襄法兰的精密锻造,从代县黄酒的古法酿造到怀仁陶瓷的创新设计,质量认证正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山西各地的特色产业串联起来。正如一位参会企业家所言:“认证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当每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每个产品都承载着信誉,山西品牌就能真正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郝薇

(责编:刘_洋、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