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蒙山到太行山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有一首歌,历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血火淬炼和87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仍以优美抒情的词曲和豪放壮丽旋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高山平原广泛流传。这首歌,就是抗日战争初期,由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抗日经典歌曲《在太行山上》。

冼星海虽然离开我们80年了,但因他谱写了抗日经典歌曲《黄河大合唱》,大多数国人对他的名字并不陌生。而《在太行山上》的词作者桂涛声是何许人也?恐怕许多人并不清楚。

不过,这首歌的歌词,却深深地感动了伟大的作曲家冼星海,1938年6月,当冼星海接过从太行前线归来的青年诗人桂涛声交给自己的一首写在烟盒包装纸上的歌词《我们在太行山上》时,一看就引起心灵的深深共鸣。冼星海一边念诵着歌词,一边弹奏着钢琴,一边哼唱着随灵感产生的旋律,一口气谱成了《在太行山上》的曲子。他伸着双臂,兴奋地哼唱起来: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

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

冼星海紧紧地握着桂涛声的手,不断地说着:“太好了,太好了!”为了使歌词的题目更有概括性和号召力,他和桂涛声商量,把《我们在太行山上》改成了《在太行山上》。冼星海唱完,又征求桂涛声意见,问曲子是不是诗人想要的。桂涛声用地道的云南曲靖方言回答:“合了,合了。词曲珠联璧合!”

这首《在太行山上》的词作者桂涛声,出身云南乌蒙山支脉马雄山麓的曲靖市沾益区菱角塘一个回族农民家庭。他家境贫困,命运悲苦。但在勤劳善良的母亲哺育下,桂涛声逐渐成长起来,从小就显露出在音乐和文学上的天赋。

过去我曾多次去过桂涛声的故乡。作为乌蒙山支脉的马雄山,如骏马高扬着头奔驰。山下的滴水岩洞,水滴叮咚,不断滴成溪河,成为珠江的源头。

因其支流有牛栏江、北盘江和南盘江,古人便有一水滴三江之说。牛栏江流入金沙江,成为长江的支流。而北盘江与南盘江相汇后,就成了珠江,流入中国的南海。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人有云:“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

出生在这样一个神奇美好山川之地的桂涛声,受到神山圣水的哺育滋养。他2岁丧父,母亲含辛茹苦,背着他上山砍柴,下地种庄稼,还给他取名桂独生,要把他培养成才。我曾听沾益的朋友说,桂独生的母亲识文断字,经常给桂独生讲故事,还用乌蒙山民谣当摇篮曲。夜深了,母亲一边纳鞋底,一边教他认字,还唱着乌蒙山的民谣:“乌蒙山上树木多,一片树叶一首歌,儿是娘的心头肉,唱着山歌逗儿乐……”

才两三岁的小独生,总是闪着一双亮眼静静地听着,从小受到母爱和乌蒙山川田野文化的滋养。后在伯父帮助下,桂独生考入县城唯一的高小读书。15岁的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入5年制的曲靖师范公费学校。才读4年,他又考上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这时,五四时期民主自由科学的精神传入云南,桂独生成为校园里新文化运动最小的传播者。校方视他为异端学生,并将其开除。

马列主义的星火,照亮了这位乌蒙山儿子前进的方向。在1928年白色恐怖的环境下,桂独生举起铁拳宣誓,要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当时,云南的党组织刚建立,他是云南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从此,桂独生开启了新的人生之路,他要走出乌蒙山,去更广阔的天地,为党奉献力量。他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地下工作,一些士兵在他的指引下投身革命。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我神圣的国土,东北、华北先后沦陷。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下,终于迎来了抗战的新形势。八路军在太行山建立了一个又一个抗日的根据地。桂独生听从党的号令,来到汉口,投身到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当中。

那是1937年的12月。凛冽的寒风中,桂独生在汉口车站告别了前来送行的周恩来、郭沫若、冼星海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曲作者周巍峙等一行,登上了开往山西的列车。桂独生一行人,要到山西太行山的根据地慰问坚持敌后武装斗争的八路军战士,在城镇农村宣传党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方针。

一天清晨,桂独生望着东方巍峨的太行山,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整个大山都被染红了。他眼前的太行山,瑰丽而雄奇。再望远处,有一条如巨龙般的河流,汹涌澎湃着,涛声如雷,势不可挡,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桂独生此时完全被那涛声的气势镇住了,于是,一个抗日战士的新名字出现了——“桂涛声”代替了“桂独生”。

桂涛声在太行山生活期间,正值日寇对太行山根据地疯狂扫荡。他目睹了太行山根据地的老百姓把自己亲人送到前线参军、抗击日本鬼子的感人场面,这和他在国统区所见的国民党保甲长抓壮丁、有钱人买壮丁顶替的场面完全不同。特别是在反“扫荡”中,八路军个个奋勇争先和日本鬼子搏斗的英雄壮举,让他敬佩。这次反“扫荡”最终取得了胜利,抗日根据地扩大了,八路军的队伍也更加强大。桂涛声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育,感悟到只有军民团结一心,才能消灭日本侵略者。

后来成为经典的那些歌词,当时就不断在桂涛声脑海中闪现。一个战士诗人在太行山抗日的烽火中成长起来了,在从太行山返回汉口的路上,回忆在太行山上几个月的战斗生活,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涌来,他不吐不快。桂涛声掏出一盒香烟,撕开包装纸,就在上边一口气写下了《在太行山上》的歌词,读着自己经过几个月战火洗礼后写出的歌词,桂涛声仿佛仍在太行山上和八路军战士一起战斗。

因此,桂涛声回到汉口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战友冼星海,希望他尽快将歌词谱成歌曲。当冼星海谱完这首《在太行山上》后,两位热血青年的心更紧地联结在一起了。

这首充满战斗激情和浪漫主义优美旋律的抗日歌曲,还未正式演唱,就在武汉三镇传开了。周恩来知道后,在一天傍晚便约着郭沫若,来看望冼星海,他们打算将这首歌作为重点歌曲,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的歌咏大会上推出。

而冼星海和桂涛声商量后,决定对这首《在太行山上》再作一次修改。这时,冼星海正一边伏案哼唱着旋律,一边对个别音符进行修改完善,完全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周恩来和郭沫若站在他身后好久,冼星海也没发现。郭沫若用手轻轻拍了他的后背说:“星海,你看谁来了?”他转过头来一看,赶忙站起,连声说道“失敬、失敬!”周恩来说明来意后,提出想听他试唱一下。星海说,这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他一个人唱不出效果。周恩来拿过曲谱,哼了两遍,就说由他来唱二声部。周恩来艺术修养真了得,他俩一唱,把在一旁的郭沫若也惊呆了。后来桂涛声听冼星海说起这事,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1938年7月,这首名为《在太行山上》的抗日歌曲,便在武汉三镇纪念抗战一周年的歌咏大会上隆重推出。当时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山野田间,甚至长江上的大船小艇,都响着“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的嘹亮歌声。

随后,这首《在太行山上》被时任八路军太行山剧团的指导员、青年诗人、画家阮章竞作为剧社重点歌曲,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演出。在演出前,阮章竞亲自指挥教唱观看演出的观众。当时,整个太行山根据地都在传唱这首歌,极大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朱德总司令听到后,也非常喜欢这首歌,并指示八路军全体将士都要唱这首歌。

在抗日烽火中,桂涛声还创作出多首抗战歌词,如《歌八百壮士》《送棉衣》等。抗战胜利后,桂涛声到上海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继续在师生中宣传革命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桂涛声任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为党的文艺工作作出突出贡献。20世纪80年代初,他回到乌蒙山下的珠江源寻根,还给故乡的小学捐款,寄希望于故乡新的一代人。据说,离开乌蒙山时,桂涛声眼含热泪,捧起珠江源的一把红土带走。不久,这捧故乡之土,就伴着桂涛声长眠在黄浦江畔了。

桂涛声,这位乌蒙山的儿子,在抗日烽火中的太行山上成长起来,创作出了一首不朽的经典抗战歌曲的歌词。这首歌,就像一座战斗的丰碑,立在太行山上,立在乌蒙山上,立在中华各民族儿女的心上……

作者:张永权(《边疆文学》原主编)

(责编:刘洋、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