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关键期,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探访省气象台——

揭秘“七下八上”气象人的超长待机模式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8月8日20时,强降水回波被省气象台监测岗的工作人员精准捕捉,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随即展开。从迅速发布临近预报,到不间断向市县气象局提示风险,再到持续向首席与台领导汇报动态,各岗位高效联动。直至次日凌晨3时回波减弱,这场应对已让数据留下深刻印记,运城市受波及区域累计降水量最高达164.7毫米。
  在省气象台内,这样的忙碌,并非孤例。今年6月至7月,山西全省平均降水量172.2毫米,虽接近常年同期,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强降水集中的特点显著,全省国家站已出现33站次暴雨。
  在“七下八上”这一防汛关键期,复杂多变的天气形势下,省气象台内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场24小时不间断的“无声工作接力”,预报岗提前预报过程,监测岗精准捕捉信号,首席岗科学研判趋势,决策岗高效传递指令,各环节各司其职又紧密协作。
  正是这样一群气象工作者,以专业为笔、以坚守为墨,在汛期构筑起坚实的气象防线,为防汛救灾工作提供着有力支撑。
  8月8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进省气象台,与首席预报员赵海英、监测岗王子忠、决策岗杨帆深度对话,探寻汛期气象工作者的那份严谨细致、担当尽责、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
日夜不停的“监测”,让预警跑在风雨前
  为精准应对防汛期间的天气变化,省气象台在汛期专门设立了“监测岗”。这一岗位对工作人员要求严苛,需经验丰富、应急能力强,既要熟练掌握专业技术,还得持续学习新知识。其工作贯穿每年5月下旬至10月上旬,实行早班、中班、夜班三班倒的24小时值班制度,核心是实时监测天气变化、分析数值模式资料和最新观测资料,在汛期预警中发挥关键作用。一旦发现强对流天气迹象,需迅速判断并及时告知首席预报员、值班台领导和地方台站,为提前防范争取时间。
  8月8日,监测岗的王子忠值夜班。19时30分接班后,他的目光便始终聚焦在电脑屏幕上,上面跳动着各区域的风场、水汽场,降水等数值模式资料和高频次滚动更新的降水实况、雷达、卫星等各类观测数据。
  据了解,暴雨预警信号分为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其中,除蓝色预警标准为全省统一外,其他预警标准均分为北部(大同、朔州、忻州)和中南部(太原、晋中、吕梁、阳泉、临汾、运城、晋城、长治)。预警内容涉及短时强降水和累计降水。如蓝色预警对应的标准是12小时将有最大雨强30毫米/小时以上的短时强降水;或过去6小时已经出现最大雨强20毫米/小时以上的短时强降水,且未来6小时还将有最大雨强20毫米/小时以上的短时强降水;或未来24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过去12小时降雨量已达30毫米以上,且未来12小时还将有20毫米以上的降雨。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大,预警等级升高。同时还会给出相应的防御指南。
  当日20时,王子忠监测到陕西东移的强回波,第一时间提醒运城市气象台。
  20时30分,制作出一期临近预报。
  20时48分,再次提醒运城市气象台关注局地强降水。
  21时25分,又针对芮城地区的局地强降水再次提醒,并强调降水将持续。
  21时28分,向首席与台领导汇报情况,截至21时,芮城最大降水量已达63.8毫米,同时给出“强降水仍将持续,未来两小时降水仍可达10至30毫米、局地40毫米”的判断。
  22时50分,与芮城气象局会商后,指导其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23时05分,省台首席启动叫应机制。
  23时16分,向运城市气象局询问降水和应急处置情况。
  23时20分,再次向首席与台领导汇报进展。
  直到9日凌晨3时,看到强回波减弱,王子忠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而此次过程中,运城降水最多的地区累计降水量达164.7毫米。
  “监测工作不仅要实时关注天气变化,还得分析数值预报模式判断未来发展趋势。”聊起工作,王子忠总带着笑意,眼里满是热忱。汛期里,他们会结合最新的数值预报模式与雷达等实时资料,预测未来0至12小时可能出现的强天气,尤其紧盯未来0至2小时的临近天气。
  “今年汛期山西天气比去年更复杂,强对流天气也多了。”王子忠说,这样的忙碌并非个例。6月27日晚山西北部出现强对流天气时,他们每隔一小时就查看一次雨情,一旦发现某地降水量超预期值,立即报告首席;若会商后情况重要,会迅速上报局里和上级领导,启动“叫应机制”。在他的工作微信群里,全省各市、县(区)的预报员们会随时分享天气信息、提醒预警升级,强对流实况、降水数据、预警等级等,都要实时在群内汇报。
  值完班后,王子忠还有“班下工作”,及时总结当班期间的工作情况,重点分析预报结果与实际天气的偏差原因。正是这样持续积累的经验,才让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而这样的“班下工作”是省气象台里每一位预报员的必修课。
  48小时的统筹把关,让责任扛在风险前
  作为省气象台的核心岗位,首席岗需在实时和预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与预报岗、监测岗、决策岗紧密配合,共同应对复杂天气。首席预报员的核心职责是制定气象预报方案、发布重要气象信息,他们要结合气象观测数据、气象模型预报结果与专业知识,综合分析天气形势,精准预判未来天气变化。
  尤其到了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频发的汛期,首席岗的工作更显紧张。山西省气象台实行首席轮班制,每位首席每次需连续值班48小时。接班前,他们会细致查看前一天天气实况、检验前期预报,同时梳理国内各家数值天气预报产品、集合预报产品等,为值班做好准备。
  采访时,国家级首席预报员赵海英每天8时要准时参加全国天气会商,若需发言,凌晨5时30分便要开始准备;9时30分,全省天气会商如期进行,在听取监测岗对24小时降水实况的说明、预报岗对中短期天气的分析,以及各市台预报后,她会对全省未来14天天气趋势作出预报。
  会商结束后便是当日最繁忙时段。赵海英通过无缝隙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平台梳理出14天预报、短期预报,以及短时12小时、6小时预报等,这些预报会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媒介送达用户。16时,针对海河流域天气会商,赵海英会在14时开始准备材料,与海河流域内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及时研判和通报降雨预报及雨情信息。加密流域跨省天气会商,强化上下游、左右岸气象信息共享及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会商结束后,赵海英发布了与省水利厅联合制作的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与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制作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汛期里,值班首席常需在岗值守、连轴转。当降水量达到特定条件,就会触发“叫应机制”,向上级汇报,协调各部门联动,同时指导下级台站工作。而汛期强对流天气多发,有时一天需发布三四次预警,这类预警时效性极短,紧急时仅3小时,这要求他们始终保持敏锐判断与高效行动。
  采访中,赵海英表示,随着观测产品、技术的迭代更新,气象科研能力愈发重要。除常规工作外,首席预报员还需承担科研任务。“天气预报是概率科学,没有百分之百准确,但必须付出百分之百努力。”赵海英说,因天气复杂多变,极端天气下模式与智能预报仍有不足,需预报员用多年积累的经验弥补,这也对他们的班下学习与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
  24小时不间断的“信息汇报”让信息走在决策前
  决策岗的核心职责,是根据天气动态及时制作并上报决策材料。“汛期一来,材料量明显增加了。”在决策岗工作的杨帆拿起一份刚整理好的服务材料介绍,4月至5月,他们决策岗发布决策服务重点、决策服务动态、沙尘天气日报表、天气要情、气象专报、气象信息提示等材料333份,6月至7月,服务材料直接增至500余份。
  和监测岗一样,决策岗实行24小时不间断运作,岗上共6人,早7时至晚8时由白班人员值守,之后交由晚班人员接替,确保全年无间断响应。尤其到了汛期,工作人员需时刻紧盯天气变化,根据不同天气态势动态调整决策服务内容。
  每天早7时,决策岗便启动当日工作。整理前一天天气实况、短期预报,以及当年天气与历史同期的对比数据等材料,务必让领导在第一时间掌握雨情和预报信息;若遇重大天气过程,还会提前2—3天制作重要情况报告,通过微信、邮箱等渠道直送,服务领导精准决策。
  “今年夏季气温偏高,‘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又恰逢降水集中、雨量大,决策岗的工作压力也跟着陡增。”杨帆坦言,一旦出现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他们需实时跟进雨情,同步根据暴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预警信号,精准调整上报内容,确保信息传递与天气态势同频。
  从监测岗的实时追踪,到决策岗的精准传递,再到首席岗的专业把关,气象工作者以“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接力直面每一次天气考验。他们协同联动、高频响应,以紧密协作形成合力,不仅筑牢了应对汛期天气的坚实防线,更以“精准为要、毫不松懈”的严谨态度,日夜坚守在风雨一线。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杨洲芬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