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涛:用行动诠释新时代援疆担当
张志涛:用行动诠释新时代援疆担当
张志涛正在介绍将要兴建的北塔山贸易加工产业园
7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大风裹挟着草香掠过广袤的草原。去年12月,张志涛第一次踏上北塔山的土地时,他在日记里写下:“有山没有树,有沟没有水,风吹石头跑——这就是我要扎根的地方。”这座始建于1952年的边境牧场,作为兵团六师唯一的边境农场,守护着69.114公里的边境线,但这里的电力、医疗等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
“北塔山哈萨克语意为‘牺牲自我的地方’,来之前我反复问自己:是来镀金,还是来干事?”张志涛坦言,是“北塔山马背医生”李梦桃的事迹给了他答案。李梦桃扎根边疆50余年,骑马巡诊26万公里,救治2万余人次。张志涛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这里留下点什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奇台医院北塔山牧场分院是张志涛最常去的地方。这座由山西援建的1624平方米的门诊楼内,飘着艾草的清香。
张志涛初到时,这里面临“有设备无人会用、有政策无法落地”的困境。“山西医保制度成熟,但照搬过来肯定‘水土不服’。”作为晋中市医疗保障局派出的援疆干部,他花了3个月时间走遍牧场,调研牧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将山西的“慢性病管理”经验与当地实际结合,为牧场患风湿、关节炎的牧民带来福音。
“张场长一来就进行制度‘补课’。”该分院副院长阿依登·包尔江说,“他带领着我们梳理出多项制度空白。”如今,该分院已经具备服务周边4500人至6000人的医疗保障能力。乡村医生美兰感慨地说:“以前患者看病要去200公里外的县城,现在家门口就能看病了。”
在北塔山贸易加工产业园规划图前,张志涛的指尖划过一片片待建区域:“这里将建矿石筛选厂,那里要建跨境仓储物流中心……”作为兵团的边境智慧口岸园区,这里距中蒙乌拉斯台口岸仅4.5公里,却曾因交通闭塞、设施落后,“守着金碗要饭吃”。未来,这里将彻底改变。
在牧民热阿依尼别克家中,张志涛细声与老人交流:“大叔,您的慢性病药要按时吃,下个月分院有山西专家义诊。”老人抹着眼泪说:“我的儿子经常在外放牧,志涛比亲儿子还上心!”
这样的场景,是张志涛工作的常态。他跟随援疆医疗队开展“牧区巡诊”,为牧民建立健康档案;推动“晋疆师生结对”项目,让北塔山的孩子们通过视频与山西名师“面对面”……
在北塔山,风会记住每一个跋涉的身影,雪会凝固每一份赤诚的初心。张志涛和千千万万援疆干部一样,用脚步丈量边疆,用双手托起希望,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着新时代的“山海情”。
文图均由本报记者姚凡采写、拍摄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