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水入黄河 三晋生态绘新篇

——山西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纪实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忻州静乐县污水净化中心尾水湿地,粉紫色的千屈菜是净化水质的功臣。

太原市晋阳街泵站,工程师们在调检设备。

文水县畜禽粪污综合治理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中的处置站。

侯马北庄村地表水厂工地,工人正在扎捆钢筋。

文水县刘胡兰镇工业聚集区污水处理厂所展示的水样。

新绛县泉掌镇泉掌村经过处理的水。

介休市义安镇北辛武村黑臭水体治理,生态滤床发挥了大作用。

霍州市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实现智能化管控。

洪洞县汾河生态治理项目现场,工程师介绍滩槽整治工程。

扫码看视频。拍摄、制作:李慧辰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的殷殷嘱托:“一泓清水入黄河”。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2025年年底,山西开工建设的285个生态保护工程将收官。7月25日到8月1日,顶着烈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随山西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组织的“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新闻媒体行,驱车1300公里,实地探访太原、忻州、晋中、吕梁、临汾、运城6市16处工程项目现场。其中,包括5处城市、乡村污水处理厂(站)项目,3处湿地建设项目、3处汾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河道岸线综合治理项目,2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项目、1处供水水源置换水厂项目、1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项目、1处泵站扩容改造工程项目。
  视线所及,处处惊喜,是愿景落地的喜悦和未来可期的美好,是建设者所付出的心血、智慧与热忱,是千万三晋儿女守护母亲河的蓬勃热情与坚定步伐。
  使命在肩,以担当之责开启生态新程
  山西,作为黄河中游的重要省份,肩负着守护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2023年6月,“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在三晋大地正式启动,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一泓清水入黄河”《行动方案》《工程方案》和《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攻坚战工程的十六条措施》,明确工程建设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搭建起了推动工程落实的“四梁八柱”。《“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方案》明确要求,到2025年底,汾河流域基本实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目标。量化的具体数据包括,汾河流域21个国考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逐步减少汾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开采量,保障生态基流,汾河干流流量不低于15立方米/秒。
  以285个工程项目为抓手,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规划,从政策制定到行动落实,山西以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精心布局、统筹推进。
  而今,285个工程完工已过七成,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位一体”的治理新格局初步构建,筑牢黄河中游重要生态屏障即将实现。
  攻坚克难,以奋进之姿筑牢生态屏障
  在已完工投入运营的临汾霍州市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当着记者的面,工人师傅从污水厂出水口接了一杯水样,无色无味,对比矿泉水几乎看不出差别。再拿进厂的污水对比,就像泥人洗过澡一般。
  该处理厂投运以来,凭借智能化管理和先进工艺,实现了稳定高效运行,当前日均进厂“洗澡”的污水量七千到八千立方米。让工程师们自豪的是,547天的运行周期里,出水水质优良,有490天出水清澈到能媲美自来水,达到地表Ⅲ类水,剩下的天数也稳稳达到Ⅴ类标准。
  污水处理厂运营方北控水务集团晋临区域总经理助理王小平详细介绍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含量,通过智慧水务平台的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该厂实现了污染物精准减排。处理后的中水源源不断安全回用,有效提升了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优化了城市水生态。
  同样对自家“生产”水样自信的还有吕梁市文水县刘胡兰镇工业聚集区污水处理厂,从“进水”到“二沉”,再到“出水”,浊流变清波。污水处理厂处在英雄的家乡,建成运行已经七八年时间,承担着3个村庄农业源、工业源和生活源的污染废水。
  随着文水肉牛养殖业发展,屠宰等生活生产废水处理负荷加大,2024年,文水县对该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扩容改造,日处理能力提高至1万立方米,出水水质的三项污染物指标稳定达标,同时,彻底扭转了污水直排汾河支流——磁窑河,再通过磁窑河的“自然净化+流域监管”削减污染,最终使流入汾河的水水质达标。
  在污水处理厂奋力“消化”废水的同时,另一个污染治理难题也日益凸显——堆积如山的牛粪处理。文水县是肉牛养殖大县,每天产生的数千吨牛粪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保贤村养殖户梁金柱说,过去村里牛粪要么露天堆放,要么随意倾倒,蚊蝇嗡嗡臭气熏天,尤其是一下雨,粪水横流,对村里的水和土壤都造成二次污染。牛粪处理难,以致他当时不愿意养牛。
  如今,这一难题得到破解,文水县畜禽粪污综合治理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引入北京誉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和技术,在文水县成立属地公司,让牛粪“变废为宝”,成为绿色燃料。该公司负责人赵雪介绍,在乡镇建设牛粪中转站,养殖户随时可以把牛粪送过去。通过智能封闭收集清运车,集中拉到深加工中心处理。令人头疼的牛粪加工后华丽变身为生物质燃料,可替代燃煤助力减碳。
  这一套“粪污”组合拳下来,牛粪实现了“日产日清”,破解污染难题的同时,也成为循环经济的生动范本。
  梁金柱家也从不养牛到养了百余头牛,每天一大早他把牛粪拉到村里的粪污站,院里村里都干干净净。今年牛肉卖得好,全家人都乐呵呵的。
  从污水处理厂的精细过滤,到畜禽粪污的化害为利,山西正以系统治理的智慧,将“一泓清水入黄河”的蓝图化为现实。
  绿色蝶变,以振兴之愿重塑生态容颜
  “希望在奔赴未来的路上,我们有着生生不息的热爱,如星璀璨,如风自由。”这是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墙上彩绘的“标语”,满满的文艺范儿。
  这个枕汾河而居的小村子,满是诗情画意。蓄水的池塘里,悠闲的大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池畔边的生态滤床上绿植盎然。村里曾经的臭水坑建成了下沉式的篮球场,去年还举办了“村BA”,包括介休市里的篮球队伍来参赛,观众足足上千人。
  中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鹏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他介绍说,曾经的中街村和北方许多农村一样,“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如今村子景和人祥,村民们说,“不知道外面的小康是啥样,但是在咱们村小康就是这个样子。”这一巨变得益于农村黑臭水体集中整治工程、中水利用等项目。晋中市生态环境局介休分局局长白晋告诉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介休市共有17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项目于2024年9月开工,2025年11月将全部完工。“治水惠民”,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家家接管网、户户享清流”,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同样地处汾河岸畔的运城新绛县龙兴镇娄庄村,一望无际的莲藕在阳光下生机无限。
  这片藕塘此前并没有,是在汾河流域新绛县干流段综合治理项目完工后,村民栽种的。该项目治理河长14.68公里,加高加固改造了堤防、建设了主槽岸坡、磨盘坝等。同时配套道路、绿化植被。工程提高了河道防洪标准,同时极大改善河道水生态和水环境。
  新绛县水利局局长王玉介绍说,娄庄村历来有种莲藕的传统,但近些年因水质水量不再种植,莲藕复种就是村民对汾河综合治理工程的点赞和嘉奖。碧波荡漾,书写新的诗篇。静乐县污水净化中心尾水湿地建设项目,净化水质的粉紫千屈菜摇曳生姿,将处理后的中水经自然净化后涓涓汇入汾河。沿汾河而下,介休、洪洞两座国家湿地公园宛如蓝绿交织的生态长廊,荷花盛放、水鸟翩跹,每一株水生植物的生长都在用独有的能量涵养着母亲河,每一湾碧水的荡漾都在重塑着母亲河的容颜。“汾水清兮入黄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同时,沿岸百姓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久久为功,以恒久之志守护生态成果
  采访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太原市晋阳街泵站扩容改造工程主体7月5日刚刚完工开始试运行。泵站抽排能力从原有的30立方米/秒提升至50立方米/秒,7月下旬太原的两场短时强降雨,泵站牛刀小试,有效缓解了太原南中环桥一带内涝的危机。
  太原市目前已建成的雨水泵站有98座,总抽排能力137.45万立方米/小时,保障189.77平方公里范围内平稳度汛。
  在侯马的北庄村地表水厂工地上,焊花飞溅,水厂是汾西灌区龙子祠泉水向侯马市供水水源置换的终点,之于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侯马意义深远,在54公里外的另一端,是龙子祠的泉眼。
  到2025年年底,输水管道架接两端,1468.7万立方米的年供水量将滋养这座古都,长期打井取用地下水的侯马从此将跨入矿泉水+纯净水饮用的时代,983万立方米地下水也终于可以“休养生息”,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意义重大。
  这是几代侯马水利人的梦想,而今在自己这一任上落地,侯马市水务局局长陈永乐眼里满满的光亮。施工方负责人点赞说,项目开工就是冲刺,建设过程中,侯马政府职能部门积极作为,主动服务,为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通道,及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劲头儿也让他们备受鼓舞,快马加鞭保工期保质量。
  5天时间,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密集采访了三四十位工程项目的规划者、建设者、守护者、运维者、受益者,他们既筑梦生态文明,同时也在自我磨炼成长。
  有的说,面对复杂的水系治理和生态修复课题,需要不断突破传统思维,在实地调研与方案优化中练就了更系统的全局视野;有的说,顶着烈日夯基垒石,攻克输水管网、污水处理工艺升级等技术难关时,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有的说,过去只会按图纸挖渠,现在懂了怎么让植物自己净化水体生态平衡……这些感悟里,藏着最真实的成长轨迹和生命的拔节。
  清澈的汾水映照出他们晒黑的脸庞,这些新时代的治水人守护的不单是母亲河,还有那份在汗水里淬炼出的专业与热爱,正如汾河流域的水质改善,从“Ⅳ类”到“Ⅲ类”的跨越,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创新。“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在“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壮阔工程中,这句话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生态保护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这条攻坚之路上,每一滴清水都是答卷,每一个项目都是里程碑,既在山河之间,更在人心之上。

  相关 
  “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见成效
“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在聚焦水质改善目标的基础上,衔接水网建设、防洪能力提升、黑臭水体治理等多种类型,通过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陆域一体谋划,治污、调水、清淤、增湿、绿岸一体实施,取得了初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一)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5年1-6月,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水体比例96.8%,同比提升8.5个百分点。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94.8%,同比提升个6.7百分点,黄河干流国考断面保持在Ⅱ类水质;汾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90.5%,同比提升19.1个百分点,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保持在优良水质。
  (二)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通过实施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园区中水回用、雨污分流改造等工程,建成污水管网,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
  (三)水环境承载力日趋增强
  通过实施尾水人工湿地、河道综合治理、国土空间绿化等工程,新增人工湿地,完成河道治理,压采地下水,水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提高。
  (四)再生水循环利用效益得到提升
  通过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及中水回用、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和中水回用、再生水管网建设等工程,新增园区废水集中处理能力。
  (五)美丽乡村底色更加亮丽
  通过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黑臭水体治理等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

  记者手记
  在母亲河畔,被汗水浇灌的时光
  几天来,站在村庄里、工地上,在汾河边的堤坝上格网石笼上,热浪裹挟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媒体行的记者们虽个个被汗水浸湿,眼里却都闪烁着一样的光芒——有新闻的敏锐,有学术的专注,有对镜头和文字的执着,也有对母亲河对家乡的热爱。
  好新闻从来不是坐在空调房里写出来的,男记者扛着沉重的摄影摄像器材爬高上低;女记者冲到牛粪处理车间只为离现场再近一点;新媒体的年轻记者下车拍摄上车编发;传统媒体的70后白天纸笔采访记录,晚上打开笔记本电脑奋笔疾书。
  每位记者的采访本、录音笔、手机、相机里都记录下太多动人的瞬间:有工地上工人顶着烈日绑扎钢筋,有泵站里老师傅手把手教徒弟调节流量阀,也有辛苦敬业的同行。并肩作战的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工作人员发小作文感叹“媒体人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令人无比敬佩”。在整理这些素材时,我不由感慨,记者们见证生态文明的这5天仅仅是一个缩影,万千治水人却是经年累月的付出。希望通过我们的笔和镜头,让更多的人看到烈日下的汗水,灯光下的智慧,珍视母亲河,守护母亲河。
  那些被汗水浇灌的时光,终将和这一泓清水一起,奔向黄河,滋养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8、9版采写、摄影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赵晋燕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