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砥砺前行 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三农”问题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山西实践①】走有机旱作之路 谱现代农业新篇
【牢记嘱托 砥砺前行 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三农”问题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山西实践①】走有机旱作之路 谱现代农业新篇
运城市盐湖区曲村夏粮收获现场。
方山县有机旱作高粱田里种植户在拔草。李莉摄
长子县农技专家和农户在草泊村察看玉米长势。刘盼摄
阳泉市技术人员在开展播种技术指导。
播种机正在播种玉米。
朔州市朔城区玉米膜侧播种技术田。
临汾市古县“一免五增”技术标准化种植基地。
无人机在有机旱作高粱田里喷洒农药。郝宏伟摄
芮城县有机旱作小麦田开展病虫害防控作业。
左云县千亩有机旱作向日葵示范片。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时指出:“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山西少雨缺水,要保护生态、节水发展,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
8年来,我省牢记领袖殷殷嘱托,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累计投入资金近100亿元;2022年与农业农村部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在农业农村部大力支持和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有效转变,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农产品质量效益有较大提升;农田由“望天收”实现“科技养”,产业从“小散弱”变为“特优强”,一条旱作农业的现代化路径正穿透以往雨养农业的困局破土而出。
重点部署:部省聚力共同擘画
八月的运城,热浪翻涌,比天气还要火热的是果园里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芮城县惠丰果品专业合作社苹果有机旱作示范园里,理事长王亚平一边擦汗一边介绍:“我们示范园集成了起垄覆膜集雨保墒、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免套袋管理等技术,形成一套适合干旱地区苹果优质丰产的旱作栽培技术体系。全年亩灌溉用水量60立方米—80立方米,比传统大水漫灌节约70%以上的用水量。水肥一体化设施应用能把肥料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降低化肥使用量30%以上。”
我省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的有机旱作农业,在传承发扬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生态保护等传统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今天,更加注重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农业技术全方位开始新的实践,做到了资源高效利用、土地用养结合、农产品绿色健康、农业高质高效,引领带动了全省的农业现代化。
省委、省政府顶层谋划、高位推动、重点部署,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分年度行动计划方案、《山西省“十四五”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规划》等,以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示范县和封闭示范片为抓手,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等十大工程,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
2022年,农业农村部与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资金、政策、项目如活水奔涌——农业农村部在绿色种养循环、示范区建设、主推技术遴选等项目上优先安排,多次在我省召开旱作节水相关会议。部省联合制定年度计划,相关任务列入省委一号文件和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并利用省政府13710机制进行督办。同时,将有机旱作农业纳入省乡村振兴考核,省农业农村厅等相关单位及各市县积极跟进,我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耕地质量不断改善。我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耕地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进一步提高建设标准,推动各地采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等农田工程建设和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农艺措施,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全省建设高标准农田2605万亩,实施退化耕地治理30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增加,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提高到6.09等。在永和县的梁峁沟壑间,旱作梯田改造工程让“巴掌田”变身“宜机地”,农机通达率从30%跃至85%。
——土壤保土增墒能力不断强化。完成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00万亩。全省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666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78。在具备水源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示范渠灌、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其中,晋北地区推广膜下滴灌100万亩,亩均节水60%,节水1亿立方米。
——农机升级持续加速。在15个县开展机田证一体化试点,一体推进农田标准化、农机智能化、作业精准化。全省实施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10万亩。围绕玉米、小麦、杂粮等粮食作物和果菜药等特色作物,引进、试验、开发新型农机装备460余种,建成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点150余个,全省农业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76.9%。长子县北郜村的千亩玉米示范田里,山西农大研发的旋播一体机将传统蓄水保墒技术与现代机械完美融合,亩均增产10%。
科技集成:有机旱作技术持续完善
“十年九旱”是山西农业最深的刻痕。农业农村部节水农业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娟玲研究员带领团队,经过近20年艰苦攻关完成的“艺机一体化探墒播种技术”,有效解决了广大旱区“轻旱播种大小苗、中旱播种出苗差、重旱无法播种”的重大生产难题。该系列技术先后4次荣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核心技术入选全国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和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8月5日,记者在寿阳县朝阳镇洞子咀村的旱田里,看到一人多高的玉米苗长势喜人,正在抽穗。“今年我们这儿播种的时候特别旱,我们用‘艺机一体化探墒播种技术’种了2000多亩,没想到苗子齐刷刷地出来了,当时真是高兴得要掉眼泪,这技术真的是抗旱保苗利器!”合作社负责人姜文婷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特别激动。
八年砥砺耕耘、八年奋袂前行,山西农科人用沉甸甸的科研成果回应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开展良种攻关,提升旱作粮食生产能力。以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为重点,开展育种联合攻关,选育优质、多抗、高产、宜机的旱作新品种。全省累计引进选育新品种1000多个,瑞普909、长6990、晋谷21、晋薯16、晋糯3号入选国家农业主导品种,长农47号、品豆22、龙生19号、晋早5564等8个品种入选2025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强化科技创新,攻关艺机技术集成。积极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东部耕地地力提升重点实验室、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等6个高水平创新平台获批重点实验室。“有机旱作农业耐瘠抗逆节水增效技术模式与应用”等3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制定了一批技术规程和操作标准,累计发布140项有机旱作标准,省农业农村厅会同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布《有机旱作农业标准体系(1.0版)》,旱地玉米探墒播种、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等7项(次)技术入选全国推广的有机旱作技术。
——加快技术推广,提升有机旱作技术覆盖率。围绕粮油果菜等作物,我省打造有机旱作科研基地44个,示范应用有机旱作技术转化成果,分作物分区域遴选发布有机旱作集成技术51项。建立专家包片联系机制,推行“一体系一专家一基地”服务模式,依托已建设的示范市、示范县和有机旱作生产基地,分区域分作物推广“一免五增”、深松密植、膜侧播种等有机旱作集成技术400余万亩,用足地下墒,保证中旱时出苗率达到80%以上,助力粮油等重要农产品增产增收。
产业振兴:“特”“优”战略实现蝶变
当“有机旱作”遇上“山西特色”,一场农业价值链的重构正在发生。
8年来,我省安排龙头企业专项扶持资金,惠企纾困、滴灌“三农”,建设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化示范区83个,入选国家重点产业集群5个,打造10个省级特优产业强县,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增长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林药林菌种植,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6个。获批国家级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6个。建成农产品冷链集配中心16个,新增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库容450万立方米,创建特色产业乡村e镇100个,出台农产品上行快件补助政策,提升有机旱作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
我省公开发布“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严把产品标准,制定发布团体标准30项,取得商标注册证38类,93个入选产品品牌如群星闪耀。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238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176个,173个优质农产品录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位列全国第13。运城苹果、夏县西瓜、浑源正北芪等品牌价值149.41亿元,“大同黄花”“沁州黄小米”“岚县土豆”3个产品获得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万荣苹果”被授予中国“十大苹果”称号;“吉县苹果”成为全国100个与欧盟互认地理标志产品之一。
我省特优农产品价值链实现深度再造,“山西特色、自然本色”叫响全国、走向全球,品牌溢价实实在在。忻州藜麦月饼每盒卖到288元;吕梁野山坡沙棘原浆年销售额破2亿元;隰县玉露香梨成为“一带一路”国礼,出口美加澳;怀仁绿豆捧回中国国际粮油博览会金奖;浑源黄芪获欧盟有机认证,每公斤出口价超千元;沁州黄小米平均每斤售价比普通小米高5元;吉县“乐之然”有机苹果128元/颗仍供不应求;岚县“土豆宴”研发108道菜品,带动全县马铃薯亩产值破万元……
生态共赢:绿色发展造福千秋万代
随着有机旱作农业的深入发展,我省农业正逐步构建起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农业体系,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
我省的有机旱作技术成果之一“煤矸石充填造地耕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均衡提升技术体系”,实现了新造地的快速培肥,让疮痍之地重获新生。近五年该技术在典型矿区应用推广72.14万亩,累计新增经济效益4.64亿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这项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也获得2023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岢岚县三井镇焦山村红芸豆基地,老农张满仓轻抚太阳能杀虫灯:“从前打药灭虫熏得睁不开眼,现在有了这个小灯,虫子就自投罗网了。”这里的“八统一”种植管理模式实现了化肥减半、农药归零,千亩示范田的每粒豆子都可区块链溯源。岢岚红芸豆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远销至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2023年,这抹“黄土高原红”创汇超千万美元。
8年来,我省编制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制定冬小麦等7种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方案,在109个农业县开展测土配方施肥,90%的行政村施肥方案“进村上墙”。扎实开展农药减量“六项行动”,推广应用“替、精、统、综”4项技术措施,化学农药进一步减量。建成省级绿色防控及农药减量示范基地84个、共辐射推广面积2000余万亩,绿色防控覆盖率逐步达到56.65%。在38个县实施废旧地膜回收补贴,促进地膜高效回收,全省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5%以上。
同时,持续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在全省建设一批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推广秸秆养畜、秸秆沃土还田、秸秆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等模式,带动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3.6%。加大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分别达到83%和98%。在应县和泽州县实施绿色循环种养试点,每年可新增堆肥、沼液肥49万吨,年新增总产值3125万元,试点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寿阳县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后,土壤有机质从1.8%飙升至3.16%;陵川县用果枝培育食用菌,菇渣制成生物肥,“果—菇—肥”闭环使果园亩增收3000元。晋南麦田推行的“两晚两增”模式,小麦晚播节水30%,玉米晚收实现增密增产。芮城百亩智慧农场用涡轮喷杆喷灌,通过手机终端精准调控,节水60%,节肥30%……
从太行山麓到吕梁山脊,当探墒播种机划开干渴的土地,当智慧灌溉系统唤醒沉睡的梯田,当“有机旱作·晋品”走向世界餐桌,黄土高原的悠久旱作史正在被重新定义。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与自然和解的智慧——在雨水稀缺的土地上,山西以科技之犁、以生态之心、以产业之力,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有机旱作崭新篇章,为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劲引擎。
本报记者王秀娟
悠久农耕智慧的现代传承
翻开山西农业的史册,就是一部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史。从古老的丁村文化到清朝祁寯藻在我省寿阳守孝期间撰写的区域性农学著作《马首农言》,从西周的“畎亩法”到汉代的“代田法”,旱作智慧一脉相承。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山西探索形成“三庄一寨一山一川”(壶关晋庄、闻喜东官庄、屯留王公庄、昔阳大寨、柳林董家山、陵川平川)的旱作典型,成为旱作传统和现代技术结合的经典范例。这些传统智慧将土地视为生态和生命系统,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循环利用营养物质保护土地,形成了绿色、生态、可持续的自身循环系统。
当前,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成为人们的时尚追求,现代农业必须是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必须产出更多绿色有机农产品,与时俱进地契合人们的需求。我省以有机旱作农业为引领的现代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正在由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因此,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不能搞偏、搞窄、搞错。有机旱作农业不是传统农业的简单回归,而是涵盖耕地地力提升、农水节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新型主体培育、信息化工程等多领域融合的综合性工程,最终实现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不仅解决好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提供绿色、优质、健康的功能性农产品,同时实现水、土、肥、药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并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挖掘农业全链条价值。
我省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有机旱作模式正在精心构建“土壤水库”,让每一滴珍贵的雨水都能在土壤中停驻更久。同时,依靠绿肥与有机肥滋养土地,对土壤微生物网络悉心呵护,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唤醒其涵养水源、滋养作物的内在潜能。
一些新技术的生命力正在显现。2025年7月,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秸秆聚乳酸可降解地膜中试平台”在晋中国家农高区正式启用。该平台以秸秆资源为原料,运用生物发酵和高分子材料技术,将秸秆转化为聚乳酸基可降解地膜。这种地膜不仅有保墒、增温、抑草等功能,而且能在自然环境中完全降解,为解决农田“白色污染”提供了新方案。
如今,“晋享天然,品味出色”的“有机旱作·晋品”品牌叫响全国,沁州黄小米、隰县玉露香梨、夏县西瓜等品牌农产品畅销全国,为旱作农业发展提供了样板。
当黄土高原的有机旱作农业成为品牌,农业的价值被重新定义:农业不再是吃饭产业,而是融合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的生命系统工程。这是山西的答卷,也是中国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王秀娟
特写1
长子县草泊村——“一免五增”助增产
“今年这玉米长势比往年好多了,秆粗穗大,多亏了农业专家对我们进行指导,这叶子一点斑都没有。”8月3日,在长子县草泊村的玉米田里,绿油油的植株迎风摇曳,宽大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农户王素芳穿梭在地头,轻轻拨开一株株玉米,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片长势喜人的玉米田,正是草泊村推广“一免五增”技术的成果,“一免”是指播前免整地,“五增”则是增墒、增养、增密、增绿、增重。2023年,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和当地合作社,在草泊村试点推广这项新技术,通过集成深播蓄水、有机肥替代、合理密植等10项关键技术,帮助农户实现增产增收。
过去,草泊村的玉米种植一直沿用传统耕作模式,农户习惯稀植浅耕,亩产长期低位徘徊。“种得稀,肥料利用率低,遇上干旱年份,老百姓收入更没保障。”草泊村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胡鹏飞介绍,前年专家来推广“一免五增”技术时,不少村民持观望态度,担心增密会导致倒伏,免耕会影响出苗。
为了打消农户顾虑,合作社带头示范,选取200亩地进行对比试验。结果令人惊喜:采用新技术的玉米田,亩保苗株数从4000株提升到4500株,且植株健壮,抗倒伏能力增强。“今年测产,示范田预计亩产保底能突破900公斤,比传统种植增产150公斤以上。”说着,胡鹏飞指着道路两旁的玉米地进行了对比展示,“你看这个玉米地,是农户用自己的传统方式种植的,高低不齐,长势也很一般。看这边,用‘一免五增’这个技术种的玉米,明显长势好,这是同一时间同一个人的地。”他介绍,去年不少农户尝到了种植的甜头,今年也纷纷加入了合作社,跟着他运用了新技术。
“‘一免五增’技术的核心,在于免耕保护土壤结构,同时通过科学调控水肥、微生物菌剂和田间管理,实现增产增效。”合作社技术员杨安军说,除了常规培训外,村里还建立了微信指导群,农户随时可以上传田间照片请教专家,解决田间管理各类问题。
不但产量提升了,成本也节约了。王素芳说:“自从采用新技术后,之前旋地、播种、打药每亩需要120元,使用一体机后只要70元,每亩节约50元。”茁壮成长的玉米穗正悄然孕育,新的农业科技已在田野里生根发芽。
本报记者李全宏
特写2
山阴县有机旱作农业基地——富硒地里新希望
“日平,黄花梁前坡那片谷子得抓紧统防统治!”8月3日7时,山阴县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志龙在电话里叮嘱合作社农场场长杨日平,“大雨刚过就高温,病虫害准来捣乱,赶紧混好灭虫药喷洒啊。”说话间,陈志龙已抓起草帽往地头走。
万亩富硒有机旱作农业基地里2000亩连片的谷子地在坡梁上铺展,墨绿色的叶片在风里翻动。陈志龙扒开覆盖在垄上的渗水地膜,手指粗的水带正悄悄将水分送进土壤,“县里推广的渗水地膜全覆盖穴播技术,开沟、施肥、播种、铺地膜和滴灌全在种地时一次完成。过去大水漫灌一亩地得60立方米水,现在滴灌15立方米就够,一个人管五六十亩不成问题。”
地处晋北的山阴县,曾因降水量少而农业产量低。为破解这一困境,该县与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合作,率先在全省试验试种渗水地膜旱地谷子,充分利用5毫米以下无效降雨量,使旱地变“水地”,提高了出苗率和成活率。在推广种植中,县农业农村局为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县里每年都有地膜和肥料补贴,10个乡镇的种植户都受益。”陈志龙说。
田埂上,山西农大的研究生们正蹲在垄沟里采集数据。“博士们每周都来,比我还上心。”陈志龙指着地头的农科站说,“那排蓝顶平房里,50多位专家轮班驻守,第一年试种产量就飙到800斤。”如今,山阴县7万亩左右的谷子地,使用这套技术亩产可达450公斤,比传统种植每亩增产300多公斤,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这片冬播的晋谷21号比前边春播的高了10厘米,也是有机旱作配套技术。搁以前,秋分就冻死在地里了,现在冬播技术一用,霜降前准保熟透。”陈志龙指节蹭过谷穗。
合作社与中国农大合作,将社里1000多头优质奶牛每天产出的牛粪利用微生物菌剂发酵制成有机肥。“山阴县土壤中硒含量是国家规定富硒土壤标准的24倍。我们的‘塞外火山土’富硒小米是县里重点培育的品牌,每年穴播前将这种有机肥上好。加工后的小米每斤能卖到30元,筛出的碎米和糠麸也不浪费,酿成富硒醋又是一笔收入。”陈志龙指着合作社的产业链图说,从谷子种植到小米加工,再到富硒醋酿造等,全产业链去年营收突破2000万元。
本报记者张丽媛 本报通讯员张春霞
特写3
方山县马坊村——青纱帐里好年景
“早点出门,趁上午凉快点,抓紧时间把草拔完,明后天就要开始追肥了!”8月5日,吕梁市方山县马坊镇马坊村,一大早,村民李玉成就拿上草帽出了门。
晨曦照在村庄外宽阔的田野上,极目远眺,农田里近一人高的高粱,一排排、一列列,整整齐齐,挨挨挤挤,北方农村夏天最美丽的景观——青纱帐,一下子就跳到了眼前。
“今年雨水足,庄稼长得好,高粱一天一个样!”望着眼前绿油油的高粱,李玉成满脸都是欣慰的笑容。
李玉成种了11亩有机旱作高粱。长在高粱植株间的草,需要人工拔除。“除草剂?那东西我们不用。”太阳出来了,李玉成抬手擦擦额头上的汗水,继续拔草。
方山县生态环境优越,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马坊镇是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马坊村千亩有机旱作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由该村村民委员会负责实施。2024年,该村种植高粱1000亩,平均亩产653公斤,年创收225万元,极大地增加了村民收入。
武建明是马坊村村委会委员,也是村里有机旱作现代农业示范园巩固提升项目工作组副组长。他告诉记者,马坊村的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2.63g/kg,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优势很大。
“农民也要学科学。这两年,我们大胆研究新技术,运用新品种,积极探索高粱种植高效新模式。”武建明介绍,示范园采用高粱全膜起垄宽窄行有机旱作种植技术,由省农科院专家进行全程技术指导;高粱品种选了适合旱地种植、适应园区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晋早5564”,包衣种子;肥料管理上,每亩地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3—4立方米作为基肥。
马坊村党支部书记任云强介绍,村里现有全膜播种机4台、翻转犁12台、旋耕机20台、地膜回收机4台、小型播种机20台、除草机15台,高粱种植基本实现机械化操作。“今年天气条件不错,是个好年景,我们预估今年高粱平均亩产在650公斤—750公斤。”任云强说。
2025年是马坊村有机旱作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巩固提升年。“我们的目标是实现高粱平均亩产比常规种植增产10%以上,同时带动周边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等实现增收。”武建明说。
本报记者高桦 本报通讯员李莉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提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