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出金种子 亩产千斤粮
——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品育”系列小麦育成记
育出金种子 亩产千斤粮
——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品育”系列小麦育成记
粮安天下,种子为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实现稳产丰收。在遭遇严重春旱的情况下,我省小麦喜获丰收,单位面积产量创历史新高。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姬虎太研究员带领的高产优质抗逆育种团队培育出的“品育”系列小麦展现出巨大丰产潜力,在多个核心示范区逆势突围,交出硬核答卷。“品育8175”在我省永济市董村农场水肥一体化示范田亩产768.75公斤,以扎实数据验证了该高产旱肥型品种的广泛适应性与丰产潜力。另一高产强筋耐寒新品系“品育8168”在隰县龙泉镇下王家庄村的两年三作示范基地亩产达到686.76公斤,较隰县历史上最高单产翻了一番。
扎根沟壑梁峁 播撒攻坚希望
7月28日,记者见到了姬虎太研究员,听他细数育种路上的艰辛与荣光。
1992年,姬虎太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怀揣育种梦想投身当时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彼时,课题组“一无育种资源,二无试验设备,三缺研究资金”。面对困局,他遍访二十余位国内外专家,搜集五百多份珍贵小麦材料,写下五万余字浸透汗水与思考的学习笔记。针对晋南麦区水资源匮乏、品种稳产性差、抗性薄弱等严峻挑战,他锚定节水抗逆、稳产高产的育种目标。
数十载春秋,他与团队扎根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在“追云逐雨”中播撒四万株希望,又不得不在烈日炙烤下忍痛淘汰99.9%的“候选者”。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两鬓微霜的中年,姬虎太将青春熔铸于“播种—观察—淘汰”的往复循环,只为在千万分之一的变异中,捕捉到那株根系深扎两米、无惧干旱的生命奇迹。他创新构建了“多生育环境与多点鉴定协同”技术体系:于水地锤炼丰产性与抗病性,在旱地磨砺适应性与抗旱力;借中肥环境评估稳产性与节水性,以高肥条件检验高产潜力……
2006年,姬虎太课题组以“临优20165×济麦22”构建杂交群体,首创“水旱双轨筛选法”激发杂种优势。经12年攻坚克难选育,终于在2018年育成“品育8012”,实现了育种技术体系的跨越式升级。
品育8012以高产广适、农艺性状优良、抗旱节水、耐盐碱等“一高两优四抗”特性重塑产能边界——2023年,在我省临汾洪洞亩产651.04公斤、山东济宁亩产779.5公斤,2025年,在山东高密井沟镇亩产843.38公斤。
“品育8012”系列还被称为盐碱地产能破壁者,重塑盐碱地亩产极限,成为黄淮麦区抗逆增产的科技引擎。2023年河北南皮县盐碱地亩产637.7公斤,2024年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金大地种植专业合作社3000亩盐碱地应用“品育8012”亩均增产75公斤……
“品育8012”通过审定以来,连续五年入选山西省小麦主推品种,在山西、山东、河北大面积推广,持续兑现高产潜力,为粮食安全筑牢品种根基,驱动小麦单产提升工程落地。其核心成果“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品育8012选育与应用”荣获2024年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聚焦旱区困境 提升粮食产能
我省素来“十年九旱”,经常陷入严峻的“水赤字”困局。随着灌区增产潜力趋近极限,旱区已成为提升粮食产能的关键所在。
在此背景下,姬虎太课题组早在20世纪便着手布局旱地小麦品种培育。1997年,课题组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抗旱种质资源。经过多年精心组配,2005年选用引进种质“97土31”为母本,与课题组自育丰产中间材料“91744907”为父本进行杂交,2010年F5代出圃。在后续试验中表现优异,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适宜晋南、甘南天水、陕中、河南及冀南沧州等旱薄地种植。
十数年如一日的育种,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匠心修行。焦渴的黄土高原上,深扎的根系刺破板结的土层,蜡质的叶片锁住珍贵的水滴,科技的力量写下最动人的丰收序章。“品育8155”最终以耀眼高产回应了这份坚守——2022年6月6日,临汾市尧都区创下579.9公斤/亩的山西省旱地小麦单产新纪录;2023年6月7日,运城市盐湖区北任留村百亩示范田,平均亩产稳定达507.65公斤。2023年,“品育8155”荣膺第八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农产品优质奖”,并在2023至2025年间连续入选山西省农业生产主推品种。
这一闪亮的科研硕果,迅速转化为广阔的市场价值。“品育8155”于2019年、2021年及2024年先后转让给陕西大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普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河北渤禧种业有限公司。河北渤禧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度评价“品育8155”:“该品种抗旱耐盐碱,产量潜力大,非常适合黄骅盐碱旱薄地种植”。今年6月10日,在黄骅市张八寨村育种示范基地,“品育8155”实打实收亩产突破577公斤,以耀眼的高产实绩,印证了其在盐碱旱薄地上的卓越适应性与巨大潜力。
从黄土高原到渤海盐碱地,一粒种子正唤醒干渴大地最坚韧的丰收基因,为旱地小麦高产稳产树立了新的标杆。
树立前瞻思维 破解靠天吃饭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的驱动下,旱区农业正经历深刻转型——丰产目标从“依赖天时”转向“人控资源”。在此背景下,姬虎太团队敏锐地洞察到,水旱兼用型小麦品种必将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版图上实现“弯道超车”的核心引擎。
为顺应这一战略需求,课题组前瞻性调整育种策略,针对旱肥地生态特性,成功选育出适宜黄淮冬麦区旱肥组种植的国审小麦新品种“品育8175”。
作为2010年以来我省首个通过国家旱肥组审定的品种,“品育8175”实现了旱地小麦成穗数与穗粒数协同改良的重大突破。其巨大的应用前景与商业价值迅速获得市场青睐——2024年9月,山西普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斥资100万元,获得“品育8175”的品种权独占实施许可,创下我省小麦品种转化金额的历史新高。
“品育8175”的突出优势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得到有力印证。2024年,在小麦生育前期低温、返青期后持续高温、生育后期“干热风”极端气候之年,其在运城市闻喜县桐城镇仪张村雨养旱地示范田实收亩产329.86公斤,较对照“晋麦47”增产13.24%。今年6月9日,在永济市董村农场水肥一体化示范田,亩产更是突破至768.75公斤。6月15日,在临汾市尧都区韩村试验基地(春浇一水条件下)亩产达520.45公斤,成功实现“一水千斤”的产量目标,验证了其节水潜力。对此,山西普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贾志强评价:“‘品育8175’在不同水旱条件下均展现出广泛的适应性与丰产潜力,是适宜黄淮北片麦区水旱兼用的‘黄金品种’。”
继此之后,另一高产强筋耐寒新品系“品育8168”在临汾市西山高寒县区的隰县再创佳绩——今年7月5日,在隰县龙泉镇下王家庄村的两年三作示范基地,“品育8168”亩产高达686.76公斤,隰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婷高兴地说:“这个亩产较隰县历史上的最高单产翻了一番,今年夏播作物收获后,我们要在两年三作区推广这个品种。”
每一粒稳产良种的诞生,都蕴藏着科研人的执著。如今,“品育”家族系列小麦在各地沃土上生根发芽、拔节生长,印证了十年磨一剑的科研坚守。正如姬虎太研究员所言:“育种家要把论文写在广袤的土地上,把丰收攥进农民的手心里。”这既是山西农科人刻进血脉的初心,更是端牢“中国饭碗”的坚实底气。
本报记者王秀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