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多部门协同联动开展2025地震应急联合演练

桌面推演+实战拉动 规定动作+模拟情景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扫码看视频


  演习设定
  本次演练模拟我省某地突发6.1级地震的紧急应急响应。省地震局各部门(单位)、忻州、大同、朔州市防震减灾中心,忻州中心站、太原中心站、大同中心站应急人员模拟震后应急处置行动。
  “(演练)【山西地震台网】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7月28日14时10分在山西忻州市原平市(北纬38.71度,东经112.71度)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5公里。山西省地震局。”
  震情就是命令!收到演练“地震”信息,山西省地震局模拟启动一级应急响应。

  7月28日,由山西省地震局牵头,统筹全省地震系统力量,联动省应急管理厅、省消防救援总队、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西局、省地质勘查局、省红十字会等多部门,共同开展2025年地震应急联合演练。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随此次演练工作队赴“震中”现场采访。

  大胆创新,一次有方案没脚本的地震应急演练
  “这是一次有方案没脚本的演练,参加演练的相关单位和人员都是在接到地震信息报告后才展开应急响应工作,也是一次大胆创新的演练模式。”山西省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丕煌说,本次演练秉持“实战化、全协同”的核心理念,采用“桌面推演+实战拉动”“规定动作+模拟情景”的复合方式,模拟省内某地突发6.1级地震的紧急应急响应。
  演练中,“震后”0-1小时,省、市、县三级地震部门反应迅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省级层面行动高效有序,迅速完成震情速报、灾情搜集、快速评估、跨部门调度及新闻发布等核心任务。
  “现场工作队共派出41人、10辆车,携带流动测震仪器5台套,另携带了现场办公、后勤保障等各类装备。在行进途中,我们每隔半小时将沿途收集到的灾情报送局后方指挥部。”王丕煌带领现场队抵达模拟震区后,通过应急通讯指挥车与山西省地震局指挥部视频连线,实时汇报“震情”。他向指挥部汇报:本次“地震”造成破坏较为严重,“震中”××街道破坏较大,有部分老旧房屋倒塌,当地政府已启动应急预案,先期开展应急处置,当地救援队伍已开始抢救被埋压群众,整体社会秩序较为稳定。现场工作队已先期开展灾害调查、流动监测设备架设、现场宣传、现场通讯联通等工作。
  地震演练现场是一处废弃的厂房,在一片废墟中,现场工作队队员开展灾害调查、烈度图编制、流动监测、应急通信搭建等实战作业。
  “我们在‘震区’架设了短周期地震仪,它可以实时记录、传输地面震动的速度值。”殷伟伟,山西矿山地震监测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演练震情监测组工作队员,正在和现场工作队的同事一同监测“震区”实时更新的数据。他说,强震发生后,一般会在震区架设流动台站,主要是为了弥补固定台站的不足,或者是由于强震发生导致已有固定台站损毁所造成的监测能力的减弱。布设流动台站可以在震区形成密集观测网络,提升地震监测区的地震监测能力,进而能够全面、精准地监测余震活动,为灾害评估和科学研究提供关键数据。
  “这辆应急通讯指挥车是我们救援工作的‘神经中枢’,它是一个集成的、可快速部署的移动指挥所。”王飞剑,山西地震应急中心工程师、现场工作队通讯保障组队员,他说,车辆抵达灾区核心区域后,5分钟内就能展开工作,是为指挥部、各救援队伍(消防、武警、医疗、工程抢险等)提供集中会商、决策研判的场所。车内配备大屏幕显示器、会议系统、办公设备,确保指挥指令高效传达。
  王飞剑介绍,指挥车的车载发电机能为车辆自身设备以及现场急需的通讯设备、小型医疗设备、照明设备等提供应急电力保障。车辆还配备4G/5G通讯和卫星通信设备,4G/5G链路可以保障高清音视频通讯,如地面网络损毁影响,使用卫星通讯设备能够第一时间与后方指挥中心建立稳定可靠的语音、数据、视频连接,上报灾情、请求支援、接收指令。还可在指挥车周边区域提供临时Wi-Fi网络,供救援人员接入互联网获取信息、传输数据,或供指挥部临时办公使用。
  同时,指挥车还配备了无人机、车载摄像头等,可将救援现场(如建筑废墟、堰塞湖险情、道路损毁情况)的画面回传到指挥车大屏幕,让指挥部“看得见”现场,做出更精准的判断。指挥车配备的大功率扩音喇叭,可以向周边受灾群众发布重要通知、安全提示、避险指南、救援点信息等,以便安抚群众情绪,引导群众疏散或集中。
  “震区”突发情况不断,救援调度有条不紊
  “‘震中’××镇道路阻断导致车辆无法通行”“一处陡峭边坡存在坍塌的地质灾害风险,建议协调地质勘查部门进行风险评估”“现场救援时有一栋楼房倾斜,不确定结构是否安全,请省地震局派出一名结构安全评估专家配合开展现场救援工作”……应急通讯指挥车上不断传来震区突发情况,指挥部第一时间调度现场队处置。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现场看到,在震区的废墟上,消防救援人员接到“震区”灾情命令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援。“下面有人吗?能听到吗?”消防救援人员手持敲击棒不断敲击地面,并俯身贴到地面大声询问废墟下是否有被困人员。
  在“震区”一处钢筋瓦砾上,一车辆在行驶途中遇“地震”发生侧翻,一“人”被困驾驶室。了解了现场情况后,消防救援人员利用支撑保护套具对车辆进行稳固,以防止实施救援过程中车辆滑动。在车辆稳固后,救援人员利用电动液压扩张器对车辆前后门和车门中间的铁柱进行破拆、剪切。最后,消防救援人员合力将“被困人员”横移出驾驶室,抬到担架上放置于安全区域进行治疗。原平市平安大街消防救援站站长蒋浩说:“地震造成的车辆事故中,很容易造成被困者脊柱受损,如果不对前后门进行破拆,直接进行拖拽救援容易造成其二次伤害。”
  “‘震中’灾情比较严重:由于本次‘地震’震源深度较浅,震级较大,大部分老旧砖石房屋抗震性能较差,导致‘震中’部分房屋毁坏,部分房屋受到破坏;当地部分预制板楼房较多、砖体黏结性差,在‘地震’后结构破坏,,也造成人员被砸伤亡。”“对忻州市原平市、忻府区、定襄县、五台县的地震烈度Ⅵ度、Ⅶ度和Ⅷ度区开展了地震烈度和灾害损失情况调查”……“震区”的灾情情况和救援工作情况不断反馈集中,救援调度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18时,此次地震应急演练结束。
  演练中,各协同单位紧密配合、同步联动,充分彰显专业处置水平。省消防救援总队派出40余名队员,重点演练营地与指挥部搭建、生命搜救、垂直/水平/车辆破拆及木质支撑等专业救援技能,展现出强大的救援实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省应急管理厅等部门通过视频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模拟开展应急物资调度、地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及医疗救护等协同工作。值得关注的是,非“震区”市县地震部门也结合本地特点,同步开展5级左右地震应急处置演练,形成“全域响应、上下联动”的实战格局。
  “此次演练成效显著,全面检验了各级地震系统应急响应效能,有效打通了跨部门协作过程中的堵点。”山西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欧阳承新说,全省地震系统将以此次演练为契机,深入复盘演练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持续完善地震应急演练常态化机制,补齐能力短板。通过不断提升地震应急处置能力,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地震安全防线。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莉

  1.救援人员成功将伤者救出,并使用脊柱板转移。
  2.省地震局现场工作队员开展地震流动监测。
  3.演练现场指挥部通过应急通讯指挥车与省地震局指挥部视频连线,实时汇报调度。
  4.救援人员通过呼叫、敲击、倾听回应定位受困者。
  5.训导员引导搜救犬快速搜索废墟表面及浅层区域。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寇宁摄

(责编: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