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观察】助残筑梦 让爱无“碍”

——我省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科技助残出行 共享美好生活”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省残联一行在临猗县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调研。

山西省残疾人健身周活动在大同市天镇县李二口长城举行。

残疾人张俊莉在个人画展现场接受采访。


  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近年来,我省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以顽强的意志拼搏奋进,凭自强不息的精神突破逆境,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绽放动人光彩。

扶残助学
为梦想插上翅膀

  得知子女被选为扶残助学(大学生)圆梦工程资助对象时,家住吕梁市交口县水头镇的刘俊旺激动不已。刘俊旺患有血友病和高血压,疾病导致的肢体二级残疾让他丧失了劳动能力,日常起居全靠家人照料。每年至少6万元的药物费用,对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家庭经济的重担,早早落在了刘俊旺的女儿刘姝伶和儿子刘卓亚的肩膀上。姐弟俩双双考上大学后,心中虽然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可学费、生活费、父亲的治疗费等种种花销叠加在一起,让这份憧憬始终带着几分沉重。在一家人一筹莫展之际,扶残助学(大学生)圆梦工程为这个困顿的家庭带来了温暖与力量。
  “圆梦工程的资助,不仅大大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压力,更在我们心里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姐姐刘姝伶说,这份关爱与帮扶,让姐弟俩愈发珍惜学习的机会。姐弟俩不仅在学习中刻苦钻研,成绩稳居专业前列,还积极参加志愿活动,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减轻家庭负担,把建设国家、回报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会把这份恩情化作前进的动力,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让这份爱与希望一直传递下去。”弟弟刘卓亚坚定地说。
  同样受益于扶残助学(大学生)圆梦工程的,还有临汾市古县旧县镇西堡村的赵明志。患有肢体二级残疾的赵明志,在求学和生活等方面都要比同龄人吃力得多。可骨子里那股不服输、不认命的倔强,让她在求学之路上从未止步。2020年夏天,赵明志如愿收到了长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可父亲务农、打工赚取的微薄收入,既要维持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又要承担她的大学学费、生活费,使得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十分拮据。
  就在赵明志为学费犯愁时,残联的工作人员主动伸出了援手。在市县残联的共同努力下,赵明志拿到了助学金,安心踏上了求学路。“扶残助学(大学生)圆梦工程帮我圆了大学梦!我会好好学习,用优秀的成绩来回报这些帮助、关心我的人。”赵明志满怀感激地说。
  这些温暖的助学故事,正是我省积极推进教育公平、保障残疾人教育基本权利的生动缩影。自2023年以来,扶残助学(大学生)圆梦工程被列入山西省政府民生实事,三年累计为18516名残疾人大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发放助学金8910.3万元,实现“应助尽助”的目标。

就业帮扶
以自强重启人生

  7月22日,在晋中市寿阳县的一家盲人按摩店里,盲人按摩师朱润民正用娴熟的手法为顾客缓解肩颈的不适。这间不大的按摩店,不仅是寿阳县盲人按摩示范店,更被省残联授予“创业就业培训基地”称号,为许多盲人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没有残联的一路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朱润民感慨地说。自幼高度近视的朱润民在一次初中课外活动中与同学意外相撞,视网膜脱落导致失明。自那之后,他便常年与黑暗为伴。转机出现在寿阳县残联举办的一场大型文艺活动中。因精通唢呐、二胡,朱润民被选中参加东山五县汇演。这次出村表演的经历,不仅让他去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更让残联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他身上蕴藏的潜力,推荐他去学习按摩。毕业后,朱润民成为一名优秀的盲人按摩师,探索出一条自强自立的创业路。
  2024年,随着按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朱润民的按摩店面临着转型的难题。为了给顾客提供多元化的按摩服务,他计划购置一套新的按摩设备,却苦于没有充足的资金。得知朱润民的困难后,县残联及时为他提供了资金扶持,帮助他置办了新设备,顺利转型为家庭开店模式。“我会做一个对自己、对家人负责,对社会有用的人。认认真真服务好每一位顾客,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朱润民动情地说。
  美好生活靠自己创造,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近年来,我省强化就业创业扶持,针对不同残疾类别、就业意愿及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在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个体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等多种就业形式方面提供帮助,同步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增收。截至2024年底,全省就业年龄段残疾人42.43万人,已就业23.02万人,就业率达54.25%,在中部六省排名第一。
  在长治市屯留区,身有残疾的郭满平和万香风夫妻俩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生活的励志故事传遍了周围村镇,夫妻俩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早些年,为了改善生活,夫妻俩在村里租了20亩地,开启了蔬菜种植事业。对于左手残疾的郭满平和腿部残疾的万香风而言,种植蔬菜并不容易。起初,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他们种植的蔬菜产量和质量都不理想,销售渠道也不畅通。但郭满平并没有气馁,他积极参加屯留区残联组织的实用技术培训班,系统学习了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精心管理着家里的菜地。
  “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残疾人,大家能干的,我也能干!”郭满平说,左手不便,他便练就出色的右手技能。无论是锄地、播种、施肥还是采摘,他都干得井井有条。在夫妻俩的不懈努力和区残联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的蔬菜产量稳步提高,质量也逐渐得到市场认可,家庭收入显著增加。

康复服务
让希望照亮前路

  “是残联帮我安装了假肢,我才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在长治市长子县南陈镇苏村,高晋东正麻利地打扫着家中的小院,他感慨地拍了拍右边略显空荡的裤管,讲起了他的经历。
  2000年初春,骑着摩托车赶往县城的高晋东,在一处拐弯路段与迎面疾驰而来的三轮车猛烈相撞。虽然路过的乡邻及时将他送到了县医院,可诊断结果却不容乐观——高晋东的右腿膝盖上下呈粉碎性骨折,必须立即实施截肢手术,否则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截肢手术后的日子,是高晋东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光。他承受着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痛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但看着病床前憔悴不堪的妻子,想到她腹中尚未出生的孩子,他咬紧牙关,决心要重新站立起来,为家人撑起一片天。出院后,高晋东拄着双拐四处奔波谋生。补鞋、开店、收酒瓶,他样样都干,可一家人的生活仍然是入不敷出。
  了解高晋东一家的情况后,长子县残联的工作人员立刻开展精准帮扶行动。不仅为高晋东办理了第二代残疾人证,让他享受到相应的帮扶政策,更为他免费安装了假肢,让他彻底告别了双拐。“假肢让我能自己站起来,也为我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我会靠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高晋东激动地说着,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
  让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借助辅具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我省持续完善康复服务网络,提升残疾人康复保障能力,让无数残疾人因康复服务而重燃希望。
  2018年,家住晋城市城区的李月先因双眼底出血诱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疾病导致的视力障碍严重影响着李月先的日常生活,让她深感无奈。为了让李月先重新看到清晰的世界,晋城市城区残联鼓励她加入精准康复项目,在视力康复科接受间断综合康复治疗。治疗中,李月先学会了如何使用助视器完成读书、写字、买菜等日常活动。同时,通过固定注视、定位训练,她的用眼技巧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李月先再次可以独立阅读时,她忍不住热泪盈眶:“真的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再捧起书本,这感觉真是既熟悉又陌生。感谢国家和城区残联的好政策,感谢医院的工作人员,让我能再次看见这美好的世界!”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残疾人康复服务落实见效,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基本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等不同类型的康复服务,极大提升了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杨家炜
  本栏图片由本报通讯员摄

(责编:马云梅、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