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毕业季临门一脚”变成“四年一贯制护航”

促就业 看山西高校的探索实践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太原理工大学
创新打造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基地+工作室”覆全校贯全程

  为落实2024年省政府十五件民生实事之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提升工程”工作要求,去年以来,我省各高校纷纷建立了就业服务基地。“学校在此基础上,创新就业工作方法,强化院系就业工作主体职责,于今年5月份开展了首批职业指导工作室建设工作。”7月20日,太原理工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部教师李云云告诉记者。
  通过各学院推荐、专家组评审,太原理工大学评选出首批6个职业指导工作室建设单位和8个职业指导工作室培育单位,在全校架构起“基地+工作室”的就业工作模式,搭建起“覆盖全校、贯穿全程”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该校还将访企拓岗纳入学院年终考核体系,紧紧围绕全校重点工作“跑五工程”,提出学院要以“五个五工程”为着力点,即拓展五个国企央企、五个省属企业、五个校友企业、五个行业企业,建立五个就业育人实践基地,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数据学院)辅导员王旭博是“灯塔引航”职业指导工作室负责人。“学院搭建了双库匹配系统,将115个往届生案例与在校生数据动态关联。”他介绍说,工作室借助大数据技术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越来越多学生受益于精准服务顺利升学或就业。“王老师分析环境工程与计算机这两个专业的交叉领域,让我看到了‘智慧城市’新赛道。”前不久,计算机专业学生许艺琳在王旭博的指导下,成功实现考研跨专业调剂。
  太原理工大学还连续多年牵头,与全国兄弟院校共同举办面向所有高校毕业生的“共享就业”系列招聘活动,得到教育部及省内外兄弟院校的高度肯定与赞扬;每年举办各类线下招聘活动上千场,进校用人单位达3000家以上;多年来持续推动“就业质量攀升工程”,用人单位发生从量到质的变化,入职500强企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充分就业。

中北大学
“做中学”改革涵养优良学风——
树特色鲜明的中北品牌形象

  “贯穿四年的‘做中学’项目给了我面向企业需求、系统性学习实践的经历,让我顺利通过华电集团的面试。”如今,中北大学2025届毕业生陈炳钰已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心仪工作。
  近年来,为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中北大学开展了贯穿四年的“做中学”项目式教学改革。“来源于企业行业需求的‘做中学’项目,让我深刻体验到专业学习学有所用,四年贯穿式的项目实践,更让我始终保持了专业学习的志趣和激情。”陈炳钰说,“求职面试过程中,企业对我在本科期间参与的‘做中学’项目非常感兴趣,面试官对我的专业素养和现场表达高度认可。”
  同时,中北大学大力实施优良学风建设强基固本工程,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塑造了学子们“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鲜明品格,这已成为该校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规划毕业去向目标时,我选择继续升学深造,以满足国家对高质量人才的需要。”已顺利实现目标的2025届毕业生宇荣晨说,他所在的21050Z01班,35名学生中30人继续升学深造,3个宿舍实现全员升学。
  “秋招季,面临何去何从的困境时,我主动预约了学院的‘生涯咨询’,参加了‘职’通未来简历修改团体辅导,经过老师的专业指导,我在求职过程中变得更有底气。”中北大学2025届毕业生张岩枫感慨地说。毕业后,他和学院25名同学一起入职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
  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学校赓续‘人民兵工第一校’红色基因,超过1/3的毕业生投身国家重点领域和国防单位,70%的毕业生扎根基层一线,‘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坚守着强国强军的使命担当,在用人单位树立了‘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中北品牌形象。”

太原科技大学
就业服务数字化转型——
AI技术融入就业育人全链条

  “您好,我是太原科技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孟祥恩,我对贵公司的供应链专员岗位非常感兴趣……”第三次参加企业线上面试,孟祥恩坐在屏幕前自信从容。前两次他都因紧张导致表达卡顿,与心仪岗位失之交臂。这一显著变化得益于该校“AI模拟面试系统”。
  太原科技大学严格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积极推进就业服务数字化转型,探索就业工作创新路径,“AI模拟面试系统”即是其中之一。登录学校“AI模拟面试系统”,通过分析,学生们可获得精准的职业画像和技能提升方案。与传统面试不同,学生们在该系统中会面对一位“AI面试官”,不仅能模仿真实面试场景,而且可智能识别学生们的表达逻辑、肢体语言等细节,对其岗位认知、专业知识、项目协调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估,并提供个性化改进建议。“短短15分钟的AI面试,让我清楚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该校2025届毕业生宋佳诚感慨地说。
  依托AI技术,太原科技大学构建了覆盖职业测评、虚拟实训、简历优化、模拟面试等环节的“生涯实验室”,推出了“求职技巧云课堂”“求职准备云实训”等系列线上服务,将AI技术融入就业育人全链条。从课程开发到虚拟实训,再到职业匹配,数字化手段让就业服务更加精准高效。据统计,该校2025届毕业生中,超过80%学生通过AI实训系统提升了面试通过率。
  同时,太原科技大学推出求职游学体验活动,带领学生深入企业了解需求;积极搭建校地企合作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就业岗位。“在2024年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提升经费项目支持下,学校通过构建‘AI实训赋能、求职游学体验、校地企协同发力’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学生就业‘质’‘量’齐升。”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山西财经大学
夯实就业根基拓宽就业渠道——
微专业赋能复合型人才培养

  5月12日,山西财经大学正式启动2025年度微专业招生工作。该校充分发挥财经类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精心打造了数字财务、文旅融合等13个特色微专业项目,旨在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等的复合型人才。招生信息一发布,立即在本科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学校通过动态调整专业布局、设立小学期、开设微专业、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等,多措并举,从源头夯实毕业生就业根基。”山西财大就业创业中心主任史成安表示,学校立足国家和社会需求优化调整本科专业,停招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和汉语国际教育2个专业,同时新增运动训练、数字经济、数据科学和法学(涉外法治)4个专业;利用小学期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实践,开设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微专业,通过修学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的课程,让学生提前接触行业实际,针对性补充岗位所需知识技能;通过定制班等形式,邀请企业参与课程设计、提供实习岗位,并根据企业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通过修读平台经济、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微专业,我将数字技能、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知识融会贯通,大大提高了自身竞争力和综合素质。”该校2025届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周夏纬说,复合型知识结构使自己在求职过程中优势明显,现已与用人单位顺利签约。
  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山西财大还积极开展访企拓岗行动,聘用各行业专家100余人担任就业创业导师,聘请7位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充分利用各地校友会及各地商会资源,搭建就业桥梁;举办线下大型双选会、专场宣讲会、“组团式”小型招聘会及线上招聘活动等;“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加强校地合作,多维度拓展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丰富岗位选择。

山西能源学院
校企协同强化就业指导——
锻造能源人才就业“强引擎”

  “学校的培养让我有了追梦的底气,就业指导中心的帮助让我的求职之路更加顺畅。”回顾成长路,山西能源学院2024届毕业生白志武满怀感激与憧憬。他毕业后就职于中国企业500强的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从事矿山智能化建设工作。
  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愿景,山西能源学院紧扣国家战略脉搏,精心打造就业引擎,以务实之举、创新之策,持续为能源行业输送“用得上、留得下、靠得住、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彰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使命担当。“学校以深化校企协同夯实‘能力根基’,以全程化就业指导点亮‘规划明灯’,双擎驱动,为学子们锻造开启职业生涯的‘金钥匙’,为山西乃至全国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山西能源学院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石,校领导带头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引领各系部“走出去”对接需求、“请进来”共商培养,与晋能控股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等大型国企建立了稳固合作关系;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每年举办百余场大型双选会、专场宣讲会、行业招聘会及线上招聘会等;建立动态更新的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信息库,运用大数据精准匹配,针对重点合作单位的核心岗位需求,开展“点对点”优秀毕业生推荐服务,显著提升人岗匹配效率与毕业生求职满意度。
  同时,该校将就业指导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精细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推动就业指导与专业学习、实习实践、职业发展深度融合。大一起便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必修课;举办求职能力系列讲座;特别关注就业困难群体,建立“一生一策”精准帮扶机制,确保就业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山西工商学院
专业教育与生涯导航“双轮驱动”——
在实战熔炉中淬炼真本领

  步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宏大空间,黄土巨墙巍然耸立,光影在其粗粝肌理上流淌千年沧桑,骤然间,一束强光撕裂幽暗,舞者的剪影如浓墨泼洒于夯土壁之上,肢体舒展如翻滚麦浪、聚合似奔涌黄河,将土地的生命力凝炼成惊心动魄的画卷。7月15日,在这震撼的舞台背后,山西工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学生小李正专注进行着演出前调度。
  山西工商学院坚持把实践教学深度嵌入专业核心,让学生们在实战熔炉中淬炼真本领。如该校舞蹈编导专业自2021年起开始参演现象级文旅IP《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目前已累计输送60余名舞蹈编导、音乐表演等专业学生。他们的专业素养与敬业精神赢得剧组高度赞誉,多位优秀毕业生已成长为项目创作中坚力量。
  “学院坚持专业教育与生涯教育‘双轮’同频共振,特别是构建了全程化、个性化、实战化的生涯教育体系。”该校音乐舞蹈学院负责人介绍说,学生们大一启航,即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等课程,锚定职业坐标,撰写发展蓝图;大二筑基,即通过校园演出、地方文化节策划等实战项目,让抽象的职业认知落地生根;大三砺剑,即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引入“文旅行业模拟面试”“职业能力深度测评”等,淬炼求职竞争力;大四扬帆,即依托《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优质校企基地,打通实习就业“最后一公里”。
  “这套体系成效斐然,毕业生就业呈现‘三高’特质:专业对口率持续攀升,舞蹈编导专业高达85%;行业高度认可,参与重点项目学生超60%获留用或推荐;发展潜力巨大,众多毕业生已成长为院团骨干或成功创办舞蹈工作室。”该负责人说。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四精准”确保“四到位”——
亮眼成绩背后的“精准”用心

  “学院2024届毕业生71.48%选择省内就业,行业流向与专业设置高度契合,近半数毕业生担任专业技术人员或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7月16日,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一组调研数据,并高兴地说,目前2025届毕业生就业率已突破90%。
  这一亮眼成绩与该学院“四精准、四到位”就业工作机制密不可分,即精准部署,多方联动,确保实施到位;精准摸排,认清形势,确保研判到位;精准匹配,主动联系,确保对接到位;精准指导,重点突破,确保落实到位。该学院每年制定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挂帅的就业工作领导组,定期研究部署;学院党委及各系部定期研判就业形势,精准摸排;聚焦专业与岗位需求,大力开展访企拓岗。目前学院有省内外合作单位500余家,深度合作共建了包括中国航天二院283厂、北京首钢、太重滨海等在内的近百家优质实习就业基地,同时紧密联系曹彦生、常晓飞、冀晓渊等优秀校友及大国工匠,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将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职能部门延伸服务链条,针对困难群体、党员、拟入伍、拟升学、拟创业等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咨询、培训和指导,同时将就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和“三全育人”,定期举办优秀校友、大国工匠论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该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2023届毕业生李飞现就职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25年返校与学弟学妹们交流时,他坦言,学院提供的竞赛、创业指导和社团活动等平台,培养了他的职业规划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为毕业时的求职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体两翼”就业创业育人体系——
18年深耕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田世杰是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025届毕业生,在今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荣获国家级银奖。“我深刻体会到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训练到求职技能打磨、就业权益保护等,回顾成长之路,他对学校充满感激,“课程中的每一个模块都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关键助力。”
  秉承“就业立德·树木树人”育人理念,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深耕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18年,构建了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一体两翼”就业创业育人体系——以就业指导课堂作为育人主阵地,创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时段的就业指导服务。如《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不仅是省级在线精品课程,也是学院就业指导的“金字招牌”。“该课程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自上线以来,累计吸引4.5万人次在线学习,课程讨论区互动量高达15万人次,页面浏览总量突破5212.3万次。同时立项教育部‘全国高校就业创业特色教材’课题、获评山西省‘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该学院副院长赵立曦介绍说。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还依托“树木树人”就业指导工作室,打造第二课堂,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开展精准帮扶。“共性+个性”“理论+实践”有机结合,不仅保障了就业指导的广度,而且提升了就业服务的精度。近两年来,该学院通过课赛融通,在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上获得国赛银奖1项、铜奖2项,还作为山西唯一高职院校荣获课程教学赛国赛铜奖1项,毕业生连续两年获教育部“基层就业卓越奖”等。

把“就业题”做成“育人卷”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又逢毕业季,一组数据令人振奋:太原理工大学实行“就业服务基地+职业指导工作室”双轮驱动,实现进校用人单位突破3000家;中北大学坚持“做中学”项目贯穿本科四年,让超过1/3的毕业生投身国家重点领域和国防单位;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四精准、四到位”就业工作机制,目前2025届毕业生就业率已突破90%……从“好就业”到“就好业”,近年来我省高校持续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将昔日“毕业季突击”前置为“全学程滋养”,把“就业题”做成了最亮眼的“育人卷”。
  全程融入,前置职业发展赛道。我省高校就业工作打破“临阵磨枪”的传统模式,实现从“季节性”向“全周期”根本转变,把就业纳入人才培养“主航道”,推行四年不断线的生涯教育。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18年深耕就业课,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课程上线后浏览量高达5212.3万次,成为现象级“金课”。山西工商学院构建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化、个性化、实战化生涯教育体系,实现校园到职场无缝衔接,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持续攀升。这些举措无不彰显出“就业育人”的核心理念——就业不仅是人才输出的终点,更是人才培养的起点和支点。
  精准滴灌,技术赋能服务新形态。太原理工大学依托大数据搭建双库匹配系统,让往届案例“开口说话”,实现岗位精准找人。太原科技大学上线“AI面试官”,该系统短短15分钟就能给出个性化改进清单。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困难学生、拟入伍、拟创业等不同群体,实现“一生一策”兜底帮扶。精准指导不仅提升了效率,更让每个怀揣梦想的学生都能够被看见、被托举。
  协同破壁,打通供需对接新通道。我省高校以主动姿态架设协同桥梁,打破高校“象牙塔”与企业“用人墙”之间的壁垒。山西能源学院校领导带头访企拓岗,与企业共建人才“直通车”。山西财经大学邀请百名行业专家和企业家深度参与教学,让微专业课程直指产业前沿。当企业从旁观者成为人才培养参与者,当实习基地升华为就业“蓄水池”,校企之间便从“两张皮”走向共同体。
  高校就业服务创新,本质上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当职业规划从选修课变成必修课,当企业需求从“招聘信息”变成“教学内容”,当就业指导从“毕业季临门一脚”变成“四年一贯制护航”,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毕业生就业质量,更重塑了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链接方式。山西高校的探索表明,只有让专业教育与生涯导航同频,让校园培养与职场需求共振,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为青年成长铺展更广阔天地。

邬帅莉
本版策划:贾力军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李林霞
  本版责编:张卉
版式/制图:刘铁军

(责编:马云梅、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