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难题加长短板 呵护儿童健康成长

——省政协常委、委员为“十五五”规划编制建言献策(3)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薄弱、家庭教育资源短缺、恐婚恐育现象凸显、留守困境儿童关爱体系待完善……当前,我省儿童事业发展面临着多重挑战。
  近日,在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省政协常委、委员聚焦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托育服务、留守困境儿童关爱、心理健康等领域精准建言,为“十五五”规划编制提供决策参考。

破解托育与健康服务短板
夯实发展基础

  “截至今年6月,太原市可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有606家,其中招收0—2岁婴幼儿的仅114家,占总量18.18%,全市实际入托率6.99%。”这份来自太原市政协委员、山西太航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文利的调研数据,揭示了我省普惠托育资源短缺的现状。与此同时,省政协常委、省妇联一级巡视员吕惠兰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省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基础薄弱,妇女儿童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不足。
  面对托育资源短缺与健康服务不均的双重压力,吕惠兰提出系统性建议:将普惠托育服务提速升档、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列入“十五五”重点工程;由省级财政分批次支持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将适龄女性HPV疫苗免费接种纳入民生实事,计划“十五五”期间实现12至14岁女孩两价疫苗接种全覆盖,预计投入1.14亿元。
  “现行补贴针对0—3岁婴幼儿,但9月1号之后满三岁不能上幼儿园的儿童无法享受补贴。许多民办托育机构因房租成本高和补贴不到位难以运营。”孙文利以实地调研揭示政策盲区。他提出具体建议:将托育补贴年龄上限调整为未满幼儿园入园年龄要求;改革托育补贴发放机制,向符合政策年龄要求的婴幼儿家庭直接发放“托育补贴券”;盘活社区闲置资源,将其免费提供给有备案资质的托育机构。

织密留守困境儿童守护网
强化精准关爱

  基层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普遍身兼多职,精力、专业能力与繁重职责不匹配;对“爱心妈妈”缺乏系统、持续的专业培训,服务停留在情感陪伴层面——省政协委员,长治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霖直指关爱体系痛点。她呼吁制定《山西省“爱心妈妈”关爱服务管理规范》,涵盖注册备案、准入标准、阶梯培训(儿童发展心理学、沟通技巧等)、监督评估全流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未成年人保护协调机制;设立留守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专项经费并探索设立省级关爱基金。
  孙文利补充基层实践路径:建议建立农村留守儿童“1名教师+1名村干部+ 1名志愿者”守护机制;建议在全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站,推广全国妇联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在开端:0—6岁科学育儿”项目。

构建心理健康防护体系
筑牢成长屏障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检出率达17.5%,但县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薄弱,专职心理教师配备率不足30%。面对这一严峻现状,太原市政协委员、万柏林区公园路小学心育主任张宇龙提出三级防护网:强化学校主阵地,将心理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每学期不少于16课时),2026年前实现“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师”并落实班主任待遇标准;完善社会支持,建立卫健、教育、民政“医教协同”机制,为需转介学生开通绿色通道;精准干预保障,每学年对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开展测评,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或发放免费心理咨询券。
  吕惠兰同时指出隐性就业歧视对家庭养育的深层影响。她以调研数据佐证:女性简历通过率比同等资质男性低37%。为此建议修订《山西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将就业性别歧视纳入监察范围,并通过订单式技能培训、女大学生实训营等措施提升女性职业竞争力。
  委员们一致认为,可以将托育资源扩容、留守关爱体系升级、心理健康防线构筑等核心议题深度融入“十五五”规划,以政策合力破解儿童事业发展瓶颈,让三晋大地上的每个孩子都能享有情感有依、健康有护、成长有助的未来。

本报记者王佳

(责编:温文、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