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聚合力 防汛工作开新局】精准预警·智能决策·高效处置
——我省全面提升防汛能力纪略
【众志成城聚合力 防汛工作开新局】精准预警·智能决策·高效处置
——我省全面提升防汛能力纪略
汛前完成加固工程的汾河水库。本报记者刘迎春摄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在“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时期,三晋大地正迎来一场特殊的考验。自2021年罕见秋汛之后,我省凝心聚力补短板,以超前规划强根基、科技预警筑防线、人防技防双联动为核心,通过三年攻坚,防汛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以“七河”流域治理为骨架、智能监测为神经、联防联控为血脉,构建起“精准预警、智能决策、高效处置”的防洪减灾新格局。
从7月8日至10日运城遭遇百年一遇暴雨实现零伤亡,到横泉水库的“数字孪生”精准调度,再到黄土高原上遍布的智慧淤地坝,科技赋能让防汛救灾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防汛能力全面升级,筑牢了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屏障。
工程筑基
“七河”安澜撑起防洪骨架
7月的汾河两岸,草木葱郁,新修的堤防如钢铁长城守护着河流安宁。2021年秋汛暴露出的防洪短板,推动我省开启史上规模最大的防洪能力提升工程。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将其列为省级重点工程,省水利厅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各市县水利部门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全省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已累计投入省级及以上资金10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8亿元,省级资金95亿元),对汾河、桑干河、滹沱河等“七河”流域及沿黄支流实施了291项治理项目。
在孝义市孝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入文口段),10孔节制闸巍然矗立。“以前文峪河洪水倒灌,沿岸农田常被淹没。现在闸修好了,堤防也加高了,今年汛期下再大的雨,我们心里也不慌了!”孝义市水利局河道管理站站长李赵伟说。通过清淤15.6万立方米、加高堤防1.1千米,该工程不仅将防洪标准提升至20年一遇,还有效改善了入河水质。
近年来,孝义市坚持工程化推进、项目化管理,先后投资1.58亿元实施完成了磁窑河孝义段、汾河干流孝义段等多项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投资6627万元启动了曹溪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和莲花沟防洪工程。
在工程建设中,我省始终坚持“防洪与生态并重”的原则。孝河治理工程保留了生态护岸和生物栖息岛屿,横泉水库在加固大坝的同时完善了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11项地表水指标的实时监控。“汛期看着稳稳的水位和清澈的水质,心里特别踏实。”吕梁水控集团横泉水利有限公司副经理郭晓峰感慨道。
截至目前,全省291个防洪项目中已有200项主体工程完工,64%的投资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防洪能力。汾河等主要流域已连续经受住多次洪水考验,沿河市县的洪灾损失显著降低。
智能赋能
科技织密风险预警网络
7月10日凌晨,垣曲县毛家湾镇遭遇百年一遇暴雨,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96.2毫米。在这危急时刻,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率先发出警报。基层干部通过预警广播和微信群逐户通知群众转移,最终65名群众在洪水抵达前安全撤离,实现了零伤亡。
“请立即核实古城镇、华峰乡山洪灾害村情况,并根据降雨和洪水情况转移两个乡镇山洪灾害村危险区人员。”垣曲县水利局值班人员裴增进接到运城市水利局预警电话,立即向两个镇危险区责任人发送“立即转移”预警短信。
“再给其他几个乡镇、村责任人发送预警短信,做好实时监测,随时转移避险。”垣曲县水利局局长王双红紧急部署,“预警每提前1分钟,转移就多一分主动!”
不仅如此,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淤地坝智慧管理系统也在悄然守护着百姓安全。“以前靠人跑,一天顶多查3座坝,现在靠数据,坐在办公室就能实时查看全省淤地坝的状态。”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着系统界面,“目前,全省296座大中型淤地坝已安装了雨量桶、水位计和位移监测仪,数据实时传输至省级平台。通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模型,系统能够精准预测淹没范围,并自动向淤地坝安全度汛的‘三个责任人’推送预警信息。”
今年入汛以来,与淤地坝智慧管理系统配套的掌上淤地坝巡检系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系统已经成功推送了水利部预警信息5期、省山洪灾害气象预警19期、淤地坝安全预警信息6期以及省防汛抗旱应急通知1期,成功解决了淤地坝无网络环境下的巡检难题。
此外,在水库管理方面,科技的应用同样令人瞩目。横泉水库的“数字孪生”平台上,大坝的渗压、变形等数据实时更新,无人机巡查与人工巡检实现了无缝衔接。监控人员通过系统发现隐患后,能够在3分钟内通知巡查队精准到位。这种“人防+技防”的模式让水库的管理从“经验调度”转变为“数据调度”,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和安全性。孝义市的线上防汛系统同样表现出色。94个山洪村的监测数据直接传输至指挥平台,确保了预警信息能够迅速、准确地传达到位,真正做到了“预警信息跑在洪水前面”。
联防联控
全链条机制筑牢安全防线
汾河水库是我省重要的大中型防汛水库,承担着太原、晋中、临汾、运城下游4个市18个县(市、区)的防洪任务。该水库提前两年启动除险加固工程,2024年6月开工后优先推进防渗墙、溢洪道改造等关键工程,目前655米防渗墙及启闭机更换等已完工。“汛期前我们已经完成核心加固,大坝防渗和泄洪能力显著提升,为安全调度打足提前量。”山西汾河水库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凯说。
责任到岗,预警到人。省水利厅组建专业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孝义市建立“市级总河长带头巡河、三级河长包片”机制,累计巡河4000余次,清理河道垃圾2000余立方米。在横泉水库,由分管副市长任总指挥的联防指挥部统筹水利、应急等部门力量,修订《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等4项应急预案,储备防汛物资,开展实战演练,确保“撤得出、安得稳”。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将继续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强化科技赋能,加快构建水旱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响应—处置’全链条机制,不断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针对运城暴雨暴露的夜间预警难题,我省已拓宽短信、语音等发布渠道,确保预警信息“叫醒”每一位群众。从省级统筹到村级落实,从工程加固到科技预警,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汛网在三晋大地全面铺开。
从工程筑基时的超前规划到科技赋能中的预警前置,再到联防联控的全链条机制,山西正以“硬件+软件+机制”的三重升级,筑牢防洪减灾的安全屏障。这份防汛的底气,既来自日益完善的工程体系,也来自科技赋能的精准防控,更来自上下联动的责任闭环。在“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三晋大地正以更坚实的防线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本报记者刘迎春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