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扎实推进社会事业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扎实推进社会事业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7月25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上半年我省民政重点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上半年,我省进一步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改进优化民政服务,民生兜底保障、社会组织管理、地名管理、社会事务管理、老龄工作、养老服务发展、儿童福利保障、慈善事业促进等各项重点工作扎实开展、有力推进,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推动养老服务由兜底型向普惠型转变
《山西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山西省60周岁及以上人口778.99万人,占比达22.61%。
省民政厅副厅长(正厅长级)曾庆勇表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省民政系统聚焦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加快推动养老服务供给,不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全面落实高龄津贴普惠政策,持续强化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
近年来,我省聚焦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特别是《山西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了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养老保险、健康管理等5个方面20项内容,推动养老服务由兜底型向普惠型转变。
2024年,全省80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首次实现普惠性发放,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家庭适老化改造任务,探访关爱服务覆盖所需老年群体的90%以上。今年以来,为82.34万名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约4亿元,为6740名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落实护理补贴387.4万元。把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内自愿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高龄老年人纳入集中照护服务范围,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老年父母+残疾子女”家庭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重度残疾人纳入集中照护范围,减轻其家庭照护压力。
聚焦养老服务供给,省政府连续六年把“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列为民生实事,推动建设具有带动性的社区养老服务示范点240个。2025年,省政府继续把“新建改造50个社区养老工程、50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00个标准化社区食堂”纳入年度民生实事,着力打造社区养老服务示范窗口,推动提升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不断改善老年助餐服务。
近年来,我省社会力量投资养老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在落实一次性建设补助、运营补贴、床位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基础上,省民政厅还组织开展全省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积极培育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和服务品牌,社会力量投资势头强劲,市场主体增速翻倍。此外,我省还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一次性入职奖励制度,对2023年7月1日之后入职养老服务机构、在一线从事养老服务的中等职业及以上院校毕业生,按学历分别给予3万—6万元的一次性入职奖励,奖励分3年发放到位。
为拓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多元机制,我省启动开展新时代“三晋银龄行动”,组织广大老年志愿者发挥才智、服务社会,推动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积极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配合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支持,我省扎实开展2025年山西省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消费补贴“晋孝焕新”行动。该行动以室内行走便利、如厕洗澡安全、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助器具适配为主要目标,通过引导有需求的家庭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对其购置所用物品和材料进行补贴。目前,省民政厅结合我省实际编制了补贴产品目录,采用“支付立减”模式,按照实际销售价格的30%享受补贴,每人累计最高可享受补贴18000元。
用情用力护航困境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近年来,我省民政部门多措并举,加强困境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力度,提升心理关爱服务水平,履行兜底监护职责,困境儿童福利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省民政厅副厅长琚李梅介绍,全省民政系统聚焦儿童福利保障,落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机构集中和社会散居养育标准连续4年提高,截至目前,标准分别达到2110元/人/月、1405元/人/月,较上年分别提高135元/人/月、85元/人/月。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和“青山陪伴助学工程”,为考入大中专和高等院校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提供资助。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为孤残儿童提供手术、康复等医疗服务。畅通核查数据比对机制等举措的落地实施,为提升困境儿童基本生活精准保障水平奠定扎实基础。
围绕着力提升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水平,我省持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困境儿童监护能力评估规范》和《留守儿童监护能力评估规范》两项省级标准正式颁布。省民政厅指导基层工作人员确认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照护情况并定期走访探视,督促留守儿童父母与委托照护人签订委托照护协议。指导各地开展“晋心护童·心理关爱”行动、“润心伴成长同心护未来”主题活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讲座等活动,推动开展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落实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关爱服务清单,建立重点流动儿童档案。联合省残联开展监测摸排、救助保障、康复救助、融合服务等困境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营造包容、支持和关爱困境孤独症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
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省民政厅聚焦扎实推进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通过开展儿童福利机构“开门办院”试点工作和“润心伴成长同心护未来”主题活动等,让困境儿童更多更好享受心理健康关爱等各类专业服务资源。
试点工作中,太原市儿童福利院设立首个面向社会招生的孤独症儿童专项班,临汾市福利院将开设为期一个月的残疾儿童暑期托管班。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全部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11个市级儿童福利机构均建立就医绿色通道和心理关爱室,其中5个儿童福利机构成为残疾儿童的定点康复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教育等服务持续跟进。
保民生与促发展良性互动再上台阶
民政部门承担着保基本、兜底线、暖民心、防风险、促发展的职责和任务。
曾庆勇介绍,在民生兜底保障方面,我省持续推进低保扩围增效,指导各地科学调整确定低保标准,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快推进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对低收入人口的信息汇聚、常态监测、快速预警。打造“晋心救”一站式社会救助服务平台,实现救助业务“掌上办”“指尖办”。稳步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与“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工作。截至6月底,全省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为669元/人/月,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为555元/人/月。
社会组织管理方面,省民政厅部署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开展全省性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年报、现场抽查检查和专项抽查审计工作,常态化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清理整治,部署开展2025年全省性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乡村地名建设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基础作用。琚李梅表示,2025年,省民政厅联合相关部门印发文件,指导各市、县围绕乡村地名命名设标、文化保护、信息服务、赋能发展等扎实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同时,结合各地资源禀赋、产业特色、文化底蕴和发展潜力,在全省选取50个“乡村著名行动”重点推进县,聚焦规范命名与设标、文化挖掘与传承、信息服务与应用、赋能文旅与产业等4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鼓励先行先试、探索典型经验。
社会事务管理方面,省民政厅强化殡葬行业公益属性,推动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惠民殡葬政策全覆盖。通过印发文件,鼓励城乡居民采用节地生态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实现婚姻登记“全国通办”。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截至6月底,已惠及26.6万名困难残疾人和48.69万名重度残疾人。
刘云峰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