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训室”到“创新场”
——职业技术院校的“专创融合”破局之路
从“实训室”到“创新场”
——职业技术院校的“专创融合”破局之路
7月17日,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山西赛区)现场决赛项目名单揭晓,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5个创新项目成功入围,这一成绩刷新了该系去年3项入围的纪录。从守护林草生态的“空翼护林侠”“虫监智航”,到关爱银发群体的“语尔同芯”,再到助力特殊群体的“智步凌云”“AI愈见you”,这些由学生自主研发的项目,不仅整合了传感器技术、无线传输、人工智能算法等专业技能,还融入了商业计划书撰写、市场需求分析等创业思维。这正是该校“三维贯通、三大课堂、三位一体”专创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生动缩影。
产业升级倒逼育人模式革新
苏泽鹏同学是名右腿大腿以下被截肢、动手能力却极强的阳光青年,王晨哲同学组织能力突出,因家中亲人常年被足下垂困扰,两人相似的经历激起共同的兴趣,这两名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大二学生共同主导的“智步凌云——国产化智能步态科技领航者”项目成功入围本届创新大赛(山西赛区)。项目从2023年10月开始产品构思,2024年3月,接连突破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程序开发、产品组装调试等关卡,当年8月,成功研发出首款足下垂智能辅助行走仪器,并取得了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许可——这意味着产品具备了上市资格。
但真正的考验,在样品试用中悄然降临。这支小团队带着样品走访13家医院、康复中心后,270余名患者的反馈直指痛点:“想法虽好,但产品设计不够隐蔽轻巧。”太原市第七人民医院康复中心张大爷的一句话更是深深触动团队:“要是有款能像普通鞋一样穿的辅助鞋,我们出门也能抬头挺胸了!”从医院回程的路上,他们心里像压着块巨石。“张大爷的话戳中了患者最真实的渴望,可若要做智能步态鞋,意味着一年多的心血要彻底归零,而将鞋体嵌入助力结构的难度比现有产品高出数倍不止……是坚守现有成果,还是推倒重来?”两位同学与指导老师彻夜讨论后,选择了更难的路,从零开始研发智能步态辅助行走鞋。
在指导教师帮助下,熬过无数不眠之夜,终于在2025年5月迎来突破——“智步凌云”智能步态辅助行走鞋成功问世。这款“国内首创”的智能步态鞋不仅能智能调节助力、改善步态,更将核心结构藏于鞋身,兼顾隐蔽性与舒适度,还能通过人工智能模型提供精准康复建议。目前国内市面上还没有类似产品,和国外的同类产品高价格对比下来他们的产品更显实用、更亲民。
立体化育人链条让实践育人走出教室边界
暑假假期,在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聚创工坊”里,一群来自物联网应用技术和无人机专业的学生正围着一台森林消防智慧监测设备进行调试。“这设备可是我们自己一点点攒出来的,从最开始画电路图、选传感器,到后来的3D建模、硬件开发、搭建AI算法模型、软件功能的实现,每一步都跟上课学的东西对上了,这让我们真正觉得上课学的东西很有意思。”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大二学生王旭边说边指挥团队成员调试着设备。
“通过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不仅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安波说。据介绍,“三维贯通”直指能力培养的递进逻辑,即“知识结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的贯通式培养。“三维能力”贯通于45门课程构建“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创特色课”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三大课堂”则通过协同联动让实践育人走出教室边界,形成“第一课堂打基础、第二课堂拓视野、第三课堂强实战”的立体化培养格局。其中,第三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竞赛认证、赴企实训、创新活动”四步进阶,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关心社会、对接企业,在校外活动中不断优化与推动微创新项目。五年来,学校信息工程系累计孵化学生创业项目441个,学生申请专利34项和软著9项。
教师是“专创融合”教育的关键纽带。学校建立了“教赛研三位一体”培养机制,通过教学夯实根基、竞赛锤炼技能、科研提升产业服务能力。教师团队通过承担451门次专业课程教学,实现教学相长,以教强技,在课堂中锤炼专业功底。信息工程系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学能力大赛、专业技能竞赛等赛事,以赛促能,在竞赛中锤炼技能。教师依托“天然气数字化平台开发”等横向课题以研创新,提升产业服务能力。这种“以教强技、以赛促能、以研创新”的模式,让94%的教师具备“双师型”素养,团队获国家级教学竞赛奖2项、省级一等奖5项。
从“技能模仿”到“创新引领”,走好破局路
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市场对兼具扎实专业技能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产业之变倒逼育人模式革新。产业升级对人才的要求已从“会操作”向“能创新”转变,企业急需“精操作、能创新、善沟通”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人才。然而,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长期面临“创新课程孤岛化、专业实践碎片化、专创教育两张皮”的困境。学生有的局限于课本理论,有的止步于简单技能模仿,难以应对产业对“精操作、能创新、善沟通”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需求。
针对上述情况,经过努力探索,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的专创融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学生获省级以上创新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等奖项143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6项,省级一等奖20项,4门课程获评省级职教金课,成果被全国20余所院校借鉴推广。
“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会干活’的技能人才,更要培育‘能创新’的产业先锋。”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赵立曦表示。该教学改革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同频共振、课堂教学与产业实践无缝衔接。这种扎根产业需求、破解育人难题的探索,为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懂技术、会创新、善沟通”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如今,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团队历时十余年探索,构建起以“三维贯通、三大课堂、三位一体”为核心的专创融合育人体系,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职教模式的痛点,培养出一批批符合产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从校园“聚创工坊”里的微创新到服务产业的真项目,越来越多的学生带着技术底气与创新锐气,成长为服务区域经济和农林产业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正如王晨哲团队在项目总结中所写:“我们不再是实训室里的‘模仿者’,而是产业创新的‘参与者’。专创融合,让我们真正触摸到了职业教育的温度与力量。”
本报记者沈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