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污染源自动监控、无人机巡航、走航监测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助力执法人员快速锁定污染源、实现精准溯源和靶向治理——

山西:硬核科技护佑碧水蓝天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环保执法人员深入企业进行执法检查。本报记者张剑雯摄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智慧化手段正逐渐被运用到各行各业,尤其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已从手工监测发展到自动监测,无人机、走航监测车、监测站等高科技设备随处可见。
  为保护三晋大地的蓝天碧水,近年来,我省生态环境部门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实现了对环境污染指标、浓度及成分的实时掌握,一目了然。

“神经末梢”为守护绿水青山“站岗放哨”

  在稷山县,翟店工业集聚区的水处理项目可以给企业的污水录入“指纹”,并通过监测设备监测到企业排放污水的各项指标数据,快速锁定排污企业。这一水质指纹污染溯源技术的应用,标志着当地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由“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的重大转变,极大地提升了水污染防治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位于太原市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办公楼顶上有一套声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它能针对自然环境噪声特性,通过信号的变换与处理,解析出关键信息密码,从而自动识别虫鸣鸟叫、人为活动等不同的声音“密码”,实现噪声污染的精准溯源与有效治理。
  像这样全天候、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环境噪声自动监测,可实现多站点同步监测、数据同步传输,有助于及早发现并解决环境噪声污染问题。
  通过科技赋能,众多的监测设备如同“神经末梢”分布各个地方,就像明亮的“眼睛”、灵敏的“耳朵”、智慧的“大脑”,更好地为守护绿水青山“站岗放哨”。
  目前,太原市共有113家重点单位、312个监控点位实现联网。其中,涉气重点单位60家,监控点242个;涉水重点单位61家,监控点70个,重点单位和监控点位安装联网率达100%。

监管“一张网”综合治理处置快

  在太原市智慧环卫综合监管中心,一块约40平方米的LED显示屏成为工作人员的“千里眼”。通过这块屏幕,每一条路清扫过多少次、每一辆环卫车辆的位置、车辆是作业状态还是休息状态、车辆一天内共计出车多少次等信息都清晰可见。
  工作人员通过“千里眼”,便可开展线上检查,电话通知,线下迅速到达现场治理的环境治理模式,让环境管理工作变得轻松和高效。
  这是太原市城乡管理局智慧环卫综合监管系统的功劳,该系统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辅助下,借助人工智能设备和大数据云平台等数字科技,实现了城管环卫作业的精细化、智能化,为省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注入了强劲动力。
  同样在长治市生态环境局襄垣分局大气环境监管指挥调度中心,环境监管系统犹如城市上空铺了一张“网”,将覆盖范围内的各个污染源尽收“网”中。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主要空气质量参数如PM2.5、PM10、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的名称和浓度便一目了然。
  这种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使得各类污染源相关数据得以精准掌握,并形成了“人防技防相结合、线上线下联动、处置流程全闭环”的环境监管模式。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生态监测现代化体系建设,加强山西省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并同步加强重点乡镇、重点工业园区、城市声功能区和入河排口等专项监测网络建设。全省监测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通过监测数据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增强了决策管理能力。

精准治理执法效能大提升

  2024年,在太原市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太原市尖草坪区生态环境执法人员通过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查,发现秸秆露天焚烧行为后,立即通过无人机“喊话”,及时予以叫停。
  据省生态环境厅的工作人员介绍,以往的环境监测工作高度依赖人力,执法人员需频繁前往野外采集水样、监测空气质量,而环境执法则主要依赖于举报信息或路面巡查。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如今的环境执法工作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科技手段的赋能使得执法工作更加精准高效,极大地压缩了违法空间,有效解决了过去监管难度大、证据收集和认定困难等问题。
  阳泉市生态环境局充分利用无人机作为非现场执法的“千里眼”,通过“天上看、地上查”,精准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让违法行为“无所遁形”;临汾市生态环境局常态化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数据巡查,让数据“跑路”、数字“说话”、科技“发力”,进一步提升了精准发现问题的能力;长治市生态环境局建立走航执法联动工作机制,根据走航侦测获取的确凿证据,第一时间开展现场核查工作,精准发现环境违法问题,有效提升执法效能。
  近年来,我省充分利用污染源自动监控、视频监控、热点网格、无人机巡航、走航监测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助力执法人员快速锁定污染源、实现精准溯源和靶向治理,从而全面提升了生态环境执法效能。同时,在确保少打扰、不打扰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这些科技手段还能精准发现问题,保持了生态环境执法的高压态势,使得执法效果和效率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本报记者张剑雯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