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访谈】抗战老兵刘富海:战士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打败日本鬼子!
【抗战老兵访谈】抗战老兵刘富海:战士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打败日本鬼子!
刘富海近照。
7月15日,记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五医院病房,见到95岁抗战老兵、陆军原63军189师566团副团长刘富海。老人虽已卧床两年,但意识清醒,革命军人的气质丝毫没有改变。
“小时候,父亲只要一有闲暇时间,就会给我和妹妹讲他抗战打鬼子的故事。”刘富海的儿子刘建国说。
1930年,刘富海出生在河南省内黄县的一个农民家庭。自打刘富海记事起,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便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时局动荡,家境贫寒,年仅8岁的刘富海不得不以乞讨为生。
“鬼子坏呀。他们扫荡到哪里,哪里就鸡犬不宁。我父亲讲,他们一进村子,挨家挨户寻找八路军伤病员,一旦找到,严刑拷打不成就残忍杀害。他们烧房子、抢粮食,无恶不作,祸害得老百姓活不下去。”刘建国告诉记者,每每讲到“鬼子到哪里就‘杀光、抢光、烧光’,他们就是一群恶魔!”时,父亲总会愤恨地攥紧拳头,咬紧牙关,让人深刻感受到他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
1942年河南大饥荒,12岁的刘富海在逃荒途中遇到了冀鲁豫军区四分区16团。八路军来了以后,不仅分给老百姓粮食,还帮着重建家园。小富海认定,这支队伍是为了穷苦人、为了老百姓的子弟兵。一旦认定就坚定跟着走,八路军走到哪儿,这个倔强的小孩儿就跟到哪儿,聪明机灵加上“死缠烂打”,请求部队领导让他参军。
据档案记载,时任16团一营副教导员何洪业证明:“我在沙区活动时收容了一个要饭的小孩儿,他就是刘富海。”时任16团一营侦察参谋王景亭证明:“当时我看此人年龄小,不大同意收容留队,何与我说‘咱们有收容任务’,我未表示什么,以后就与何经常分散活动打游击。”1942年11月,刘富海终于如愿以偿,正式加入了八路军,光荣地成为冀鲁豫军区部队中的一员。
听到大家谈论他的从军经历后,刘富海老人眼神中泛着兴奋的光。刘建国接着聊起老父亲曾经的故事:“当时条件很艰苦,一人一天就只有半斤粮。这点粮食,大家还得省着吃,时不时要拿出一部分来救济受灾的难民。有一年碰上大饥荒,曾有整整7天,战士们每天只能靠一把生黑豆来填肚子。那生黑豆又硬又涩,嚼在嘴里直扎嘴。”
“训练的时候,条件也差得很。”老爷子一比划,刘建国会意后说,“两个人共用一把枪,轮流打靶。手榴弹不够用,练习刺杀的枪也没有,就从树上砍下合适的木头棍,自己动手做成简易的枪来练习。枪支弹药稀缺得很,基本上都靠从敌人手里抢。即便条件如此艰难,战士们依旧个个精神抖擞,铆足了劲儿干,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打败日本鬼子!”
平常,刘富海会和游击队员们手持铁锹,在周边区域四处巡逻。巡逻过程中碰到落单的日本散兵,就悄悄跟在后面,瞅准时机,从背后给敌人狠狠一击,果断抢走敌人的武器。凭借着这份勇敢和机智,刘富海在队伍里逐渐脱颖而出,没过多久就成为战斗小组的组长。
刘富海曾撰文回忆抗战中惊心动魄的战斗经历:“一天早上7点多,我所在的部队遇到了日军汽车连,大家迅速占领山头有利地形,随时准备展开战斗。那场战斗从早上一直持续到下午6点多,打得异常惨烈。慢慢地,和我一个组的其他7名战士,一个接一个地倒在了血泊中。看着朝夕相处的战友们牺牲,我心里悲痛万分!”
“战斗中,我不幸被日军刺伤,失血过多没有了知觉。当再次醒来时,我已经躺在老乡家中,他们说在捡柴路上遇到了浑身是血的我。没有善良的老百姓及时救命,我哪能看到现在这幸福的日子。抗战的胜利,是全民族的胜利。老区人民的牺牲奉献,永远不能忘。”刘建国给记者看了一段采访录像,“虽然受了伤,但我在那场战斗中杀了好几个日本鬼子。为了国家和民族,哪怕把这条命搭进去,我也无怨无悔!”
经历过抗日战火洗礼的刘富海,并未停下保家卫国的脚步。他又先后投身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在一场场残酷激烈的战斗里,总是冲锋在前,毫不退缩。凭借着卓越的战斗表现和英勇的革命精神,刘富海获得了“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历史不容忘记,和平来之不易。”临别前,记者有幸翻到了刘富海老人《回忆录》的扉页,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不忘党的救命恩情,不忘部队的培养教育。铭记历史,不懈奋斗,永远做一名合格的老兵。”
本报记者要佳 本报通讯员苏林和
图片由山西省军区太原第七离职干部休养所提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